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明石元二郎》:歷任台灣總督,真正認真幹過事的只有他

《明石元二郎》:歷任台灣總督,真正認真幹過事的只有他
Photo Credit: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石在上任後不久便曾明白表示,至少在十年之內他不願意主動離開台灣;當時雖然屢屢謠傳明石將被派任陸軍大臣等職,他本人卻未曾絲毫動心。

文:賴青松

明石過世的確實時間應該是大正八年的10月24日上午6:30,然而基於政府公務上的準備需要,希望遺族在24日過後才對外公佈。當晚日本政府便宣佈頒予明石總督正三位敘勳以及男爵的封號,而過世消息的正式發佈則延遲到26日上午同一時間。

而明石死後之所以回葬台灣,主要是基於明石本人生前的願望。或許對於個性耿介的他來說,自從經過金澤第七連隊長與熊本師團長的兩度沈潛階段後,對於日本內地結黨成派、熱衷鬥爭的政壇已失去了進一步的企圖心。

這兩次的英雄落難若非有伯樂之明的寺內正毅兩番加以提拔的話,或許也不會有後來的明石總督出現了。而此時的寺內早已在朝鮮總督任內以及國內詭譎的政局中耗盡了全身的精力,在同年九月寺內率領內閣總辭;就在明石過世的當時寺內也因重病陷入了病篤的昏迷狀態,11月3日正當台北在舉行明石總督葬禮時,寺內也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間,因此寺內到死前恐怕都還不清楚明石已早他一步而去。

或許正因為明石心中已然放下仕途求進的念頭,使得他到台灣來能夠大膽地放手一搏;站在日本帝國進出亞洲、與世界列強逐鹿中原的角度,積極地建設台灣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南進基地。這一點我們可以由當時參與興建日月潭發電廠、嘉南大圳及海岸線鐵路的相關人員回憶中獲得印證。當時擔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任社長的高木友枝也曾回憶道,明石在上任後不久便曾明白表示,至少在十年之內他不願意主動離開台灣;當時雖然屢屢謠傳明石將被派任陸軍大臣等職,他本人卻未曾絲毫動心。甚至後來還有一位文官總督露骨地說,回顧過去所有的台灣總督來看,真正認真地幹過事的只有明石一人。

所以當明石在七月初病倒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與下村長官聊及死後下葬的地點時,便清楚地表示:「萬一我有什麼三長兩短的話,請一定要將我葬在台北!」因此下村便透過杉山茂丸取得明石老母及親人的同意之後,10月29日明石的靈柩便由松本宅第出發,在一行警察、憲兵的護衛之下,緩緩地離開了他降臨也是離開人世的故鄉——福岡,生前的至交好友杉山則寫下最後的一首七絕輓詩為明石送行:

「幾回疑又有人歸,尋思於茲淚滿衣;
落日悠悠秋復老,遠天無際鳥空飛。」

得知明石過世的消息之後,台灣島內當然也掀起了一陣哀悼之聲;當時的台灣買辦代表辜顯榮便率先捐出了一萬元的治喪捐款,加上其他各界的捐款總計達數萬元之譜;這筆費用除了用來建造明石的墓地之外,還包括明石財團的設立費及遺族的慰問金等。這對平日清廉自持、身無長物的明石來說,或許是一生中最奢華的一次享受吧!當時島內各主要報章如《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新聞》、《台南新報》、《經世新報》及《台灣時報》等都刊出了追悼文,在此選錄《台南新報》的追悼文作為代表:

「在目前帝國陸軍軍部之中,驍勇名將多如天際流雲,人才之廣更是明治開國50年以來前所未見的盛況。明石大將晉升大佐以來將近20年的時光,正可說是蓄勢待發的黃金年華。然而軍中大部份的將領,都是以明治維新以來諸多的戰功為由,方可贏得今日的顯要榮職,但既往的功勳畢竟難免成為昔日榮光的回憶;將來足以擔任帝國陸軍運籌帷幄的重心,負責統率三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者唯有我明石大將一人矣,此早已為官民上下內外一致的期待;相信假以時日榮升參謀總長之日必將可期,嗚呼天歲不假英才,今日大將已然撒手西去陰陽兩隔,真可謂世事難以逆料,人間恍如一場大夢云云。」

11月1日清晨,搭載著明石靈柩的商船亞米利加丸終於平靜地駛進了基隆港;15個月前迎接新總督明石到來的嘹亮軍樂聲彷彿還繚繞在耳邊,此時卻已然人事全非。在基隆有名的濛濛細雨中,明石的遺體移入了一輛全新的靈柩車,徐徐地朝向設於台北東門街總督官邸內的告別式場移動。11月3日,在下村長官的主祭下,一千多名參與葬禮進行的親友、隨從官員及民眾在伴隨著靈柩繞行了台北市主要街道之後,明石的靈柩終於下葬於台北三板橋的日本人墓地,墓碑上寫著「台灣總督台灣軍司令官正三位勳一等男爵明石元二郎之墓。」

明石元二郎墓碑的漢詩與簡介
Photo Credit:前衛出版

在此附帶一提的是,站在台灣人的角度來看,入主台灣總督府的外來政權代表——日帝的台灣總督以及後來的中華民國總統,在明石之後只有蔣介石父子是在任上過世的,然而比較其去世時葬禮的種種情形來說,外來政權意圖藉由鋪張台灣「兒皇帝」的葬禮來誇示其統治權力的意涵可謂如出一轍;甚至隨著經濟成長有著更加奢華之勢,明石死後除了留下一處略微壯觀的陵墓外並無他物,但蔣介石父子在台灣佔據數十年後卻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禁地(大溪慈湖陵寢、中正紀念堂、士林官邸及各地行館),這一切只代表台灣人民由外來殖民勢力下站起的漫漫長路……

而可憐的明石在國民黨軍敗退來台之後,被迫不得不與來自中國的難民軍團比鄰而居,甚至到後來連陵墓的全貌都不可見。在新外來政權的刻意消音之下,許多台灣人根本不認識這位在台灣現代化史上建樹頗多的殉職總督,更不知道他的墳墓就在你我的身邊。直到1990年代下旬,隨著政策轉向及有線電視等媒體的開放,大量日本資訊開始進出台灣之後,台灣歷史上的日本禁忌才漸漸解除;明石的墓地也隨著14、15號公園預定地難民村的拆除而重見天日,目前該墓地遷移到新北市三芝區的福音山基督教墓地重新安葬,於1999年十一月完工。

相關書摘 ▶《明石元二郎》:讓台灣成為南洋跳板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明石元二郎:埋骨台灣的日本總督 日俄戰爭的諜報大將》,前衛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賴青松
繪者:氫酸鉀

歐陸諜報大英雄 一生懸命任總督 埋骨台灣護台魂

明石元二郎,日俄戰爭的重要功臣之一,台灣第七任日本總督,是唯一於任內逝世及葬於台灣的總督。更是歷任總督中最受台人推崇,評價最高的一位,死前遺言:「願余死後能成為之護國之魂,方可鎮護我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