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書店惦惦【長照篇】:推行「喘息咖啡」,讓照顧者不再是家裡的孤島

專訪書店惦惦【長照篇】:推行「喘息咖啡」,讓照顧者不再是家裡的孤島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基隆暖暖的過港社區,就有這麼一群青年與他們創立的「書店惦惦」,以關注長照議題為號召,運用「喘息咖啡」讓照顧者們在沈重的生活壓力中喘口氣,看見其他的照顧者,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

「不是你走,就是我走」、「好想殺死父母」這類標題的背後,是一曲曲照護殺人的悲歌。在被貼上「兇手」的標籤之前,他們其實是扛下長期照顧重擔的家庭照顧者,也可能是你我熟悉的手足、爸媽或是親友。

照護殺人是高齡化社會的必然結果嗎?當長照政策將焦點都集中在能否為需要照顧者挹注更多資源與服務時,如何能讓家庭照顧者相互交流與凝聚,不再像是孤立在家庭中的孤島?

在基隆暖暖的過港社區,就有這麼一群青年與他們創立的「書店惦惦」,以關注長照議題為號召,運用「喘息咖啡」讓照顧者們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中喘口氣,看見其他的照顧者,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

書店成員照-15-2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經營書店惦惦的其中四位成員,從左起分別是李爾喬、詹景喻、郭孟瑜與目前專職擔任店長的陳星翰。

往家庭裡面推的長照,必然是失敗且壓迫

從台北搭著區間車到暖暖,離開車站步行到書店的路途上,見到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長者。依據基隆市社會處於今年4月發佈的新聞稿,年滿65歲以上的老人占全市的比例已達15.04%,讓基隆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該份新聞稿中提及的另一個沉重的負荷是,有接近一半符合長照2.0的服務對象,是由家庭裡的照顧者在照顧。

「長期照顧如果一直往家庭裡面推,一定是痛苦、失敗且壓迫的。」書店惦惦的核心成員兼小暖蛋青年團隊的理事長李爾喬語重心長地這麼說。

現況是如此地沉重,卻沒有影響這群年輕人向前邁進的步伐。提供服務之前必然要先經過調查得知現況,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我們看這群青年如何從發現問題、了解問題,進而到現在能夠對高齡議題做出貢獻。

調查跌倒風險的過程裡,看見高齡者處處受限

在團隊中待最久、擁有醫學背景的爾喬說,最一開始會關注高齡議題始自於她在醫學系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ost Graduate Year,簡稱PGY)階段,有為期兩個月的社區醫學訓練。這兩個月訓練的彈性相對較大,加上不想要只是跑跑統計數據交差,她選擇到暖暖的過港社區進行高齡者的跌倒風險調查。

彼時藉助於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幫忙,爾喬得以進到一間間的家戶中去訪視高齡者,才發現日常生活的環境對高齡者有多麽不友善。回憶起當時的調查成果,爾喬說「訪了這麼多老人家,發現他們都是跌倒的高風險對象」。這樣的環境除了增加長者的跌倒風險,也限制住了他們的行動與社交。爾喬回憶當時發現許多長輩以醫療的觀點來看是沒有(行動)問題的,「但是他一打開家門就是個大斜坡,加上基隆多雨的環境,一下雨他們幾乎是無法出門的。」

有了近乎前驅調查的成果,加上要與既有社區關懷據點所能觸及的長輩有所區別,他們決定一樣以「在地安老」為核心,以營造友善環境和共餐為工作項目,嘗試走出另一條在地安老的實踐。這段期間內,他們一樣走進家戶中訪問,紀錄並協助長者改善居家環境。至於原先理想中能在社區裡推著餐車與長輩一起吃飯的計劃,後來在經費不足、加上餐車實在過於笨重無法推著移動的限制下,只好暫時作罷。

在地的社福組織找上門,看見了長照制度裡的荒謬

正當這群青年們要找尋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方向時,長期在基隆提供居家照顧服務的天下為公基金會找上了他們。爾喬在〈書店惦惦:一場懶懶的抗爭〉一文中簡述了經由天下為公的社工解釋,他們才知道現行的長照制度其實預設了每個家庭中都要有一個照顧者。

我們以為是國家做的長照系統,其實是靠著剝削各個家庭裡的照顧者才得以維持的。怎麼辦?先努力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秘密吧。

這個秘密有多大?依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的調查,全台失能、失智加上身心障礙的人口約76萬,有超過五成以上都是由家庭自行照顧(使用政府長照服務的比例僅一成五)。同樣根據該會的新聞稿,勞動部推估1153萬上班族中,231萬人受家庭長照責任影響,每年約17.8萬人因照顧減少工時或轉換工作,每年約13.3萬人因照顧離職。

當甜蜜的負荷漸漸沉重時,「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成了現實。

以手作活動為特色,喘息咖啡回應了照顧者的渴望

不想讓照顧者成為孤島,小暖蛋青年在與天下為公討論後,決定發展出活動式的「喘息咖啡」,讓照顧者在週末有兩個小時聚在一起從事活動,彼此相互認識、也可以趁機喘口氣。照顧者要離開家庭的成本是高的,因此在他們參與活動的同時,天下為公基金會也會派出照顧服務員到家中,照顧行動不便的長輩。

喘息咖啡或照顧咖啡(館)這一概念在日本早已行之有年,依據陳建銘投書給《關鍵評論網》的內容,許多關注在地安老的人士或是非營利組織,都希望藉由設置咖啡館「在醫療體系以外補足被忽視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在台灣則是由家總於2016年推動,到目前為止全台計有八間照顧咖啡館。

以書店的形式來推動「喘息咖啡」,書店惦惦是全台第一間。

書店成員所開設的美妝課程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書店成員Rebecca所開設的美妝課程。

萬事起頭難,爾喬回憶起第一期喘息咖啡的活動參與者不是那麼多,活動當天團隊成員和天下為公的社工有時也是得到街上宣傳、拉人。專職在書店工作的店長陳星翰分享,第一期喘息咖啡的參與者中,照顧者的比例不是那麼高,有一些人是對長照議題有興趣,但未必有實際的照顧經驗。有意思的是,參與活動的人數少歸少,卻不缺乏讓小暖蛋青年印象深刻的照顧者:

我們的活動安排有一部分是以實作為主。我印象很深刻是有一次的主題是捏黏土,當場有一位男性照顧者捏了一塊餅乾。平時他的話很少,不過那次我詢問他為什麼會捏這塊餅乾,他反而說出了他的童年往事。他提及小時候住在基隆的山上,很少能有機會進到市區。但只要父親外出工作回來,都會帶一些餅乾回來。對他來說,餅乾就象徵了那個未知卻又廣大的世界。

書店擺(之前書店活動,照顧者做的作品)-2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與照顧者一起捏黏土的活動成果,成了書店一進門就可見到的擺設。

在與照顧者建立關係互動的過程裡,爾喬總結出照顧者渴望的是人際連結與成就感:

有一次我詢問一位70幾歲的照顧者爺爺希望我們辦什麼樣的課程,爺爺回答說辦什麼課程都可以,只要讓他能夠分享自身的經驗幫助到其他也有需要的人,就很值得了;另外有一次是我們在活動的途中,有一位長年照顧她兒子的阿姨臨時進來,在那個當下因為活動要進行的關係無法讓這位阿姨好好地說,但我們都看得見她有許多事情想與我們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