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深參議員麥凱恩腦癌逝世,終年81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麥凱恩一生致力為美國服務,被視為少數能拋開個人、黨派利益,以國家為先的政治家。
患腦癌的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麥凱恩(John McCain)逝世,終年81歲。當過北越俘擄、5度連任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兩度參選總統,其中2007年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與前總統奧巴馬對決但落敗。是極少數敢於批評現任總統特朗普的共和黨人。他被視為美國英雄,是少數真心主張兩黨合作,與民主黨人保持良好關係的政治家。

麥凱恩在2017年確診膠質母細胞瘤,是腦腫瘤中最惡性的一種。去年他做完手術後短短數日就趕回華盛頓,為新醫保法案投下關鍵的反對票,也成就了經典、感人的一幕。他事後說:「我認為這是對的事情。」他不滿意奧巴馬的醫保計劃,但認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所謂皮毛減除方案(skinny repeal)更糟,「市民對我們的期望不止於此,我們必須為他們做得更多。」

麥凱恩跟腦癌搏鬥一年多,於8月24日,即距離82歲生日只有5天,他的家人宣布,他選擇不再接受治療。於美國時間8月25日下午4時28分,麥凱思在亞利桑那州家中逝世。
麥凱恩是海軍機師,1967年參與越戰時軍機被擊落,成為戰俘,他受了重傷,又被嚴刑拷問,但麥凱恩都堅持不向北越透露情報。他在一次拷打中被重挫手臂,自此不能把手提起至過於肩膊,梳頭要由其他人代理。1973年他獲釋返國,成為英雄。
麥凱恩因為傷患及體能下降,影響了他在軍中的晉升機會。他後來投身政治,兩度參加總統競選,2000年他不敵喬治布殊,未能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8年後,他代表共和黨出戰,當時他已經72歲,不敵民主黨的奧巴馬。
麥凱恩有過兩段婚姻,共有七名子女。現任妻子辛迪在社交網站表示,麥凱恩的逝世令她心碎,能與麥凱恩相伴38年是很大的幸福。
麥凱恩一生心繫美國,《紐約時報》記者Sheryl Gay Stolberg回憶麥凱恩在78歲那年接受訪問時說:「如果當年是我贏了大選,我當然可以比奧巴馬做得更好。」然而,他也深感自己能為國家效力的日子不多了。他說,在越戰時的戰友一個一個死去:「每過一天,我能為國會做事的日子就少一天。」被問到可有想過自己的墓志銘會寫什麼,他說:「他曾為國服務。」

回看當年的大選,有人評價奧巴馬的團隊打了一場近乎完美的選戰,而麥凱恩則剛好在不利共和黨的氣氛,包括前總統布殊(George W. Bush)支持率偏低和金融危機之下要打「逆境波」。在一次造勢大會上,有人說不相信奧巴馬,「因為他是阿拉伯人。」麥凱恩隨即說:「這位女士,不是的。他是個體面、值得尊重的人,只不過我在一些根本問題上跟他的看法不同。」
對於自己的過失,麥凱恩勇於承認,包括曾坦承後悔選擇佩林(Sarah Palin)為競選夥伴,以及在「白人至上主義」象徵旗幟「邦聯旗」(Confederate flag)的問題上,立場曾經軟弱下來。在回億錄中談到政治上的妥協與失誤,他說:「那時候我希望大家視我為一個誠實的人,只是在一些事情上要做一點妥協,好讓我終究能成為一個忠誠的總統。然而,這只會弄巧成拙。嘗試輕鬆地承認自己不誠實無助減輕自己的錯,只是說明那時我是多麼想做點事來補救。你要麼有勇氣說出真相,要麼沒有。 事後來粉飾不會讓你免除說謊的後果。」
The Atlantic的Todd S. Purdum說,再也找不到如此有勇氣的政治家了。「麥凱恩的逝世不單標誌著美國失去一位孜孜不倦、忠誠的公僕,也是一代直正、值得尊敬的政壇人物的模範的消逝,他知道政治不只是一場真人秀,而是關乎千萬人民生活和國家前途的嚴肅事業。」

2017年9月,他確診患腦癌後接受新聞雜誌節目《60分鐘》訪問,坦言也曾為未來的日子感到不安,但他很快就明白過來:「我會對自己說,且慢且慢,你已經活得很久了,老人家。你有過一段美好的人生啊。」「要明白的是,不要只看著自己就要離開這件事,要看自己待在這裡的日子。⋯⋯我很感恩,每晚我要去睡時,都是滿懷感恩。」
奧巴馬發聲明說,麥凱恩與自己分別屬於不同的世代、截然不同的背景,在政治上曾經是競爭對手,但「縱使有著種種歧異,大家都忠於更高的原則,那就是為世世代代的美國人和來到這裡的移民而努力奮勇向前及犧牲。」
「只有少數人會面對麥凱恩遭遇過的危難與考驗,他表現出的高尚與勇氣成為眾人的典範,他告訴我們,什麼是無私。」
Our statement on the passing of Senator John McCain: pic.twitter.com/3GBjNYxoj5
— Barack Obama (@BarackObama) 2018年8月26日
前副總統拜登讚揚麥凱恩一生堅毅、勇敢、正直,非常令人敬重,一生以國家為先,「麥凱恩是令人引以為傲的海軍軍官、是國會中的同僚、是政治上的對手,但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的朋友。美國以至世人都會懷念麥凱恩,我將深切想念他。」
John McCain was many things – a proud graduate of the Naval Academy, a Senate colleague, a political opponent.
— Joe Biden (@JoeBiden) 2018年8月26日
But, to me, more than anything, John was a friend. He will be missed dearly. pic.twitter.com/AS8YsMLw3d
特朗普在Twitter表示對麥凱恩家人致深切同情和敬意。
My deepest sympathies and respect go out to the family of Senator John McCain. Our hearts and prayers are with you!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2018年8月26日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 John McCain, War Hero, Senator, Presidential Contender, Dies at 81 (New York Times)
- Sen. John McCain, hero POW, former presidential hopeful and maverick Republican, dies at age 81 (CNBC)
- Recalling the John McCain We Knew (New York Times)
- 麥凱恩抗腦癌逾一年決定放棄治療 (Now 新聞)
- John McCain and the Lost Art of Decency (The Atlantic)
Tags:
36歲身價千萬仍然沒有安全感?善用「負債」,縮短與財富自由的距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以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的學員案例來分析推導,說明透過系統性的分析、目標設定及投資規劃,財富自由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能藉此達成財富自由與志業圓滿的雙重目標。
財富自由是許多人共同夢想,如果可以擁有足夠被動收入讓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每月度假,相信這是許多人欣羨的生活。然而,財富自由確實是很好的理財目標,卻未必是「快樂」的終點。
36歲的心怡過去時常在各地飛來飛去長達八年,高壓工作、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也為自己累積下遠高於同齡人的資產。分析心怡的資產負債現況:現金活存、股票、外幣存款、美股、債券、保險,包含名下一棟房地產,即便房子還有500多萬房貸,但總資產淨值有1300多萬。
她的夢想跟許多人相同,希望能靠著理財就不需要工作,每月有10萬元用來度假、15萬生活開銷資金和給家裡5萬的孝親費,同時維持目前每個月公益捐款的好習慣。現階段生活看似豐盛,但是距離自己設定的3億身家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盤點目前可動用初始資金只有美金3萬元,更讓心怡覺得目標難以達成。而在離開上一份工作後就因為帳面不缺錢而始終待業中,也讓心怡對未來不時感到不安。
擁有千萬身價,想要過上相對充裕、財富自由的生活是否是件難事?或許關鍵就在於資產負債組合當中的「負債」!

給心怡的建議一: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善用「負債」。
與多數諮詢的學員相比,心怡的投資體質跟觀念都算相當完善,特別是本身資產分配方向十分多元,表現出對於投資她是有長期研究且願意嘗試的。而透過完整檢視「資產負債」「資產損益」及「投資組合」三張表格,我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學員本身屬於哪種類型投資者,目前於投資理財方面存在什麼問題通常也能一目了然。
財務問題一定是出在負債嗎?以心怡這個案例來看,反而是卡在分配最多資產於「保險」上,而能讓自己加速達成財富自由的機會,反倒是唯一且最大的負債「房貸」。
心怡的房子目前剩餘房貸已經低於房價50%,我建議她可以尋找銀行重新談30年換貸並加上使用三年房貸寬限期,這樣除了立即將每月10,000多元房貸支出減輕為幾千元,對待業中的心怡來說可減輕相當大支出負擔,還能取得一筆不小的資金將防守型資產轉為進攻型資產。如果又進一步將那些投資報酬率過低的儲蓄險贖回,將資金都投入進攻型投資項目中,能在三年寬限期內靠著投資達成每月10,000多元的被動收入,等同於用手邊資金幫自己繳未來每月房貸。
給心怡的建議二:明確財務目標,距離財富自由其實很近。
但想要財富自由真有那麼困難嗎?或許單靠心怡目前手邊資產能在60歲前達成願望。
如果以心怡目前保障型資產高達518萬、防守型資產1400多萬、進攻型資產僅有250萬,分配比例為24:64:12現況來看,如果維持投資組合現況每年約8%獲利計算,要達到3億身家需要40年9個月。

但如果能將保障型資產降低至6%,防守型資產降低為31%,進攻型資產提高到63%,就目前心怡於美股平均獲利為15%,只需要將獲利提高至20%,16年又8個月就能實現3億身家目標。

但事實上3億真的是必要目標嗎?如果以心怡希望的未來生活來看,即使加上換房、換車及新房裝修等開銷,也只需要1億3千多萬資產,同樣投資組合、同樣獲利只需要13年,心怡於50歲前就能實現財富自由夢想。
給大家的財富建議:比起追求金錢,更該追求使命。
雖然心怡有相當大機會達成財富自由的夢想,但在諮詢過程中我也發現她對未來的不安感,主要原因來自缺乏「使命」。即使可以靠著理財就擁有不錯的生活,但缺乏使命可能會讓人覺得人生沒有重量感。除了追求財富自由,我常常建議學員建議一定要找到「沒有錢也會願意做」的事情,才有辦法創造更多財富,所以建議目前待業中的心怡可以趁著目前還沒有生活壓力,找到「使命」並做為主動收入來源。
我也會透過一連串問題引導學員,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找到一個方向後確實執行,無論透過創業、找到相關產業或相關職位,建立屬於自己的中長期志業規劃。在執行跟學習過程當中,也能夠找到更多元的新道路,這是每個成功者在找到財富事業前必經之路,藉由系統性的分析、規劃及目標設定,讓自己找到真正的人生快樂泉源。關鍵在於:你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了嗎?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