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工廠工人要「組工會」,抗議工人連同聲援學生60多人「被清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被捕前,是不少前去支持的學生都表示,已經接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壓力,其中幾名學生甚至表示,中國當局將一些學生的父母接到廣東,讓他們在飯店接受「如何培養小孩」的培訓。
持續月餘的深圳佳士公司工人維權事件風暴擴大,據報導,官方24日出動防暴警察清場,帶走工人和聲援學生共約60人。而中國民間勞工組織表示,這次佳士工人得訴求不只爭取工資、福利等,更要求籌組工會,顯示工人抗議的訴求從經濟轉為政治訴求。
《中央社》報導,綜合中國官媒《新華社》、《美國之音》(VOA)和《香港有線》中國組報導,24日清晨,大批持盾牌的防暴警察強行闖入位於深圳與惠陽邊界的一棟民宅,現場約10名佳士工人和50名聲援學生全部被捕。
被捕的包括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岳昕,以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湖南大學等知名大學學生。學生和工人目前下落不明。《BBC》在報導中透露,曾試著聯絡岳昕及另兩名聲援團成員,都沒有消息。深圳和惠州警方也未回應。
Video taken right before the police rushed in and took away all the students of Jasic workers' concern group at their rental place. pic.twitter.com/wyLaf5QkzS
— SACOM (@SACOM_HK) 2018年8月23日
工人抗議被補,大學生加入聲援
《BBC中文網》報導,這次維權事件發生在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佳士科技工廠。工廠工人指公司存在超時加班、嚴苛罰款、欠繳公積金等違法行為,希望通過籌組工會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今年五月,數名佳士工人開始籌備工會,但隨後有積極組建工會的工人代表遭到不明人士毆打,也有涉事工人被開除。7月27日事件進一步發酵,一些佳士工人及其支持者前往工廠要求復工,但遭到警方逮捕。《衛報》報導,據國際特赦組織稱,截至七月底,已有30人被捕。
消息傳出後,16所各地大學的數千名學生在網上連署要求釋放被捕人士,且有學生赴深圳聲援工人並示威。《BBC中文網》報導,截至8月21日,聲援團已有50多人,在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附近發傳單、宣講。24日這些人就遭逮補
被捕前,不少前去支持的學生都表示已經接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壓力。《路透社》引述幾名學生稱,中國當局將一些學生的父母接到廣東,讓他們在飯店接受「如何培養小孩」的培訓。當局還安排這些家長出現在學生抗議的地方。
現場聲援團許多為20到30歲的左翼青年。聲援團核心成員岳昕曾表示,不少參與者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希望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
《中央社》報導,此外,香港《南華早報》此前報導,聲援團本月初在深圳坪山集會時,約40多名來自左翼網站「烏有之鄉」的中共黨員和退休幹部到場參加。
這場工人、學生和左派人士都捲入的維權行動一個多月來持續不輟,岳昕甚至發出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公開信,呼籲釋放被捕工人和支持組建工會。
中國官媒:背後有「境外勢力」介入
中國媒體雖然幾乎未見對此事的報導,網民仍在媒體噤聲中於社群媒體轉發消息,就在維權行動獲得越來越多注意之際,當局24日突然動手抓人,官媒《新華社》也打破沉默,在當天深夜發表題為「深圳佳士公司工人『維權』事件的背後」長文。
文章除了強調「工人為『維權』多次非法衝擊佳士公司」,並指事件背後有「推波助瀾者」,包括未合法註冊的機構「打工者中心」,以及為「打工者中心」提供資金的境外組織「勞動力」,而「勞動力」背後支持者是西方非政府組織(NGO)。
此外,官媒《環球時報》和《光明日報》25日也分別發出評論。《環球時報》說,這起普通的工人維權事件透過網路不斷發酵,升級為國內外輿論關注焦點,「這有些出乎意料」,深刻反映網路時代解決工人維權問題面臨的複雜局面。
《光明日報》則表示,此事並非單純的職工維權,背後有境外勢力的介入,是一次背景不透明、訴求不純粹、手段不合法的事件。有分析說,《新華社》等官媒罕見地同時發文,代表官方將出手嚴打此事。
工人要求組建工會,中國維權運動從「經濟訴求」轉為「政治訴求」
《中央社》報導,位於香港的非營利組織中國勞工通訊13日公布《中國工人運動觀察報告2015-2017》報告指出,中國工人集體行動的發展趨於強勁,正從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迅速向內陸省份擴展,組織性也大大提高,逐漸有明確的工人代表,並力求透過集體談判解決訴求。
學者和觀察人士認為,這次佳士抗議與以往工人維權事件不同處在於,工人和抗議者的訴求從經濟轉為政治訴求。非營利機構「中國勞工觀察」創始人李強說,這次工人維權要求建立工會,是要求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利,這在以往的維權事件中較為少見。他表示,「他們出來組建工會,表達了工人要當家做主的政治訴求。」
報告中共蒐集了6,694起工人集體行動個案,報告也提到,這三年內,中國經濟趨緩,GDP年增率從2014年的7.7%下降到2017年的 6.7%,中國政府也有意識調整經濟結構,弱化鋼鐵、水泥、煤炭、電子製造等傳統產業,同時而新興產業如互聯網平台經濟快速崛起,這對工人權益產生巨大影響。
新聞來源:
- 50 student activists missing in China after police raid(The Guardian)
- 深圳佳士工人維權 左翼青年搶眼參與(中央社)
- 深圳佳士維權風暴擴大 官媒指向境外勢力(中央社)
- 深圳佳士工人維權發酵:多名聲援團成員失聯(BBC中文網)
核稿編輯:楊之瑜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