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被污名的「代言人」:在歷史長流中載沈載浮的「臺灣童乩」

被污名的「代言人」:在歷史長流中載沈載浮的「臺灣童乩」
長短樹永安堂祖師公童乩|Photo Credit:  蕭惠齡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目的並不在於替「童乩」做辯護或宣揚他們的信仰及社會功能,只想藉著文獻的記載,指明這種人在臺灣歷史上存在、活躍的事實,以及他們被某些學者和官僚所刻劃成的歷史形像。

文:林富士

童乩——群眾堆裡的明星、學者和「當局」端正的對象

在臺灣,到過神壇或廟宇的人,應該不難看到「童乩」這種人的表演。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其共同的特徵則是顫抖著身子、搖晃著腦袋、踏著奇怪的步伐。他們嘴裡往往說著令人難懂的話語,手中則操弄著各式各樣的「令旗」(通常是青、紅、白、黑、黃五色旗,或叫做五營旗或五鋒旗)或是兵器(通常是俗稱「五寶」的「七星劍」、「鯊魚劍」、「刺球」、「銅棍」、「月斧」);時而指天畫地,時而揮動兵器劈、砍、割、刺自己的額頭、肩背、舌頭、胸膛、雙頰……,弄得鮮血淋漓,深深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即使血流得不夠鮮紅奪目,他們披散的頭髮、赤裸的上身,或是奇異的頭冠、肚兜和圍裙裝扮,也足以在熙攘的群眾堆裡凸顯出他們特殊的風格和角色。

這種人在臺灣漢人的宗教、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實也頗引人注目,有不少的學者便曾針對他們做過研究。只是,他們所引來的卻往往是鄙夷、責難、嘲弄、猜疑的眼光。在那些自詡為「科學」、「理性」、「進步」、「文明」的人士眼中,「童乩」可說是「迷信」、「野蠻」、「瘋狂」、「落伍」、「可笑」、「詐騙」、「殘忍」的集大成。舉例來說,1979年,鹿港舉行第二屆全國民俗週,會中原訂有童乩遊行表演的節目,卻因一些學者專家的反對而被迫取消,其中一位當年參與「反對」的學者,事後報導了他們的「德政」說:

會中對童乩是否應該參與陣頭遊行表演的事情討論激烈,大家一致的看法是應該取消,雖然童乩的參與可代表臺灣民間宗教上的一項特色,並富有強大號召參觀的力量,但這種砍殺錘擊、血流滿身的鏡頭,實在過於殘忍,在端正善良民俗風氣聲中,可能引起不良的教育效果,好在主辦當局從善如流,那年民俗週,便取消了童乩遊行表演的節目。

依他和其他學者專家的意見,「童乩」的確是臺灣民間宗教上的一項特色,卻不是「善良」的民俗風氣,「當局」有必要予以「端正」。然而翻開「童乩」的歷史,我們將會發現,「童乩」在這座島嶼上,至少已存在有數百年之久,而且一直是臺灣民間宗教最主要的代言人,假如他們所代表的是「不善良」、「殘忍」的風俗,那麼,我們這群活著的「臺灣人」豈不都是一群愚昧、野蠻、不善之人的後裔?即使是1949年之後才渡海來臺的「大陸人」也不例外,因為,類似「童乩」的人物(文獻上一般稱作巫覡),在中國至少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他們也遍存於各個角落、各個社會階層、各個時代,而且擁有眾多的信徒,自西元前第一世紀起,雖然屢遭儒家官僚的打擊,以及後來的僧尼、道士、基督教傳教士和信徒的壓迫、詆毀和攻擊,卻始終不曾滅絕。

假如這種人真的如某些學者專家(尤其是精神科醫生)所說的,是一種「智力低」、「人格不成熟」,或有「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的人,那麼,他們又豈能「騙財騙色」?被他們騙的人,或信服他們的民眾,豈不是智力更低?瘋得更厲害?歷代的中國人和臺灣人,豈不絕大多數都是白癡或瘋子?果真如此,那麼,教科書和新聞媒體所歌頌的「中華文化」、「中國文明」、「臺灣奇蹟」,又是誰創造和承傳的呢?光憑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外加國父孫中山和先總統蔣公?或再加李登輝總統以及某些「不迷信」的專家學者?還是要歸功於海峽彼岸所崇奉的馬、恩、列、毛,外加鄧小平同志?或許都是。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行孔孟之道、讀《三民主義》和背《毛語錄》的人,大多數也拜童乩的「偶像」;偷偷的或光明正大的拜。因此,要想瞭解中國或臺灣文化、歷史的全貌,絕不可忽視「童乩」這類人物的存在,絕不可因一己的好惡和信仰,而將真真實實「存活過」的一種人從歷史的系譜中剔除掉,或刻意扭曲其本來面目。將人「剔除」和「扭曲」的手段其實比「童乩」更殘酷、更野蠻,因為他們砍劈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的肉體和尊嚴。欠缺「同情」與「理解」的人,我相信不會是個好的歷史學家。本文目的並不在於替「童乩」做辯護或宣揚他們的信仰及社會功能,只想藉著文獻的記載,指明這種人在臺灣歷史上存在、活躍的事實,以及他們被某些學者和官僚所刻劃成的歷史形像。

「童乩」釋名

「童乩」這個名詞不僅通行於臺灣,在海峽對岸的廣東、福建,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會中,也使用這個詞彙來稱喚那些「能降神,替人消災解禍、治病祈福的人」。然而,為什麼要叫這種人為「童乩」(閩南語一般讀作dang­gi)呢?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先生曾給過一個簡單扼要、廣為學界所接受的「標準答案」,他說:

「乩」是卜問的意思;而在古時候大致做乩的人都是年輕人,所以稱為童乩或乩童。

宋龍飛先生則說:

乩就是占卜決疑的意思,因為大部分成為童乩的人,都是孩提時代,他們又能替神行卜決疑難,因之便稱之為童乩或乩童。

劉枝萬先生也說:

童乩一詞,或常稱為乩童。惟此名詞,當傳自福建,固非臺灣之特稱。乩係指扶鸞之器具,想是兩者之功能,均為傳達神意,故由器具援用於對人之名稱者也。然其重點卻在童字,故有時簡稱為童,而僅稱乩乃指扶鸞。鬼神附體於孩童之習俗,見諸許多民族,而在中國卻與古代祭尸之俗有關,且神靈依附男童之習俗,遍見於大陸各地。

這種說法可說普為學界所接受,即望文生義的將「童」字解釋為「孩童」(或年輕人),再加上中國古代的確有用「侲子」、「童子」於逐疫之禮的記載,宋之後,文獻上又有福建地區以「童子」(或寫作「獞子」、「僮子」)降神之俗,因此頗具說服力。但是,奇怪的是:絕大多數的研究報告卻無法證明或顯示多數的「童乩」是「孩童」,或是在孩童時期就成為童乩。李亦園先生算是比較敏感的,也許是意識到這個矛盾,因此解「童」為「年輕人」以「接近」事實(究其實,仍有不少中年、老年的童乩),並且說那是「古時候」的情形。然而,無論所謂的「古時候」究竟有多古,從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根本就沒有證據足以顯示所謂的「巫覡」或「童乩」這類人物大多是「年輕人」,更別說是「孩童」。那麼「童」究竟是指什麼呢?有一位基督教的宣教師這麼說:

根據臺灣民間的習慣,除把神人之間的靈媒叫做「童乩」外,又稱做「乩僮」或「僮子」(後者為客家人的用法),……但正確的用法應為「童乩」,因「童」字為「童昏」、「童蒙」的意思,喻「童乩」被神靈附身的無知愚陋狀態。

這也是一種望文生義式的解法,再加上作者對其本身信仰(基督教)的「優越性」的「迷信」,以致有此一說。這一說不僅罵「童乩」「無知愚陋」,且硬指使用這個字眼的人都在侮辱、輕視「童乩」這種人,真可謂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