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優先》:「成長第一!有朝一日就能獲利」,其實錯得離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幾乎所有創業家和公司領導人都高喊「成長」這個作戰口號,成長!成長!再成長!提高銷售額!擴大客源!找更多投資人!但要成長到哪裡?公司愈大,當然意味著問題愈多,卻不能保證有更高的獲利,尤其獲利是希望有剩下錢的時候。
作者:麥可.米卡洛維茲
錢的問題
你想必花了很多時間拓展事業,你可能在這部分做得很好或很棒。這是好事。成功確實有一半要靠拓展事業,但在財務不佳的情況下高速成長,還是會毀掉你的公司。有了這本書,你就有機會可以掌控金錢。
金錢是基礎,沒有足夠的錢,就不能把我們的訊息、產品或服務帶到世界各地。沒有足夠的錢,我們就是自己公司的奴隸。我覺得這很有趣,畢竟我們會創業,很大一部分就是想要自由。
但沒有足夠的錢,我們就不能充分了解真實的自我。金錢彰顯我們的身分,我真心深信你想要為這個世界做些大事,我認為你穿的披風是所有超人中最棒的,畢竟你是創業家。然而,你的超能力需要源源不絕的能源,那就是錢。超級英雄,你需要錢。
我坐下來評估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我知道當然有一部分是我的浪費與自大造成,但我也缺乏知識。我擅長快速拓展業務,卻從沒有真的了解獲利能力是什麼,當然,我已經學會如何收到錢,卻不知道如何保存、掌控或增加金錢。
我知道怎麼從無到有的用手邊資源打造新事業,但隨著營收增加,支出也增加了。我發覺這是我經營人生與事業的方法,我覺得靠著口袋裡幾個錢就能創造奇蹟很讓人驕傲,但很快的拿到一些錢之後,我確信我有非常好的理由來花掉。這種帳單一張接一張的生活型態不是不能持續,只要營收繼續維持、沒有減少,就沒有問題。
隨著我的公司呈現爆發性成長,我還是用帳單一張接一張為基礎經營事業,而且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重點是成長,對吧?營收增加,獲利自然就來了,不是嗎?
錯了,只要下面兩件事情發生,錢的問題就會出現:
- 營收放緩。當你用帳單一張接一張的方式經營,而且營收放緩,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當某個大客戶倒閉、或是指望的大單告吹時,你就沒有足夠的錢付清帳單。
- 營收加速成長。這個問題比較不明顯,但是個隱患。隨著收入成長,支出也快速墊高,大筆存款讓你感覺很棒,但這卻是不穩定的。穩定的現金流很難維持,一季的好表現可能會讓你誤認事業永遠看好,而且根據這個標準來花錢,就像這是個新常態一樣。偏偏業績慘澹的時刻總是出其不意在瞬間襲來,造成很大的現金流缺口。但支出幾乎無法縮減,因為我們的事業(和生活)型態已經鎖定在新的水準。要拿新租的車去換骨董車,或是因為冗員過多而解雇員工、拒絕合作夥伴,這些事情都因為我們過去的承諾與協議而窒礙難行。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拓展業務的方式錯了,因此我們沒有以有意義的方式減少支出,反而拚命償還高得不合理的費用,拿張三的錢還李四,期望會有另一筆大生意入袋。
這個故事有沒有似曾相識?我想應該有。過去八年,我和處在各種事業成長階段的創業家對談,這種只看營收、帳單一張接一張的經營方式,比你以為的更為常見。我們總是預期營收幾百萬美元的公司會有很高的獲利,但其實很難找到真正獲利的公司,大部分的老闆只是每個月勉強損益兩平(或更糟),而且持續累積債務。
如果不了解獲利能力,那不管事業的規模多大、不管多麼「成功」,都是不堪一擊的紙牌屋。我確實靠著前兩間公司賺很多錢,但不是因為我看緊財務。我只是很幸運,可以像耍特技一樣,確定盤子轉得夠快、不會掉下來,而且讓公司成長到讓其他人願意買下來,修正財務問題。
大不等於好
到底為什麼大家總是認定成功的公司要像電影《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的男主角一樣大隻?營收愈高就代表事業愈成功嗎?不是這樣的。我聽過太多創業家極度恐慌,家裡的家具還得用便宜的戶外家具來裝點,因為所有多出來的錢都得投注到事業上,才能避免公司垮掉。這樣稱得上成功嗎?不太算吧!
幾乎所有創業家和公司領導人都高喊「成長」這個作戰口號,成長!成長!再成長!提高銷售額!擴大客源!找更多投資人!但要成長到哪裡?公司愈大,當然意味著問題愈多,卻不能保證有更高的獲利,尤其獲利是希望有剩下錢的時候。
成長只是成功方程式的一半,是很重要的一半,但也只有一半。你有沒有在健身房看過那種手臂超壯、胸肌超大,上半身壯碩得像頭牛,卻配上鳥仔腳的人?他們事情只做一半,所以練成不健康的奇怪體態。當然啦!那個人可以揮重拳,但上天保佑他都不用往前跨步或稍做移動,他那脆弱的雙腳立刻撐不住,他馬上就會蜷縮在地上,哭得像個孩子,像個突變的小孩。
大多數創業家想透過成長解決問題,指望下一張大單、下一個客戶或投資人來挽救頹勢,但最後只是變成一個大怪物。(而且創造的公司愈大,你處理事情就會愈焦慮,營收30萬美元的吃錢怪獸,比300萬美元的怪獸好駕馭得多。我兩種公司都順利經營過。)不斷成長卻忽略健康,等到哪一天大單、客戶或投資人沒有出現,你就會倒在地上,縮成一團,哭得像個孩子。
Basecamp共同創辦人傑森.弗萊德(Jason Fried)投書《公司》雜誌(Inc.),談到他最喜歡的芝加哥披薩連鎖店怎麼倒閉的。老闆每件事情都做對了,除了讓公司成長太快以外。在慢慢建立事業之後,它們突然從20\家店擴增到40家店,營收趕不上債務累積的速度,弗萊德最愛的披薩連鎖店就這樣被迫倒閉了。你的事業有最佳規模嗎?當你先領取獲利時,最佳規模自然就會出現。接著你可以把事業的所有要素反向倒推,然後就像弗萊德的說法:「正確的規模自然會來找你。」
為什麼創業家總是追求更大、更大、再更大?因為他們假設營收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獲利,你覺得只要再接到一個大案子,或是招攬更多新客戶,或者再多一點時間,最後獲利就會自動進來。但事情從來不是這樣。獲利總是在眼前,卻碰不到。就像驢子看到吊著的胡蘿蔔。那個笨蛋持續努力、再努力,卻永遠得不到那根蘿蔔,始終相差一步。最大的問題就是,那個笨蛋⋯⋯是你。(抱歉,我話講得很白,傷害你是因為我喜歡你。)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獲利不是一個事件,獲利不會在年底、你的五年計畫結束或某一天發生,甚至不應該等到明天才獲利。獲利必須現在就出現,而且要一直獲利。獲利必須烙印在你的事業裡,每一天、每筆交易、每一刻都要獲利。獲利不是一個事件,獲利是個習慣。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