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優先》:如果你想增加獲利能力,挖口井比造雨更聰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錢到處都有,藉著提高效率與創新,總是會發現金錢的存在,而且這會從問一個龐大、不可能解決的問題開始。這個問題除了你,沒有人敢問。
作者:麥可.米卡洛維茲
從公司裡找錢
你的公司比你想像的有錢,只是你現在還不知道要去哪裡找錢而已。
某次介紹完獲利優先系統後, 我受邀與偉事達(Vistage)董事會成員同桌吃晚飯,這是由企業老闆、董事長與執行長組成的組織,他們自稱是全球頂尖執行長組織(World’s Leading Chief Executive Organization)。那是很特別的經驗,因為我不再是對著幾百個人滔滔不絕講60分鐘,然後離開舞台,而是在餐桌前坐上好幾個小時,處理來自四面八方對「獲利優先系統」的猛烈攻擊。
其中一名執行長,也是在座唯一一位企業顧問,解釋他為什麼認為獲利優先系統不可行,為了維護他的聲譽,我在這裡就暱稱他為「錯誤先生」,他講出一大套經典謬論,「如果你還沒有獲利,就不可能突然開始領取獲利,」錯誤先生如此指責,並等著同桌的人附和。「獲利必須是最後結算出的結果,」他提到,「新創公司如果想成長就不能不去花錢。」嘮嘮叨叨說些錯誤的想法。他最後提到的那項迷思讓我覺得特別厭煩,因為就是這種想法,讓企業老闆非但不能因為自己的努力與創意獲益,還會阻礙公司成長。
另一位男士,我姑且稱他為「創新先生」,他靈光乍現,立刻脫口而出:「一車兩用、一車兩用,一車兩用!」所有人都看著他,想說他出了什麼問題,後來他才解釋。
他說:「我用自己的獲利優先版本,打造了一間營收5,000萬美元的公司。」
創新先生跟我們解釋,他的公司會把油送到兩種主要通路:一種是每次都會儲存幾百加侖油品的企業,像是提供更換機油服務的捷飛絡(Jiffy Lube), 另一種是像沃爾瑪(Walmart)這種零售通路,在架上賣一瓶0.25加侖的小型罐裝油。他們用兩種不同的卡車送貨,油罐車把油送到捷飛絡這種大盤商,貨車負責送罐裝油到沃爾瑪,公司裡每一件事情幾乎都是雙軌並行:兩種卡車、兩種司機、兩個客服團隊,全部都要兩套。
「成本非常高,我們很難生存,」他說。
創新先生知道他得削減成本才能達到獲利目標,於是挑戰在維持相同客戶數量的情況下,至少消除三分之一的成本。他不斷問自己更大、更好的問題: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用三分之一的成本來維持營運?
然後有一天他靈光乍現,「何不改用廂型卡車(box truck),把它分一半?」他描述。「一邊放儲油槽,另一邊放架子。」這樣公司只要用一種貨車、一名司機,就能把油運到捷飛絡和沃爾瑪了。創新先生執行這套想法,成功超越最初設定的目標,節省將近一半的費用。這項簡單的轉變,讓他那搖搖欲墜的事業成長為5,000萬美元的事業,還有豐厚的淨利。
錯誤先生默不作聲,創新先生則笑著拿起帳單,結清這一桌的餐費。
錢到處都有,藉著提高效率與創新,總是會發現金錢的存在,而且這會從問一個龐大、不可能解決的問題開始。這個問題除了你,沒有人敢問。
挖口井比造雨更聰明
我還沒有遇到哪個創業家會說他不想雇用造雨人(rainmaker),也就是天才業務員。就像有些公司號稱會幫你取得曾祖母莎莉留下來、無人領取的遺產,讓你撿到天上掉下來的鉅款一樣,天才業務員會帶進一張又一張的大單,扭轉衰頹的業績。暫且不論我們身為熱愛公司與工作的老闆與領導人,才是造雨的不二人選,重點在於這套靠著營收來解決現金流危機的作法會拖累公司。增加業務團隊來造雨,在公司營運沒效率的情況下毫無幫助。畢竟到了最後,不管新客戶帶給你多少營收,都會創造相應的成本,而這些成本往往會被忽視。
如果你想增加獲利能力(你最好想要這樣做),就必須先提升效率。一心只想提高銷售,就像是在你家旁邊放一堆水桶,再圍上腰布狂跳祈雨舞,卻忽略腳下就有滿滿的水源。
以愛達荷州為例,每年平均降雨量是17英吋,比全美國平均降雨量20英吋還低,因此全州有95%的用水來自地下水。135英里長的大洛斯特河(Big Lost River)蜿蜒穿過愛達荷州,匯集從落磯山脈(Rocky Mountains)流下來的水源,接著就流入地下、消失了。大洛斯特河、斯內克河(Snake River)與其他地下水源匯集到寬達400 英里的斯內克河蓄水層(Snake River Aquifer),這裡的水足以支應愛達荷州大部分的農業用水。換言之,你現在可以吃著愛達荷州出產的馬鈴薯,要拜地下水源所賜,而不是因為愛達荷州的居民從網路上學到的祈雨舞(雖然愛達荷州人確實很容易大驚小怪。)
為什麼你要關心愛達荷州和它的地下湖?因為公司的獲利能力有95%看的是地表以下的東西(銷售後),而不是天空的變化(銷售本身),想「找到」大把鈔票,你要理解「地下」的狀況。
獲利會被擠壓
幾年前,我受邀出席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全球學生企業家獎(Global Student Entrepreneur Awards)活動演講,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創業家齊聚一堂,為他們創造的巨大影響接受表揚。活動當天早上, 我坐在葛雷格. 卡比翠(Greg Crabtree)隔壁吃早餐,他是《簡單數字、直白對談、豐厚獲利》(Simple Numbers, Straight Talk, Big Profits!)的作者,很快就吸引我的注意。卡比翠和同桌另一位男士在討論大學美式足球賽,我加入他們的對話(「衝啊!霍奇隊!」)話題沒多久就轉到創業和獲利,記得當時我心想,「等等,我們同時談論美式足球大學聯賽和獲利,果真是老天有眼!」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