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名嘴掛在嘴上的「民粹」,究竟是什麼意思?

政客名嘴掛在嘴上的「民粹」,究竟是什麼意思?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粹主義的共通點在於:跳過既有的民主程序,尤其是貶低多元主義和各種政治參與和競爭的重要性,它不是民主的缺陷,而更像是民主的延伸物——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必同意民粹者的手法,但仍需認真討論他們對現狀體制的批判。

文:葉明叡(Emory University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本文為筆者針對《What is Populism?》的讀書筆記與摘要。

本書作者Jan-Werner Müller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這本小書有幾個目的,首先,他嘗試拆解、界定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提供一個在政治行動上辨識出民粹主義者/論述/政黨的具體方法;接著,他討論民粹主義對於民主制度的害處;最後,他提出一些自由民主主義者與民粹主義者交往的策略建議。在方法論上,本書雖舉出很多實際案例輔助討論,但比較是描述性或故事性的論述支持,並非系統性的實證質、量性資料。

一、民粹主義的定義

「民粹主義是一種特別的政治道德想像,是一種認知政治世界的方式,這個意思的設定是,讓道德高尚和完全統一的民眾(但我認為這最終是虛構的),來對抗腐敗或是在其他方面道德較差的菁英。」(p.57)

看穆勒對民粹主義的定義,可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儘管在穆勒的描述中,民粹主義是一種現象(empirical),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特徵,但他對民粹主義也同時帶有純然負面的道德評價(normative),認為民粹主義是壞的事情。第二,在穆勒的分析中,採用民粹主義論述的人、或民粹主義者,也就是「搞民粹」的主體,是政治人物、政治領袖或政黨,而不是一般人。

►延伸閱讀:台灣充滿民粹嗎?談「民粹主義」做為名詞和形容詞

二、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

1、批判菁英以及現存政治制度

民粹主義者會主張,菁英和制度(或翻譯為建制)是腐敗的、不道德的、意圖不正當奪取(廣大人民的)利益。

2、反多元主義

民粹主義者會主張,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真正的人民」的意見、聲音、利益。其他政黨或反對者的宣稱都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民意。民粹主義會聲稱,他們掌握了「真正的人民」象徵性代表地位。

3、區分真正人民的邊界

民粹主義者會區分出誰是「真正的人民」(因此透過他們的代表來發聲、行動),誰不是真正的人民,而是「人民的敵人」(因此這些人與他們意見不同,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這些人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人民的發聲和行動)。這個邊界的區分,並不是基於實證經驗,而是道德上的界定。因此,民粹主義者必然會具有某種排他性的認同政治傾向(不過反過來說,認同政治、討論共同體的成員與邊界,不一定就是民粹主義)。

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的「同框」條件,很適合拿來對照(他這邊主要的訴求對象是其他陣營的政客,但是不是也有區分人民敵人的味道在呢?)

三、其他與民粹主義相關的理論脈絡

1、民粹主義並沒有核心政策內容

除了前述的基本特徵以外,民粹主義者之間,並沒有一組共通的實質政策內容,因此左派或右派、保守或激進、不同宗教教派、民族認同者,都有可能是民粹主義者,採取民粹主義式的政治行動。

2、代議民主的前提

本書定義的民粹主義,是存在於「代議民主政府已經存在」的國家之中,若沒有代議民主存在,那可能只是單純的極權或獨裁而已。雖然民粹主義者常動民主制度的歪腦筋,想要這裡改改法律、那裡修修憲,以便擴張自己的權力,但少有民粹主義者會直接宣稱反民主、主張廢除所有代議民主(選舉)制度,因為民粹主義最終還是以某種人民集體利益為訴求(只是認為「民粹主義者最懂人民的真正利益」)。民粹主義者並不反對代議制,只是會去反對不是由他們自己掌握的代議制,因此作者認為:「民粹只存在於代議制度」(p.204)。

3、「人民有共同利益」及「政治行動者完全代表」的假設

民粹主義者的宣稱中,隱含了人民整體能夠歸納出一個「共同利益」的假設。而且這個「共同利益」,能夠透過一個政治行動將此共同利益轉化為政策加以實現。民粹主義者本身,就是去代表人民實現此政治行動的代表者(可能為個人、政黨、組織行動)。此政治行動並不需要人民的實質參與,只要人民授權委託給他們去執行就好(此點為民粹主義與盧梭政治共同體理論中的General Will〔公共意志〕的主要不同,p.70)。

4、民主政治人物與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不同(p.85-87)

民主的政治人物是假設性地代表人民(因此可能會做錯事,也會接受修正);民粹主義人物是象徵性地代表人民(因此絕不會犯錯)。民主政治人物認為人民不可能被完全代表、多數派可能是錯的、相反的意見也可能是合法的;民粹主義人物認為人民可以被完全代表、具有一個同質且真正的意見、相反的意見都是猵狹、腐化、非法的。

5、民粹主義者的無敵論證

或許有人疑問:如果民粹主義者掌權了權力,他們不就變成政治制度的掌控者、成為自己一直批判的政治菁英(第一項基本特徵)?不會,即使掌權,他們也不會批判到自己,因為民粹主義者會持續宣稱「危機」仍然存在,「人民的敵人」的陰謀仍處處危及國家,所以他們會代表「真正的人民」,繼續與之奮戰;因此儘管掌權了,民粹主義者仍需要持續在道德上分化「真正的人民」與「人民的敵人」。

四、民粹主義者掌權時的主要治理技巧

1、國家殖民

採用各種立法或行政手段,削弱原本民制度中的權力分立,試圖讓自己的個人或政黨影響力延續下去。例如修改任期、修改憲法、修改公務員甄拔方式(選自己人進入行政體系中)、修改法律中對新聞報導的限制(傷害秘密、顛覆國家罪、更寬鬆的逮捕起訴條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