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名嘴掛在嘴上的「民粹」,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粹主義的共通點在於:跳過既有的民主程序,尤其是貶低多元主義和各種政治參與和競爭的重要性,它不是民主的缺陷,而更像是民主的延伸物——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必同意民粹者的手法,但仍需認真討論他們對現狀體制的批判。
文:葉明叡(Emory University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本文為筆者針對《What is Populism?》的讀書筆記與摘要。
本書作者Jan-Werner Müller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教授。這本小書有幾個目的,首先,他嘗試拆解、界定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提供一個在政治行動上辨識出民粹主義者/論述/政黨的具體方法;接著,他討論民粹主義對於民主制度的害處;最後,他提出一些自由民主主義者與民粹主義者交往的策略建議。在方法論上,本書雖舉出很多實際案例輔助討論,但比較是描述性或故事性的論述支持,並非系統性的實證質、量性資料。
一、民粹主義的定義
「民粹主義是一種特別的政治道德想像,是一種認知政治世界的方式,這個意思的設定是,讓道德高尚和完全統一的民眾(但我認為這最終是虛構的),來對抗腐敗或是在其他方面道德較差的菁英。」(p.57)
看穆勒對民粹主義的定義,可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儘管在穆勒的描述中,民粹主義是一種現象(empirical),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特徵,但他對民粹主義也同時帶有純然負面的道德評價(normative),認為民粹主義是壞的事情。第二,在穆勒的分析中,採用民粹主義論述的人、或民粹主義者,也就是「搞民粹」的主體,是政治人物、政治領袖或政黨,而不是一般人。
►延伸閱讀:台灣充滿民粹嗎?談「民粹主義」做為名詞和形容詞
二、民粹主義的基本特徵
1、批判菁英以及現存政治制度
民粹主義者會主張,菁英和制度(或翻譯為建制)是腐敗的、不道德的、意圖不正當奪取(廣大人民的)利益。
2、反多元主義
民粹主義者會主張,他們,而且只有他們代表「真正的人民」的意見、聲音、利益。其他政黨或反對者的宣稱都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民意。民粹主義會聲稱,他們掌握了「真正的人民」象徵性代表地位。
3、區分真正人民的邊界
民粹主義者會區分出誰是「真正的人民」(因此透過他們的代表來發聲、行動),誰不是真正的人民,而是「人民的敵人」(因此這些人與他們意見不同,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這些人是偏狹的、虛假的、不是真正的人民的發聲和行動)。這個邊界的區分,並不是基於實證經驗,而是道德上的界定。因此,民粹主義者必然會具有某種排他性的認同政治傾向(不過反過來說,認同政治、討論共同體的成員與邊界,不一定就是民粹主義)。
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的「同框」條件,很適合拿來對照(他這邊主要的訴求對象是其他陣營的政客,但是不是也有區分人民敵人的味道在呢?)
三、其他與民粹主義相關的理論脈絡
1、民粹主義並沒有核心政策內容
除了前述的基本特徵以外,民粹主義者之間,並沒有一組共通的實質政策內容,因此左派或右派、保守或激進、不同宗教教派、民族認同者,都有可能是民粹主義者,採取民粹主義式的政治行動。
2、代議民主的前提
本書定義的民粹主義,是存在於「代議民主政府已經存在」的國家之中,若沒有代議民主存在,那可能只是單純的極權或獨裁而已。雖然民粹主義者常動民主制度的歪腦筋,想要這裡改改法律、那裡修修憲,以便擴張自己的權力,但少有民粹主義者會直接宣稱反民主、主張廢除所有代議民主(選舉)制度,因為民粹主義最終還是以某種人民集體利益為訴求(只是認為「民粹主義者最懂人民的真正利益」)。民粹主義者並不反對代議制,只是會去反對不是由他們自己掌握的代議制,因此作者認為:「民粹只存在於代議制度」(p.204)。
3、「人民有共同利益」及「政治行動者完全代表」的假設
民粹主義者的宣稱中,隱含了人民整體能夠歸納出一個「共同利益」的假設。而且這個「共同利益」,能夠透過一個政治行動將此共同利益轉化為政策加以實現。民粹主義者本身,就是去代表人民實現此政治行動的代表者(可能為個人、政黨、組織行動)。此政治行動並不需要人民的實質參與,只要人民授權委託給他們去執行就好(此點為民粹主義與盧梭政治共同體理論中的General Will〔公共意志〕的主要不同,p.70)。
4、民主政治人物與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不同(p.85-87)
民主的政治人物是假設性地代表人民(因此可能會做錯事,也會接受修正);民粹主義人物是象徵性地代表人民(因此絕不會犯錯)。民主政治人物認為人民不可能被完全代表、多數派可能是錯的、相反的意見也可能是合法的;民粹主義人物認為人民可以被完全代表、具有一個同質且真正的意見、相反的意見都是猵狹、腐化、非法的。
5、民粹主義者的無敵論證
或許有人疑問:如果民粹主義者掌權了權力,他們不就變成政治制度的掌控者、成為自己一直批判的政治菁英(第一項基本特徵)?不會,即使掌權,他們也不會批判到自己,因為民粹主義者會持續宣稱「危機」仍然存在,「人民的敵人」的陰謀仍處處危及國家,所以他們會代表「真正的人民」,繼續與之奮戰;因此儘管掌權了,民粹主義者仍需要持續在道德上分化「真正的人民」與「人民的敵人」。
四、民粹主義者掌權時的主要治理技巧
1、國家殖民
採用各種立法或行政手段,削弱原本民制度中的權力分立,試圖讓自己的個人或政黨影響力延續下去。例如修改任期、修改憲法、修改公務員甄拔方式(選自己人進入行政體系中)、修改法律中對新聞報導的限制(傷害秘密、顛覆國家罪、更寬鬆的逮捕起訴條件)等。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