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馬總統,你的工作是解決問題不是闢謠

馬總統,你的工作是解決問題不是闢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7/20號早上,我戴上口罩拎著礦泉水瓶,騎著機車衝到台北博愛路,參與網路發起抗議政府草率處理洪姓下士案的遊行活動。前往國防部之前,我非常擔心會不會「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盤算著如果現場都沒有人,我是否還是能堅持的提出自己的訴求?抑或是偷偷的轉個彎掉頭就走?

幸好,那天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天,現場三萬多人,一同用行動發出抗議、提出訴求,並且非常有秩序的進場與退場。那天鄉民穿越螢幕站出來,洗刷只會鍵盤抗議的標籤。

國防部前抗議

但是,身在人群中的我忽然問起自己:「為什麼我會在這裡?」

是因為我對政府沒有信心!所以我才會不顧週六能夠睡到自然醒的渴望衝到國防部。有趣的是,人們因為洪姓下士案站出來遊行,但是近年來卻鮮少為了房價高漲買不起、低薪風暴吃不飽的情況出來遊行。是因為人民對經濟很有信心?還是已經餓的走不出來?

十天後,我前來在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所舉辦的「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尋找答案。

2013年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要點整理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的願景為很簡單:想為台灣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這一年多來,願景工程推動還鄉幸福、搶救人才、食物銀行、偏鄉金融、社會企業等主題。願景工程為了突破台灣悶經濟,舉辦了2013年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議程與講者為此。

2013年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

早上馬總統致詞時,提出要讓自由經濟示範區內進行人流、物流及金流等法規鬆綁,讓台灣經濟自由化,並與世界接軌。並且提出服貿協議有許多人在造謠、於是政府只能不停的闢謠。

總引言人前副總統蕭萬長表示,經濟邁向自由化是台灣的唯一出路。先掃除政府政策調整過慢、社會改革意識待凝聚,與經濟信心重建刻不容緩等三大路障。並建議政府全力推動經濟基礎鞏固工程、經濟結構調整工程、經濟自由化工程與經濟信心重建等四項工程。

早上第一場「振興經濟立即性措施」,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提出可以活化國有資產,成立建設基金;中研院士胡勝正說政府公共建設投資預算逐年遞減,但其實是「左手沒錢,右手卻有七、八兆」,建議引導規模五兆的郵儲基金與二點六兆的四大基金投入有償性的公共建設。上銀科技董事長建議政府應重視早期創業的投資,讓創投成為一項政策工具。

產生交鋒的,是針對政府沒有預算推動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困境,該如何找錢的方法。

第二場「經濟結構調整對策」裡,經濟部長張家祝點出台灣經濟成長動能集中在製造業上,但是占國內生產毛額七成的服務業,成長速度低於製造業的問題。以及台灣對於出口的依存度高達73.6%,且出口集中在中間產品與資本財,比南韓的56.5%高甚多;商總理事長張平沼提出國內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比例高,但外銷輸出的貿易金額卻偏低;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則建議,服務業應結合台灣強項資通訊產業的優勢,發展具出口能力的高科技服務業。

各個講者產生交集的,在於改善國內服務業的結構。交鋒的部分則是台灣有過於重視出口的問題,然而服務業的出路也在於能否順利出口到國外。

第三場「經濟自由化行動方案」裡,會與者共同的提倡台灣加入世界的自由貿易區很重要,謀求市場開放、國際接軌,加入TPP、RCEP等貿易協定組織。

政大童振源教授特別提出檢討:韓美簽自由貿易協定只花了15個月,台灣跟新加坡花了30個月談判卻還沒簽任何協定。與大陸簽訂的ECFA裡,兩岸的交易項目約1萬1千多項,但開放的僅500多項。台灣成功與紐西蘭簽訂協議,但紐西蘭僅佔台灣貿易總額的0.2%

爭取加入自由貿易區很重要,但是加入了多少?落實了多少?

第四場「經濟信心重建工程」裡,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提出信心是自信加信賴;前財政部長劉憶如引用日本的經驗,首相安倍的經濟政策三隻箭,一開始就表明透過通膨帶動經濟,把願景、策略、方向講得很清楚;遠東董事長徐旭東提出政府常疏於溝通,導致政府沒有講清楚時民眾就說我不要;台大教授林向愷提出「輸者圈」的人愈來愈多,與「贏者圈」的差距更不斷擴大,導致強烈的衝突與焦慮。

簡單來說,政府的溝通能力有問題。

沒有見報的一句話

很快的,一天的論壇即將結束。最後一場主持人陳冲檢視手上提問單時說:「聽眾反應很熱烈,還有人提問單寫兩面,不過許多人的提問應該在前三場問,而不是在最後一場。」

我就是陳冲說那位提問單寫兩面的人,因為我聽完前面的場次後,許多問題還是沒有找到答案或是看到解決的曙光,所以在最後的場次時,還是有滿滿的疑惑。加入自由貿易區很重要、提振台灣內需消費市場很重要、政府預算不足應該拿閒置的資源做使用很重要……這些問題不是幾年前就都知道?

提問單

第三場主持人錢復在收尾時說了一段沒有見報的話:「25年前,和蕭萬長先生在經建會服務時,當時已經在追求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25年後的現在,還是在談國際化、自由化。」

現場引起一陣笑聲。是為了25年前這些經濟舵手的先知卓見讚嘆、還是為了25年來政策效力有限而感到悲哀?自由化重要、國際化重要,講話的人都支持,可是為什麼沒有做到。

論壇之後,我和台大經研所的學弟一起走出會場,我問他:以重建信心的那場為例,講者眾星雲集,你覺得誰講的最觸動你的思考?前行政院長陳冲?遠東董事長徐旭東?

學弟說:劉憶如前部長吧。劉教授說:「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只會提到政策的好處,誰都知道每一個政策,絕對是有正有反,變成政策的壞處都是民間自行提出。造成民間與政府的對立,也使民眾對政策沒有信心」。她不是為了說好話才上台,而是講者中最砲火猛烈的點出問題,提倡解決問題的觀點。

我相信台灣裡有先知灼見的人非常多,找到問題不是問題。然而點出了問題,看不出做法;看出了做法,盡不到執行。貫徹解決問題的政策沒有顯著的成效,是現實的關鍵。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點出的台湍經濟空轉,應該要快轉突破悶經濟。

整天的論壇還是由馬總統在早上就點出了結論:「今年聯合報系再次舉辦為經濟開路論壇,顯然去年的經濟開路沒有成功」。既然您看到了問題,是否能夠確實的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