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3個原因導致內向者和外向者間的不和與誤會

《內向心理學》:3個原因導致內向者和外向者間的不和與誤會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我們來看看可能使性格外向者產生猜疑、與內向性格相關的一些特質。另外有以下三個主要差異導致了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不和,並加深了兩者之間的誤會。

文: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

為什麼內向者讓外向者感到猜疑?

在美國,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在孤獨世界中有所創造。——卡爾.桑柏格(Carl Sandburg,美國詩人)

為什麼性格內向者有時候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像是太空船降落在錯誤的星球一樣),並且總是受到誤解?以下是一些原因:性格內向者較少展示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他們看起來較為疏遠冷淡和神祕費解。而且,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社會都讚美外向性格的優點,在此同時,許多性格外向者以懷疑的目光看待內向者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才能。讓人感到悲哀的是,甚至連性格內向者自己都經常不能理解自己的貢獻。

讓我們來看看可能使性格外向者產生猜疑、與內向性格相關的一些特質。當你查看以下列表,請記住:性格內向者本身可能更讓人糊塗;當他們筋疲力竭,可能前後表現得很不一致:某天精力充沛時,又變得非常健談和喜愛交際;另一天筋疲力竭像剛拉了四輪馬車一樣時,他們便幾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可能使認識他們的人感到大惑不解。

讓外向者產生猜疑的內向特質

  • 將精力保存於內在世界,導致其他人難以理解他們。
  • 專注於思考問題。
  • 在談話前會猶豫半天。
  • 避開擁擠的人群,尋找靜謐。
  • 忽視其他人在做什麼。
  • 小心謹慎地與人交往,只參加經過選擇的一些活動。
  • 不會隨意發表意見,需要別人問才講出自己的看法。
  • 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獨處或沒有足夠的時間不受干擾,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 以小心仔細的方式思考或行動。
  • 不會表現太多的面部表情或反應。

看看以上所列的條目,便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性格外向者會認為我們有點神祕。以下三個主要差異導致了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不和,並加深了兩者之間的誤會。

一、內向者思考問題和談話方式的不同

性格外向者邊思考問題邊講話,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實上,當他們大聲講話時,他們思考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而對性格內向者來說,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問題,並且不會自發性地講話,除非那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話題。在性格外向者看來,性格內向者表現得非常小心謹慎和消極被動。性格外向者是如此習慣即席談話,他們可能不相信那些較為沉默含蓄的性格內向者。

當性格內向者講話時支吾其詞,性格外向者可能會感到不耐煩。「痛痛快快地說出來吧!」他們可能會這麼想。「為什麼他們對自己的觀點那麼沒自信?他們想要掩飾什麼?」性格外向者可能會覺得性格內向者是要保留一些消息或想法。例如,在會議結束後,幾個性格外向並且相識的人問我:為什麼我不發表意見並告訴他們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為什麼我不加入討論並說出我的觀點?

我永遠也不會理解,為什麼這世界上會有人認為我想要隱瞞些什麼。但正如我所提及的,別人說我有點「神祕兮兮的」。從我的立場看,當我的確想要講點什麼時,我說的是正經的事情(我可不是在開玩笑),同時展現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但很顯然,在性格外向者看來,我用如此冗長的時間來談論我的想法,他們也會認為我是有意在隱瞞些什麼。

性格外向者得理解,性格內向者需要時間來形成和整理自己的觀點。然而性格外向者也應該意識到,如果性格內向者對某個主題的觀點經過仔細的思考,或是對某話題的瞭解較多,那麼,請小心——原來安靜的內向者將變得口若懸河。

二、內向者容易被人忽視

當性格內向者似乎不願意說話或講話慢吞吞時,他們通常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外向者的談話之中。性格外向者可能認為(性格內向者也可能這麼認為),性格內向者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性格內向者不喜歡干擾別人,所以他們可能只是委婉或不帶強調性地發表意見。某些時候,性格內向者發表的意見就算比一般水準的談話更有深度,但因為這可能使人們感到不舒服,因此人們便忽略這些觀點。過一會兒,另外有人可能又說了同樣的事情,卻得到熱烈的回應,這讓性格內向者感到自己被人忽視。對他們來說,這真是令人沮喪又費解的事情。

許多性格內向者無法透過外在表現向人們暗示他們腦中的「齒輪」是如何運作的。在社交場合中,他們臉上不是毫無表情、就是表現出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事實上,除非他們覺得壓力太大或真的不感興趣(例如話題太無足輕重),否則他們通常都思考著人們正在談論的事情。如果問到他們,他們便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些年來,我都在學習詢問性格內向的個案正在想什麼和當時的感覺如何。幾乎每一次,他們的意見都擴展了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但他們卻是如此的面無表情,我不能確定他們的思緒是否已經飛到九霄雲外去了。在小組情境中,如果性格內向者沒有跟別人保持眼神交流,並給予一些線索表明他們還在傾聽,其他人就可能開始排斥他們了。

三、內向者迫使外向者停下來思考一番

外向者猜疑內向者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做的許多事都讓外向者感到不悅——我們膽敢建議性格外向者停止做出反應,在講話前先思考一下。當性格內向者建議外向者做事慢一點,制定計畫、考慮後果,行動前將眼光放遠時,都讓性格外向者感到相當掃興。性格外向者已經能預見事情的結果,就像是後院裡剛種下去的花——他們有備而去,趕到苗圃,立刻買下五顏六色的花苗。他們就像是賽馬,如果你想要約束牠,牠們就會嘶叫著力圖掙脫限制自己的韁繩。

與此相反的是,步調緩慢的性格內向者喜歡停下來並聞一聞玫瑰的花香:「讓我們坐下來看看這院子,並考慮一下先種點什麼。」他們會這麼說。試圖讓他們「快一點」,就像是催促一隻烏龜。即便你在他的身下點一把火,他也不會加快一點速度。況且這樣的行為,無疑會讓內向者與外向者相互激怒。

籠罩在語言影響下的內向者

提出批評要比糾正問題容易許多。——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在文化生活中,當人們持有某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時,這種觀念便會在語言中表現出來。我們的語言反映了我們所具備的價值和信仰,這會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查閱了幾本辭典和一本百科全書中對「內向」(introversion)一詞的解釋——在《心理學辭典》(Dictionary of Psychology)中,內向被定義為:「……向內指向自我。性格內向者專注於自己的思想,迴避社會交往,傾向逃離現實世界。」;《心理學國際辭典》(Th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寫道,內向是:「……一種主要的人格特質,特徵是專注於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較為消極被動。」;在《新韋伯斯特大學辭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內向被描繪成:「……完全或明顯地關心和注意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種狀態和傾向。」;現在,請坐下來看這一本《新韋伯斯特世界百科全書》(Webster's New World Thesaurus),在其中,內向被說成是:「……一位沉思者、自我觀察者、利己主義者、自我陶醉者、獨居者、形單影隻者和性格孤僻者。」當我讀到這裡,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在森林裡,反對核武器轟炸機的人住在他那貧瘠的小木屋裡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