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3個原因導致內向者和外向者間的不和與誤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我們來看看可能使性格外向者產生猜疑、與內向性格相關的一些特質。另外有以下三個主要差異導致了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不和,並加深了兩者之間的誤會。
文: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
為什麼內向者讓外向者感到猜疑?
在美國,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在孤獨世界中有所創造。——卡爾.桑柏格(Carl Sandburg,美國詩人)
為什麼性格內向者有時候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像是太空船降落在錯誤的星球一樣),並且總是受到誤解?以下是一些原因:性格內向者較少展示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他們看起來較為疏遠冷淡和神祕費解。而且,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社會都讚美外向性格的優點,在此同時,許多性格外向者以懷疑的目光看待內向者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才能。讓人感到悲哀的是,甚至連性格內向者自己都經常不能理解自己的貢獻。
讓我們來看看可能使性格外向者產生猜疑、與內向性格相關的一些特質。當你查看以下列表,請記住:性格內向者本身可能更讓人糊塗;當他們筋疲力竭,可能前後表現得很不一致:某天精力充沛時,又變得非常健談和喜愛交際;另一天筋疲力竭像剛拉了四輪馬車一樣時,他們便幾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可能使認識他們的人感到大惑不解。
讓外向者產生猜疑的內向特質
- 將精力保存於內在世界,導致其他人難以理解他們。
- 專注於思考問題。
- 在談話前會猶豫半天。
- 避開擁擠的人群,尋找靜謐。
- 忽視其他人在做什麼。
- 小心謹慎地與人交往,只參加經過選擇的一些活動。
- 不會隨意發表意見,需要別人問才講出自己的看法。
- 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獨處或沒有足夠的時間不受干擾,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 以小心仔細的方式思考或行動。
- 不會表現太多的面部表情或反應。
看看以上所列的條目,便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性格外向者會認為我們有點神祕。以下三個主要差異導致了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不和,並加深了兩者之間的誤會。
一、內向者思考問題和談話方式的不同
性格外向者邊思考問題邊講話,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實上,當他們大聲講話時,他們思考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而對性格內向者來說,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問題,並且不會自發性地講話,除非那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話題。在性格外向者看來,性格內向者表現得非常小心謹慎和消極被動。性格外向者是如此習慣即席談話,他們可能不相信那些較為沉默含蓄的性格內向者。
當性格內向者講話時支吾其詞,性格外向者可能會感到不耐煩。「痛痛快快地說出來吧!」他們可能會這麼想。「為什麼他們對自己的觀點那麼沒自信?他們想要掩飾什麼?」性格外向者可能會覺得性格內向者是要保留一些消息或想法。例如,在會議結束後,幾個性格外向並且相識的人問我:為什麼我不發表意見並告訴他們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為什麼我不加入討論並說出我的觀點?
我永遠也不會理解,為什麼這世界上會有人認為我想要隱瞞些什麼。但正如我所提及的,別人說我有點「神祕兮兮的」。從我的立場看,當我的確想要講點什麼時,我說的是正經的事情(我可不是在開玩笑),同時展現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但很顯然,在性格外向者看來,我用如此冗長的時間來談論我的想法,他們也會認為我是有意在隱瞞些什麼。
性格外向者得理解,性格內向者需要時間來形成和整理自己的觀點。然而性格外向者也應該意識到,如果性格內向者對某個主題的觀點經過仔細的思考,或是對某話題的瞭解較多,那麼,請小心——原來安靜的內向者將變得口若懸河。
二、內向者容易被人忽視
當性格內向者似乎不願意說話或講話慢吞吞時,他們通常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外向者的談話之中。性格外向者可能認為(性格內向者也可能這麼認為),性格內向者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性格內向者不喜歡干擾別人,所以他們可能只是委婉或不帶強調性地發表意見。某些時候,性格內向者發表的意見就算比一般水準的談話更有深度,但因為這可能使人們感到不舒服,因此人們便忽略這些觀點。過一會兒,另外有人可能又說了同樣的事情,卻得到熱烈的回應,這讓性格內向者感到自己被人忽視。對他們來說,這真是令人沮喪又費解的事情。
許多性格內向者無法透過外在表現向人們暗示他們腦中的「齒輪」是如何運作的。在社交場合中,他們臉上不是毫無表情、就是表現出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事實上,除非他們覺得壓力太大或真的不感興趣(例如話題太無足輕重),否則他們通常都思考著人們正在談論的事情。如果問到他們,他們便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些年來,我都在學習詢問性格內向的個案正在想什麼和當時的感覺如何。幾乎每一次,他們的意見都擴展了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但他們卻是如此的面無表情,我不能確定他們的思緒是否已經飛到九霄雲外去了。在小組情境中,如果性格內向者沒有跟別人保持眼神交流,並給予一些線索表明他們還在傾聽,其他人就可能開始排斥他們了。
三、內向者迫使外向者停下來思考一番
外向者猜疑內向者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做的許多事都讓外向者感到不悅——我們膽敢建議性格外向者停止做出反應,在講話前先思考一下。當性格內向者建議外向者做事慢一點,制定計畫、考慮後果,行動前將眼光放遠時,都讓性格外向者感到相當掃興。性格外向者已經能預見事情的結果,就像是後院裡剛種下去的花——他們有備而去,趕到苗圃,立刻買下五顏六色的花苗。他們就像是賽馬,如果你想要約束牠,牠們就會嘶叫著力圖掙脫限制自己的韁繩。
與此相反的是,步調緩慢的性格內向者喜歡停下來並聞一聞玫瑰的花香:「讓我們坐下來看看這院子,並考慮一下先種點什麼。」他們會這麼說。試圖讓他們「快一點」,就像是催促一隻烏龜。即便你在他的身下點一把火,他也不會加快一點速度。況且這樣的行為,無疑會讓內向者與外向者相互激怒。
籠罩在語言影響下的內向者
提出批評要比糾正問題容易許多。——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在文化生活中,當人們持有某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時,這種觀念便會在語言中表現出來。我們的語言反映了我們所具備的價值和信仰,這會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查閱了幾本辭典和一本百科全書中對「內向」(introversion)一詞的解釋——在《心理學辭典》(Dictionary of Psychology)中,內向被定義為:「……向內指向自我。性格內向者專注於自己的思想,迴避社會交往,傾向逃離現實世界。」;《心理學國際辭典》(Th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寫道,內向是:「……一種主要的人格特質,特徵是專注於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較為消極被動。」;在《新韋伯斯特大學辭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內向被描繪成:「……完全或明顯地關心和注意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種狀態和傾向。」;現在,請坐下來看這一本《新韋伯斯特世界百科全書》(Webster's New World Thesaurus),在其中,內向被說成是:「……一位沉思者、自我觀察者、利己主義者、自我陶醉者、獨居者、形單影隻者和性格孤僻者。」當我讀到這裡,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在森林裡,反對核武器轟炸機的人住在他那貧瘠的小木屋裡的景象。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