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沒有目標的旅者:寧願錯過登頂的美景,也不要錯過過程的風景

我是個沒有目標的旅者:寧願錯過登頂的美景,也不要錯過過程的風景
Photo Credit: Sam-Cat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也許,安穩和自由永遠都是相對的,要安穩地生活和工作,就得放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就得放棄安穩的生活和工作。

在大城市長大的我,從小接受的教導就是做人必須有目標、有計劃,做甚麼事情都要有步驟、有規劃,否則「Fail to plan=Plan to fail」,沒有計劃便註定失敗了。於是,唸小學的目的就是要入讀理想的中學,唸中學的目的就是要入讀理想的大學,唸大學的目的就是要找份理想的工作。

那麼,找到理想工作的目的又是甚麼呢?做甚麼事情都必須要有清楚明確的原因和理由嗎?真的要知道做每件事背後的目的價值意義嗎?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這種思考模式進行嗎?人生真的只能這樣子過活嗎?

初中時候開始,每次完成所謂的計劃後都沒有任何的喜悅或滿足感,好像完成考試後就可以盡情的看電視、盡情的去玩。可是,考試期間好想看電視好想去玩的心情,卻在考試結束後也不復存在了。每當生命只是不斷按著時間表和記事簿的計劃行動時,每每完成一個目標和計劃後,心中卻只剩下失落的感覺。

有清楚人生目標的人其實很幸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到那裏去,知道自己想要些甚麼。友人跟我差不多時間離職,差不多時間出發流浪,他,有很明確的目標,他要到澳洲一年,他要踩單車、學騎馬、玩帆船、考潛水執照。看他把目標一個又一個的完成剔除,我呢?我只知道自己想出走,想流浪,想作一個長途旅行,但,我卻沒有任何計劃。

我為甚麼要流浪?我不知道。我要流浪到那裏?我也不知道。我流浪要幹甚麼?我真的不知道。流浪之後又怎樣?我怎麼知道。也許,友人是一個以目標為本的人,但我卻清楚知道自己永遠都不會是那種人。

我只知道,是直覺叫我選擇這條路。也許,這不是理性上能夠解釋的;也許,就是因為不清楚,才更加要出發,去找尋那個真正的自己,去找尋那個遺失了的真我;也許,答案會慢慢湧現,就算最後仍然找不到自己到底喜歡甚麼,但能夠發現自己不喜歡甚麼已經是一種進步了。

若要等到所有事情都清清楚楚才進行的話,那麼,有可能一輩子甚麼事情都幹不了。

Photo Credit:中東空姐

我在斯里蘭卡參加了一個襌修課程,老師說要「follow the heart, not follow the mind」。heart和mind怎麼理解?老師的比喻是,看見一朵鮮花而產生喜歡的感覺,那種感覺就是heart了;如果硬要找原因,因為喜歡鮮花的顏色形狀氣味,那就是mind了。

老師說很多事情其實是一種能量傳送,不需要理性的原因。就像有些人剛見面,還沒有交談認識,但卻已經產生了一種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感覺了。

於是,我開始了我的流浪,也慢慢找到了自己旅行的模式。原來,我是喜歡隨心而行的,我只想體驗、經歷、感受,我不需要知道我的目的地在那裏,因為我很享受我的過程。

有些事情,從來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喜不喜歡呢?就像大學選科,有多少人畢業了,才知道原來那不是自己想要的呢?有些人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爬甚麼樹吃甚麼果,他們很專注的爬樹直到攻頂為止。而我,卻寧願錯過樹頂的美景,也不要錯過爬樹過程的風景。很多時候,還沒有到達樹頂我已經累了膩了,我會選擇重新找尋另一棵樹重頭開始,再經歷不一樣的風景。

有人說我是在浪費時間,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我也曾經三番兩次質疑自己的生活方式。每當看見從前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現在家庭事業兩全其美,在家庭上已結婚生孩子,在工作上已當機構主管,在學歷上已考獲更多的認證,我跟他們相比起來,簡直是一無所有。

也許,安穩和自由永遠都是相對的,要安穩地生活和工作,就得放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就得放棄安穩的生活和工作。也許,對我的人生來說,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No plan is a good plan。因為,我們都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更好的選擇,決定自己到底要怎樣過生活。

「跟著地圖走,只能到達標示的地方;隨心而行,才能發現另一片天空。」這,正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

Photo Credit: Sam-Cat @ Flickr CC BY ND 2.0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