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水災」不只會淹水,高雄出現5000坑洞因為瀝青「不防水」

「水災」不只會淹水,高雄出現5000坑洞因為瀝青「不防水」
連日豪雨致高雄市道路坍塌,破損逾5000個坑洞,多數致災原因是豪雨沖刷,造成地層掏空。圖為三民區義華路與正忠路口路面坍塌情形|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南台灣的淹水雖然逐漸退去,但「水災」不只有淹水,大雨過後,光高雄市就出現至少5000個路面坑洞,大型坑洞甚至造成車輛「倒栽蔥」跌進去。

8月23日,熱帶性低氣壓及接連而來的西南氣流,為南台灣帶來大量降雨,雖然淹水的各地區已陸續退水,但包括屏東、高雄、台南等地區都出現許多路面坑洞。學者表示,瀝青只防潑水但不防「泡水」,而在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的狀況下,大雨導致的道路破損可能越來越嚴重。

南台灣「水災」還沒完,從市區道路到國道都坑坑洞洞

《中央社》報導,高雄因豪雨成災,雨勢稍緩後陸續發生道路坍塌、出現坑洞,高雄市代理市長許立明表示,經過統計,大雨過後,高雄路面破損超過5000個坑洞,29日,高雄和平二路、一心一路口甚至還有自來水管線及箱涵受損,出現大型坑洞,讓車輛「倒栽蔥」掉落。

《自由時報》報導,此外,台南市工務局也表示,截至昨(30)天為止,全市出現超過1800個坑洞。《蘋果日報》報導,28日,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二段也有共三處路面,因為大雨沖刷掏空地基而嚴重下陷,警方甚至封閉車道,禁止通行。

而同樣大雨成災的屏東各鄉鎮的道路都出現不少坑洞,《自由時報》報導,枋寮鄉長參選人陳亞麟也在臉書上貼出一張照片,只見中山路上才短短約20公尺,就以6處路面坑洞,被放上6個三角錐。

除了市區道路,快速道路、國道路面也都破損嚴重。《聯合報》報導,台南的86快速道路,也因大雨坑洞造成爆胎,公路總局第五工程處新化工務段長曾偉林25日表示,86道路光是西端入口短短18公里就有上百個坑洞,主要是因這次時雨量達到100毫米,柏油路面在大雨沖刷及重車輾壓下,損壞嚴重。

《蘋果日報》報導,而國道一號也因出現多處坑洞。23日晚間,有民眾行經國道一號南下360公里、鼎金系統交流道附近時,行經路面坑洞而爆胎,民眾說,當下有6、7輛車爆胎,24日上午又有7、8輛。

不只是因為偷工減料,瀝青其實「不防水」

20日,交通部高速公路局舉辦「道路工程人員專業及倫理發展研討會」,會中,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陳世晃教授說:「每次大雨過後,大家看到坑洞,都會說:『這是偷工減料』,這句話真的讓工程人員好委屈啊!」

《經濟日報》報導,高公局表示的確有部分瀝青是因為偷工減料、混入回收瀝青而容易損壞。但陳世晃指出,瀝青的熔點約是50多度,但台灣盛夏的公路最高溫可達到72度。

《中國時報》報導,陳世晃更進一步解釋,大家都說瀝青防水,但更精準的說「瀝青是防潑水而不是真的防水」,它可以防潑但是你把整條瀝青路面浸在水裡面,它就會產生乳化的效應,就會把瀝青減黏,所以一旦瀝青路面有水進去,它就會把地料撥開,「其實下一天兩天沒關係,但連續下一個禮拜,高速公路都會產生坑洞。」

《經濟日報》報導,陳世晃建議,在瀝青內加入添加劑改變其特性的改質瀝青可以讓瀝青變得更黏,緊緊黏住石頭,可以抗剝脫,並抵抗車輪胎壓防止重複輾壓形成凹陷。

《聯合報》報導,曾偉林也說,現今柏油路面鋪設的瀝青規格有必要檢討,公路總局可能會研究改用不同的級配規格,不過他也說,抗水抗輾壓的瀝青,缺點就是行車噪音大,且速度會較慢,將會評估後再決定。

為了823豪雨,高雄追加9億「鋪路」預算

《大紀元》報導,高雄在這次大雨中路面損害嚴重,高雄市工務局白天30個工班、夜間10個工班,在雨緩後立即出動搶修路面。高雄也為此增加道路刨鋪的經費,根據高雄市政府新聞稿,去年度平均道路養護約8~9億,今(107)年度市府已籌措19億元進行全面道路刨鋪,這次豪雨過後,市府預計再爭取中央與自籌預算9億。

但道路因為降雨而遍佈坑洞,動用大量人力,甚至必須增加預算刨鋪的情況,未來可能只會越來越多。

《醒報》報導,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會讓降雨多的地區降雨更多,台灣就屬於這類。《TVBS》報導,以過去將近40年來的統計顯示,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的大雨次數變多了,氣象局也說達100毫米時雨量的頻率的確增加。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說:「未來全球暖化之下,時雨量超過80毫米,這種極端暴雨現象會越來越多。」

《自由時報》報導,而根據國際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2017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會議上發表的「2018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台灣的名次,從去年的第51名一口氣大幅躍升到第7名,這表示,台灣因為颱風、暴雨和乾旱等極端氣候造成的死亡人數及財產損失將會更多。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