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雲林成龍村一號印尼店老闆:「將印尼文化種在台灣,蓋滿這片土地」

雲林成龍村一號印尼店老闆:「將印尼文化種在台灣,蓋滿這片土地」
Photo Credit:民進黨婦女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作為印尼移工與老闆的橋樑外,她也作為新住民與家庭間關係的潤滑劑。在籌組新移民表演團體時,其他新住民的老公或公婆會阻止他們參與外面的活動,害怕她們到外面學壞。

採訪捕手:鄧國全

口湖位於雲林縣的西南隅,不像位於西北的麥寮鄉有六輕加持,從捕魚到養魚,這些漁業從業人員數10年來都看著潮水,淹沒又退去,口湖似乎仍舊停滯著。

這次要採訪居住於口湖成龍村的茜娣,光是交通就是件難事。從雲林的幾個市區,包括斗六、虎尾、斗南都沒有直達公車到口湖,可想見口湖人與雲林其他地方的脫節。於是我選擇叫計程車從虎尾到口湖,從台78轉往台61快速道路,漁村的荒涼景致乍然而現,或許口湖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吧!

其實口湖也不是沒有變化,在人口結構上,這個依靠漁業生存的小鎮,多了許多外移人口。當然,他們不是從其他縣市而來,而是從其他國家而來,無論是從事漁業的移工或是嫁來口湖的新住民。在口湖這個偏僻漁鎮,不像其他市區容易找到東南亞雜貨店或飲食店能夠滿足所需,位處成龍村一號由印尼新住民余茜娣所開的印尼店,便成為供應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地方。

28947254_1858835414150779_18578971643439
Photo Credit:民進黨婦女部

嫁來台灣已經15年的茜娣,在成龍村開這間印尼店已經8年了。成龍村是以成龍溼地為中心的散村,當我到達成龍濕地時還遍尋不著茜娣的店,只得請司機停車在成龍溼地旁,請茜娣來帶我們前往。茜娣的印尼店的空間形式極為特別,是傳統三合院的形式,中廳被改作為雜貨店使用,左側是茜娣一家人所居住的空間,右側則是客廳與廚房。茜娣表示該三合院是當地有錢人請他們顧,因原先房子電線走火無法繼續使用而搬過來。

在茜娣開印尼店之前,口湖並沒有專門賣印尼商品的店家,可能需要跑到嘉義朴子或是北方的四湖鄉。她於每個禮拜六、日都會到那些印尼店採買商品或與朋友聊天,但對工作於口湖的印尼移工而言,口湖交通極為不便,他們平常也沒時間跑這麼遠去購物。在空閑時間於附近工廠做毛巾的茜娣,時常受到廠內印尼移工的請託購買商品。那些在他地經營印尼店的朋友,也叫她趕快開店。結果,原本沒有想過要開店的茜娣,就這樣在慢慢向朋友批貨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一間店的規模了。

雜貨店作為成龍村唯一一間印尼店,除了具有雜貨店的功能外,也成為附近印尼移工的聚集地。在假日移工休息時,三合院內的客廳就變成印尼移工歡唱卡拉OK、聊天、吃飯的好所在。也因茜娣愛結交朋友,以及樂於學習的態度,她也組織了雲林新住民的表演團體,常在縣內的一些活動表演印尼歌舞,甚至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親自上陣。三合院內的閒置房間便成為茜娣與新住民的練習場所,若在排練時間前來,或許能看到來自雲林各地的新住民辛勤練習的場景咧!

在講述自己出去比賽和表演的時候,可以看到茜娣的神情充滿自信,對自己時常拿到第一名,上電視和報紙感到自豪,在雜貨店的牆上可以看到貼滿牆的獎狀。但茜娣其實也有貼心的一面。印尼店不只在空間和商品供應上能夠滿足當地印尼移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茜娣以過來人身份,作為台灣人與印尼移民之間的情感溝通橋樑。

在嫁來台灣前,茜娣曾先在台灣當了6年的看護,她深知移工在異地的辛苦,所以她很疼那些移工。當移工與老闆之間出現了糾紛,她也會主動前去幫忙,甚至老闆會直接請茜娣來協助。她也表示語言溝通上的隔閡,以及台灣與印尼人在步調上的差異,時常是兩邊摩擦的關鍵,「了解印尼移工真正的想法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28827169_1858835567484097_48363511328630
Photo Credit:民進黨婦女部

除了作為印尼移工與老闆的橋樑外,她也作為新住民與家庭間關係的潤滑劑。在籌組新移民表演團體時,其他新住民的老公或公婆會阻止他們參與外面的活動,害怕她們到外面學壞。但茜娣秉持著嫁到台灣不是生小孩及養小孩,還要利用資源努力學習的精神,透過一些方法抓住新住民的心,讓她們願意參與表演,也要說服家中其他成員同意他們外出練習。現在,甚至公公婆婆會主動問:「這禮拜怎麼沒有去練習表演呢?」也會全家一起去欣賞新住民的表演。雖然,茜娣在台20年來只有回過印尼一次,但他做的這些努力全都來自於身為印尼人的認同,「我要將印尼種在台灣,滿滿地蓋滿台灣的土地。」

28947128_1858835684150752_66567585225881
Photo Credit:民進黨婦女部

成龍村一號印尼店地址: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一號電話:05-7970936

捕手介紹:鄧國全 想做一隻「地方・賊」,在移動的過程中,偷走地方的故事。

本文獲民進黨婦女部─新島嶼故事捕手計畫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