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拿到中國「居住證」,除了讓你「落戶」還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的「融合」策略運用在居住證上,就是在「慢慢把你轉化」,雖然不致於宣稱居住證等同中國戶籍,但「他留下一個準公民身分的模糊地帶,隨他怎麼說,要怎麼解釋,對我們會是困境。」
(中央社)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今(1)日起在中國各地的基層派出所,正式受理在中國居住的香港、澳門、台灣籍民眾申辦。以北京市為例,全市304個派出所自上午9時起開放申辦;至於台商較多的福建省,部份派出所則不到8時便開放申辦。但台灣人拿到居住證之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今天早上9時一到就前往辦理居住證的中國首鋼集團「創業公社」總經理、台灣籍的鄭博宇,在繳交所需證件並留下指紋後,完成申辦手續。他說,由於自己大多數時間在中國居住及工作,對他而言,辦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比較方便。
鄭博宇說,若只是在兩岸間頻繁穿梭,在中國居住的時間相對不多的台灣人,使用現行的台胞證也可因應日常所需。
此外,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上午以書面回答媒體詢問,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中國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已於8月31日由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5次會議表決通過。經向相關主管部門求證,「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有關規定,與相關稅收規定「沒有對應關係」。
馬曉光表示,台灣民眾不會僅因申領居住證而改變在中國的納稅身分和納稅義務,也不會僅因領取居住證而在中國「負有全球所得納稅義務」。
在北京西郊的石景山區新古城派出所,員警在正式受理申辦前,便在派出所門口張貼官方公告及居住證樣式。
通報附圖顯示,與台胞證、港澳通行證不同的是,港澳台居民居住證上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並指出,公安機關受理相關證件、證明後,將於受理日起20個工作日內發放證件。
通報還指出,港澳台居民申領居住證,需持本人港澳台居民出入境證件,向居住地派出所交驗相關證件、證明即可辦理。其中,居住地住址證明包括,房屋租賃合約、房屋產權證明文件、購房合約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單位、就讀學校出具的住宿證明等。
就業證明則包括,工商營業執照、勞動合約、用人單位出具的勞動關係證明,或者其他能夠證明有合法穩定就業的資料等。就讀證明則為,學生證、就讀學校出具的其他能夠證明連續就讀的資料等。

台灣人領「居住證」最擔心什麼?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戶籍問題」,在台廠工作5年的小楊說,台灣如何看待中國的居住證,是否涉及戶籍、有沒有違反兩岸條例,是他最關心的事。
去年秋天,原籍高雄旗山的中共19大代表盧麗安掀起的戶籍爭議,許多人記憶猶新。爭議延燒近一個月後,才由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在立法院明確表示,盧麗安的台灣戶籍已遭取消,已經領有中國身分的盧麗安,以後將被視為「中國公民」。
不過「戶籍」的部分,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30日已明確表示,申辦居住證的民眾無須在中國大陸設籍,領用中國大陸居住證者,尚無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之1的規定,不會有註銷台灣戶籍的問題。
另外,是否會被額外課稅,則是台商與台幹對居住證最大的疑慮。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草案》8月31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2019年元旦實施。第1條規定,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83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其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要依規繳納個人所得稅。有台商擔憂,是否擁有居住證,也等於證明了自己的稅務居民資格。
貝斯哲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表示,持有港澳台居住證不代表就是稅收居民。個稅修正案中所述稅收居民183天,是以出入境為判定依據。即使外籍個人每個月在中國領薪水繳個稅,但因未待滿183天,則不屬稅收居民,其海外所得也無需在中國課稅。
舉例來說,某外籍個人在中國一個納稅年度未達183天,但中國的企業每月為其發放工資並進行個稅申報,則該個人不會被認定為稅收居民,其海外所得便不會在中國繳個稅,但可憑個稅繳納記錄去辦理居住證。
只是新版個稅法特別提到「有住所」也是稅收居民,引發部分人士對於一旦領了居住證,即使沒繼續在中國居住,還是必須繳納全球所得稅的擔憂。不過,由於個稅法的層級較高,這種情況將回歸以待滿183天作為判斷依據。
雖然照現行規定看,申領居住證跟成為稅務居民並無直接關係。但有台商說,目前中國稅法改革還未上路,施行情況不明,不少台商享有政府提供的台胞優惠待遇,若申領居住證成為居民,是否喪失優惠待遇,目前尚不清楚。
一名任職台商服務機構的受訪者表示,開放台灣人申領居住證是中國政府的政治措施,若有朝一日政治問題與稅法抵觸,「難保政治不會凌駕稅法」,到時候,台商「領了居住證,是不是更容易被查稅、找麻煩,誰也不知道」。
在中國念書的眉眉就比較單純。她說,「中國很多地方都要身分證號碼,連App註冊都要18碼(中國身分證字號),對境外人來說很不方便」,居住證可以網購、可以網站註冊、可以線上買票,「如果開放了,我應該會去辦吧」。
也有人認為中國各地方執行細節都還沒出來,要等真的拿到,有實質性的好處再說。至於擔不擔心被監控、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小陳回答得很乾脆:「反正老大哥一直看著你,不差這張證!」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表示,從整個制度設計看,中國推行「居住證」的目的,在於逐漸汰換「暫住證」,放寬城市戶口遷移限制。對申領居住證的中國民眾來說,最終目的是在城市落戶,取得當地戶口。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