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版「戊戌政變」:八年拉下四個總理,凌駕民意的黨魁選舉

澳洲版「戊戌政變」:八年拉下四個總理,凌駕民意的黨魁選舉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0年吉拉德政變是澳洲政治的分水嶺,也是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的轉捩點,如同開啟潘朵拉之盒,讓「政變」成為澳洲政壇揮之不去的陰影。

今(2018)年七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黨媒《人民日報》上消失數日,連出訪中東非洲的行程都非常低調,讓外界盛傳北京發生了「戊戌政變」,習近平遭到推翻。但中國資訊不夠透明,縱使習近平在新聞已恢復日常版面,外界還是難以判斷政變是真是假。

不過,遠在南半球的澳洲,8月24日就真實上演一場血淋淋的政變。時任澳洲總理的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遭到黨內同志發起信任投票,最終輸給財政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交出沒坐滿三年的總理大位。

澳洲政壇近十年來動盪不安,包括滕博爾在內,已有四任總理都是任期未完成就被黨內拉下台,讓澳洲首都坎培拉被西方媒體譏為「政變之都」。這場民主國度的天大笑話,為何會成為澳洲政治的常態?這一切就要回到2010年6月23日的午夜。

睡一覺起來,總理就不是陸克文了

近幾任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應該是最為特別的一個,不但1979來過台灣學中文,還幫助在野11年的澳洲工黨重新執政,在2007年大選擊敗有「政治不倒翁」之稱的自由黨籍總理霍華德(John Howard)。

陸克文上台後快速進行具意義的政治動作,包括簽署懸宕多年的《京都議定書》、向澳洲原住民「被偷走的一代」道歉等,這些都是霍華德任內飽受批評卻毫無進展的政治議題,讓陸克文民調居高不下。

然而看似一帆風順的陸克文,執政第三年時卻出現了危機。2010年,陸克文在沒有與工礦業者妥善溝通的狀況下,宣布將針對礦業公司徵收新的稅目,隨即引發核心支持者工人階級的抗議,許多工黨金主也對陸克文大表不滿。而這一場抗議,成為陸克文政權的晚安曲。

6月23日深夜,副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得到工會、金主與黨內同志的支持,宣布發起黨魁信任投票,挑戰陸克文。

陸克文雖然第一時間接受挑戰,但黨內議員樹倒猢猻散,陸克文大勢已去,隔天一早宣布放棄競選,直接讓賢。陸克文這一讓,如同開啟潘朵拉之盒,讓「政變」成為澳洲政壇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吉拉德政變之前,澳洲近代政治史上,透過政變把現任總理拉下台的例子僅有兩次,一次是1971年自由黨的戈頓(John Gorton),另一次是1991年工黨的霍克(Bob Hawke)。陸克文下台後,政變成為換總理的常見手段,包括2013年陸克文對吉拉德上演「王子復仇記」、2015年自由黨滕博爾取代艾伯特(Tony Abbott),以及此次莫里森扳倒滕博爾。澳洲短短八年內就發生四次政變,原因或許跟澳洲政黨黨魁選舉太容易,以及選民的「高投票率」有關。

RTR2YID6
打開潘朵拉之盒、形成澳洲政治分水嶺的吉拉德|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凌駕民意的黨團會議,國會議員說了算

如前所述,吉拉德把陸克文拉下台僅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原因出在黨魁選舉門檻太低,只要國會議員關起門來開黨團會議,就可以決定由誰勝出。澳洲主要政黨選舉新任黨魁的方式幾乎一致,僅有黨籍國會兩院議員有投票權,只要有人發起,就可在黨團會議時進行信任投票。

澳洲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總共226席,相對來說規模不大,因此政變者容易掌握足夠票數扳倒黨魁。兩大黨國會議員通常分別為100人左右,就代表黨魁當選門檻僅僅數十票,這幾十人就能凌駕全澳洲的民意。

同樣採行內閣制,英國政黨的黨魁選舉門檻就比澳洲高出許多,保守黨黨魁若有兩人以上表態參選,會先由國會議員淘汰投票至僅剩兩人對決,再交由全黨黨員決選;英國工黨則是不管幾人參選,直接交由黨員直選。

由此可知,澳洲自由黨或工黨的黨魁選舉相當容易,也因此身為「被害人兼加害人」的陸克文,2013年六月對吉拉德發動政變後,就在七月主導黨魁選制改革,讓一般黨員也有投票權。最終拍板的方案,是黨團會議與黨員直選各佔50%比重,綜合計算後最高票者當選。同年九月,工黨在國會大選落敗,陸克文辭去黨魁,十月舉行的黨魁選舉首度採用新選制,由前教育部長薛頓(Bill Shorten)勝出,領導工黨至今邁入第五年。

澳洲各黨黨魁任期長短不一,在1960年代平均任期長達10年,1980年下降至四年,2000年至2012年僅2.4年。薛頓能擔任工黨黨魁將近五年,已是2001年比茲利(Kim Beazley)以來的最長紀錄,由此可知在改變黨魁選舉門檻後,有助於黨務人事的穩定,因為增加了黨員選舉的不確定性,意圖政變者的勝算難料,也就不敢輕易發動投票。

總理說換就換,政客為何敢如此明目張膽?

2010年吉拉德政變是澳洲政治的分水嶺,也是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的轉捩點,此後政府信任度逐年下滑。國會議員之所以能不顧民眾觀感搞鬥爭,還得從澳洲選制很特別的「強制投票」來分析。

澳洲不像其他民主國家,投票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強制規定的義務,若沒有特殊原因而缺席投票就會被處以罰款。在投票率動輒有九成以上的情況下,國會議員幾乎都可在自身政黨的強勢選區連任;因為不必擔心支持者失去熱忱而不投票,導致澳洲國會議員越來越有恃無恐。

以近幾任政變上台的總理來說,陸克文從1998年就開始擔任該選區議員,吉拉德的選區自1969年之後工黨就再也沒輸過,滕博爾的選區更是從來沒有工黨的勝選紀錄,莫里森的選區上一次由工黨勝選也是1972年的事。由此可見,這些敢發起挑戰的「政變者」,幾乎不會面臨落選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