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帝國II》阿拉伯「奴隸兵」,是埃及人心目中最有「騎士精神」的戰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別於普遍對「奴隸」的負面印象,馬木魯克在伊斯蘭世界有着非常正面的形象。他們曾經在11至14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積極地幫助伊斯蘭世界對抗入侵的歐洲基督教徒。在馬木魯克最為發達的埃及地區,甚至認為馬木魯克才是「真正的戰士」。
微軟經典遊戲《世紀帝國II》的薩拉森人的特殊兵種阿拉伯奴隸兵雖然造價高昂,但實力非凡,而且對騎兵系的單位擁有額外加成,深受玩家青睞。不過,不少玩家也好奇「奴隸兵」這種兵種到底是什麼,甚至乎到底薩拉森這個種族又是什麼民族呢?
薩拉森人
所謂的薩拉森人,其實也不是一個嚴謹的民族概念,而是一種泛稱。早在羅馬時代,已有關於薩拉森人的記錄。在古希臘語中,稱他們為「Saracēnē」,泛指羅馬行省以外的沙漠居民(被認為是蠻族),估計他們是居於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到了5世紀左右,基督徒開始稱呼那些非基督徒的阿拉伯人為薩拉森。
而隨着阿拉伯人皈依伊斯蘭後及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逐漸深化,「薩拉森」這個名稱於是成為基督教世界對整個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徒的總稱。而這個稱呼往往也帶有負面評價——相當於「異教徒」和「對抗基督的人」。這與伊斯蘭世界在中世紀習慣統稱所有歐洲人為「法蘭克人」有點相似。
奴隸兵
而遊戲中的阿拉伯奴隸兵翻譯自英文版的「Mameluke」,是在中世紀阿拉伯地區的一種社會和軍人階級。大約在9世紀開始,伊斯蘭的阿拔斯哈里發朝(Abbasid Caliphate;卡里發是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宗教和政治領導)開始購買周邊非伊斯蘭信徒的奴隸作為士兵使用。他們包括突厥人、埃及的基督徒、甚至於後來的高加宗民族和巴爾幹的歐洲人等。在阿拉伯語中,「Mameluke」(又或是Mamluk)就是指「財產」,指出這些士兵原本是一種可供買賣的奴隸財產。

這種「馬木魯克」與一般的奴隸並不一樣——一般的奴隸並不能持有武器,更遑論作為軍人;但馬木魯克卻是專業的軍人,是阿拉伯世界最精銳的戰士群體。雖然馬木魯克最初沒有什麼組織、但11世紀以降,已出現有專門訓練馬木魯克的制度。伊斯蘭教徒會在買下一些青年男子作為馬木魯克,安排他們在軍營中接受軍事訓練,從而使他們成為優秀的戰力。一直到近現代,仍有不少伊斯蘭貴族都會豢養有馬木魯克作為士兵。
玩家也許很好奇到底這些馬木魯克是否專長於「飛刀」。歷史上的馬木魯克是專業的軍人階段,他們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武器作戰:由傳統的彎刀、長槍,至於大斧與錘,或是遠程的弓箭等皆有。不過似乎並未有特別證據說明他們專門使用拋擲性的飛刀。事實上,馬木魯克最具特色的武器是其彎刀。今日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仍配有馬木魯克式的伊斯蘭彎刀。
而有別於普遍對「奴隸」的負面印象,馬木魯克在伊斯蘭世界有着非常正面的形象。他們曾經在11至14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積極地幫助伊斯蘭世界對抗入侵的歐洲基督教徒。在馬木魯克最為發達的埃及地區,甚至認為馬木魯克才是「真正的戰士」。他們會遵守被認為是「騎士」精神代表的「騎士道」(阿拉伯語:furusiyya,來自於騎士「fāris」)。
原初的馬木魯克在軍旅服役一定的年期後便能得到自由,但伊斯蘭人為了防止他們的軍事專業成為威脅,從而禁止馬木魯克的後代繼續為馬木魯克。但隨着伊斯蘭世界的戰事愈發頻繁,馬木魯克的地位則愈來愈高,更發展為一種世襲的軍事專業,也可以成為軍隊指揮官或是貴族。
13世紀,出身為馬木魯克的伊茲丁.艾伯克(Izz al-Din Aybak)更推翻了阿育布朝(Ayyubid)而成為埃及蘇丹,自此開啟了馬木魯克為蘇丹的先河。史學家習慣稱這段以馬木魯克為蘇丹的時代為「(埃及)馬木魯克蘇丹朝」(Mamluk Sultanate;蘇丹相對於歐洲的「王」)(雖然實際上他們未曾自稱為馬木魯克朝)。
可以說,「馬木魯克」作為社會階級,在後期已成為一種專業軍人和貴族,而非其原初的「奴隸」身份。馬木魯克的社會階級也為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所繼承,而他們一直存在至近現代。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