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的東亞弔詭——稻米文化助長靈活自我

個人主義的東亞弔詭——稻米文化助長靈活自我
Photo Credit: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上,所有農業都助長靈活自我。但適用於整個農業的道理,在種稻一事上更為真切,因為稻子長在水田裡。

建造和維護這一切所需的勞動力高得驚人。至於如今仍明顯可見的亞洲工作倫理,是否與文化對種稻所需之高度強調勞動有關係,答案是「沒錯」。順應客觀環境來工作的互賴傾向,即不對抗地形,而是觀察、塑造、調整客觀環境,以使灌溉水依照其應有的方式自然流動,這也與此有關。事實上,由於種稻非常費工,整個種稻華南區的互賴性,比種小麥華北區要高出不少——小麥這種作物可由一家人或個人種植。誠如圖表中所見,來自隔著長江相望的邊界縣的人,其感知測試成績會因所屬縣分種稻或種小麥而有很大不同。由這張圖表也可看出,大體來講種稻與整體觀照有很強的關聯性,而且誠如圓圈的大小所示,離婚是個人主義指標之一。

p69圖
Thomas Talhelm提供|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在現今可見於中國各地的星巴克咖啡店裡,也可看到種稻與互賴性兩者的密切關聯。在某份調查中,塔爾海姆在數家店裡把某些椅子擺成幾乎擋住走道。誠如在照片裡所見,椅子擺成這樣頗叫人困擾,但他發現在華南廣州市裡,只有3%的中國顧客把椅子搬開以便通行。而叫人有點驚訝的,香港人也傾向於不移動這些椅子。曾受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人長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兩者的個人主義化影響,卻只有4%的香港人搬開椅子。同樣耐人尋味的,在迅速現代化的上海,不到2%的顧客這麼做。反之,在北京這個屬於種麥文化圈的北方城市,卻有整整兩成的顧客搬開椅子,其中某些人這麼做時的姿態還頗為咄咄逼人。

這意味著華南人消極被動嗎?不。但身為整體觀照者,他們往往不把焦點擺在面前的東西(椅子)上,而是擺在如同水稻田的咖啡店這個整個場所上。此外,他們似乎自認為有點像水。要克服的難題是如何順應地形來行事——如何走到櫃台,然後從那裡,拿著咖啡,離開店。

p68圖彩
Thomas Talhelm提供|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湯瑪斯・塔爾海姆在中國某家星巴克店裡擺放椅子以測試顧客行為。

互賴性在其他地方持續存在

互賴性的持續存在,還有別的原因?沒錯。除了亞洲,還持續存在於別的地方?答對了。

以法國為例,一如許多擁有天主教傳統的國家,其互賴程度即使不如大部分亞洲國家那麼高,往往仍比美國還高。於是,我們發現只有0.5%的法國學童被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而有超過九%的美國學童被「發現」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是因為美國精神科醫生把這些症狀視為孩童的酪梨大核所致,而法國的精神科醫生則往往把同樣的症狀視為孩童所處環境所致。也就是說:

在美國,兒童精神科醫生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肇因於生物性因素的生物性疾病,他們偏愛的治療方法,是施用中樞神精興奮劑,也就是生物性療法。另一方面,法國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偏愛尋找造成兒童不適的潛在原因——不在兒童的腦子裡,而在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裡。然後他們選擇用精神治療法或家庭諮商治療潛在的社會環境問題。

人權

互賴性的持續存在,不只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差異,還造成人權觀方面的差異。我們所認定重要的酪梨核或環境往往成為某症狀的「起因」和因此需要治療的東西,也往往成為我們希望其可以自由發展的東西。

例如,中國政府認為讓其「大草原」(即其經濟和社會)不受約束的盡情發展才是緊要,從而認為人民享有溫飽生活的集體權利,才是他們的「人權」。這不是今日才有的看法。事實上,誠如哈佛漢學家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所闡明的,這個看法源於孟子。因此,照中國自己的看法,政府逮捕異議人士或鎮壓民眾抗議並未侵犯人權,反倒是在維護人權,使其不受自我中心的個人損害——而且這麼做時往往出以非常靈活自我的作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家李靜君(Ching Kwan Lee),耐人尋味的描述了中國政府官員對付鎖定汙染或勞資或土地爭議之類非關政治之問題的抗議者時,如何祭出不只涉及抗議者本人、還涉及他們家人的「冗長討論」,且試圖教他們認識他們的「權利」。這些權利不是不可分割、天經地義的個人權利,而是政府給予的權利(這些作為讓人想起毛澤東時代所謂的「做群眾工作」),因此官員好心解釋:「如果照規則辦事,不拘泥於法條,你能享有一些實用的權利。」他們也努力拉攏抗議人士,「有時賄賂他們或吸收他們當日後的線民」,同時他們也努力「維持某種程度的不穩定,因為只有存在抗議人士,他們才能更上層樓,要求更大筆經費或順理成章升官。於是,官員在抗議人士協助下仕途得意」。

簡而言之,這「不是讓雙方陷入明顯水火不容、『支配抵抗』模式的零合遊戲」,反倒是類似大草原的靈活體系,有許多錯綜複雜互動和模糊的界線。

反之,美國人認為讓個人的酪梨核不受約束的發展、表達自我看法、決定自身命運,才是真正要緊的事,於是認為言論自由是人權,遷徙自由、集會自由等多種自由亦然。進一步認為這些個人權利至高無上,即使它們侵犯了政府所認為符合公益的事物時亦然。至於如何保護這些權利?則需採取強有力、毫不含糊、堅持對抗到底的立場。

相關書摘 東西文化差異新論:北海道人的行為比其他日本人更像美國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在行李提領處等候的女孩:東西文化差異新論》,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任璧蓮(Gish Jen)
譯者:黃中憲

馬友友、虎媽蔡美兒等各界重量級人物共同推薦!
既引人入勝又耐人尋味的議題,
澈底改變並充實我們對自己和當代的理解。

為什麼西方人坦率直言;東方人矜持保留?
為什麼美國人愛作怪;中國人愛當乖寶寶?
同樣是奧運金牌得主,為什麼美國選手愛誇耀「自己的本事」;日本選手先感謝「所有栽培她的人」?
「自我犧牲」或「自我界定」究竟哪個比較重要?
我們應該遵奉「忠於自己」的真理,或是對家庭、宗教、軍隊等「大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