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差異新論:北海道人比其他日本人更像美國人?

東西文化差異新論:北海道人比其他日本人更像美國人?
Photo Credit: Ryuichi IKEDA,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島嶼,像是具有「西大荒」文化的地方:那裡的人大體上和更南邊島嶼的日本居民同種,同樣說日本語,看同樣的電視節目,卻常被認為較疏遠,較像美國人。

但那又如何。當特納說「邊疆生出個人主義」時,他指的是所有邊疆?如果是,何以致之?這個疑問,直到較晚近時才得以解開,而這得歸功於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北山忍所做的一項別出心裁的調查:「志願移居和獨立精神:來自日本『北疆區』的證據」( Voluntary Settlement and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Japan’s “Northern Frontier”)。

北海道調查

這項實驗不只在美國進行,也在日本進行。在日本,北山忍和其組員把重點擺在北海道的日本人上,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島嶼,像是具有「西大荒」文化的地方:那裡的人大體上和更南邊島嶼的日本居民同種,同樣說日本語,看同樣的電視節目,卻常被認為較疏遠,較像美國人。事實上,許多住在日本的美國人前往北海道求得某種心理上的休息。但這一文化差異與曾遷居這個寒冷偏遠邊疆的那幾類人有關,例如與因為1868年明治維新而失業的武士有關?或者是邊疆經驗本身所致?這是北山忍和其他同事所要解開的疑問。

他們做了三個實驗,探索相對較高的獨立性和互賴性。第一個實驗很簡單。研究人員拿一份問卷,請受測者就其所經歷的情緒激動時刻作答,然後要他們評估幸福是與友好、溫暖或尊敬之類的靈活自我感覺關係較深,還是與自豪於個人成就之類巨核自我感覺關係較深?在日本,填問卷者除了來自京都大學的學生,還有北海道出生和非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大學學生。在美國,填問卷者來自密西根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實驗的假設是美國人會認為幸福與個人目標的實現密不可分;而結果的確如此。

在這同時,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大學學生認為幸福與個人成就、社會和諧都關係密切;而非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大學學生認為幸福大體上與社會和諧關係密切。至於京都大學學生,他們不只認為幸福與社會和諧關係非常密切,還認為幸福與個人成就之間有負面關聯。這與前面談傳統亞洲人不安於自我炫耀那一節裡討論的某些現象相呼應。在中國,公開競爭的高考文化似乎給較「突出」的表現存在的空間:看看前面我們提及的今日北京朝外小學某教室外的班級座右銘:「我自信,我突出,我用功,我成功。」但「我突出」一詞,大多意指某人在作業評分或考試成績上名列前茅,而與我們在美國所常談到的那種「敢與眾不同」的破壞性「突出」大不相同。此外,它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庭,而達成的成就。

第二個實驗:選擇

在第二個實驗中,北山忍利用了作選擇讓人緊張不安一事來達成其研究目的。在任何文化裡,作選擇都會產生不協調,這種不協調促使所有人為自己的決定辯解。北山忍假設在巨核自我文化裡,不協調的肇因是威脅到個人私下認定的自我形象——例如自認能幹或合乎道德的自我形象。然後他推測,對北美人來說,就是這幾種威脅會出現在他們的自我辯解模式裡。但在靈活自我文化裡,個人的公眾性自我形象才至關緊要,例如他們的名聲和在社會地位裡反映出來的自我形象,因此北山忍推測在他們的自我辯解模式裡會出現的威脅,是對這些自我形象的威脅。

北山忍和其同事據此發給每位參與此調查者十片音樂CD,並要他們就喜愛程度替它們分等級。研究人員接著讓每位受測者就他們手中的兩片CD作選擇。這兩片是他們既不是很喜歡也不是很討厭的CD,也就是在十片CD裡被他們評定為第五、第六喜歡的CD。

針對其中一半受測者,研究人員在牆上掛了一張有諸多臉孔的海報,讓受測者覺得他們作選擇時,那些臉孔似乎在仔細打量他們。針對另一半的受測者,則未掛上海報;讓他們在空白的牆前作選擇。要解開的疑問是:受測者是否表現出想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的衝動?而讓受測者感覺像是被人盯著,是否左右他們表現或不表現此衝動?

結果,巨核自我美國人,坐在空白牆前面時,表現出很想替選擇合理化的需要,把他所拒絕的那CD貶得比他原來替十片CD評定等級時所評的級數還要低,並把他所選擇的那CD調到比原來更高級。換句話說,受測者未受到外部壓力時,得讓自己安心自己作了正確選擇。這一效應在有海報存在時被稍稍減輕——好似因為有別人「存在」,而覺得稍稍不能自由作選擇,從而受測者較能讓自己擺脫責任。不過,他們的焦慮不安顯然來自於自我評斷,而非來自別人的評斷。

這意味著親身體會到個人主義會帶來壓力、體會到美式自由並不令人舒服的亞洲學生和其他人,看出了箇中蹊蹺?的確是。自主選擇與要人透過選擇界定自己的文化要求密不可分,因而選擇本身能讓人覺得憂慮多過覺得自由。

在這同時,對靈活自我的日本人來說,感覺到被人盯著,甚至被一張海報盯著,就強烈引發不協調感;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的,是維護公我(public self)這件事。在店裡的家具上小睡(而且是睡到舒服打呼那種深沉的小睡)之類現象有關?沒錯。在未受仔細打量時,人可以非常自由的去體驗屬於某個內群體的感覺。那是與西方式自由大不相同的自由——西方人所幾乎無法想像,但令互賴者覺得很舒服的非自我意識。我認為那也是值得所有人用心去思索的東西,因為那與活得更深刻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