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差異新論:北海道人比其他日本人更像美國人?

東西文化差異新論:北海道人比其他日本人更像美國人?
Photo Credit: Ryuichi IKEDA,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的島嶼,像是具有「西大荒」文化的地方:那裡的人大體上和更南邊島嶼的日本居民同種,同樣說日本語,看同樣的電視節目,卻常被認為較疏遠,較像美國人。

在此同時,北海道人的行為比其他日本人更像美國人,表現出比其他人更需要把自己的選擇合理化的心態。有趣的是不管他們是否在北海道出生,不管已在北海道住了多久,都會這麼——意味著邊疆個人主義至少一開始就源於自我選擇。這支持我們先前在石珍妮父母的例子裡所觀察到的東西;人往往因為已有些個人主義傾向而移居美國或北海道之類的地方。

第三個實驗:感知

北山忍的第三個實驗不把重點擺在價值觀或選擇上,而是擺在「感知」這個更深入內在的自我層次上。他和團隊運用了原本用來說明基本歸因謬誤的作文實驗,但在作法上與該實驗的最早版本有些許差異。他們向受測者說了一些故事,故事主角是一名虛構的棒球投手,然後問他們,你覺得這名投手的性格(例如他的性情或態度)對他的行為有何種程度的影響?外在因素(例如他的環境或他人)對他有何種程度的影響?

這時,對此實驗的結果,我們已不會感到驚訝。實驗發現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人,一如北美人,強調投手的酪梨核,遠甚於強調他的環境。相反的,非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人往往把酪梨核和環境同等看重。

換句話說,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人,不只在個人目標和作選擇上,而且在他們的感知和思維上,大體上和美國人一樣的個人主義。但非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人,雖然在作選擇時具有和美國人一樣的酪梨核取向,但碰到他們的個人目標或感知與思維時,個人主義程度卻不如美國人。因此,北海道人的個人主義,有一部分來自自我選擇,但如果他們在個人主義文化裡長大,他們也吸收了該文化。

當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海道出生的北海道人所接受的測試,顯示他們具個人主義特質,但他們也證明,個人主義者不願受環境影響,他們卻會受環境影響。順帶一提的,北山忍的調查意味著,美國人的「怪」除了我們先前描述的那些因素,還因為自外移居這個因素?的確如此。

相關書摘 東西文化差異新論:個人主義的東亞弔詭——稻米文化助長靈活自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在行李提領處等候的女孩:東西文化差異新論》,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任璧蓮(Gish Jen)
譯者:黃中憲

馬友友、虎媽蔡美兒等各界重量級人物共同推薦!
既引人入勝又耐人尋味的議題,
澈底改變並充實我們對自己和當代的理解。

為什麼西方人坦率直言;東方人矜持保留?
為什麼美國人愛作怪;中國人愛當乖寶寶?
同樣是奧運金牌得主,為什麼美國選手愛誇耀「自己的本事」;日本選手先感謝「所有栽培她的人」?
「自我犧牲」或「自我界定」究竟哪個比較重要?
我們應該遵奉「忠於自己」的真理,或是對家庭、宗教、軍隊等「大我」負責?

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從一位申請到美國念書的中國女孩說起。她的托福成績很高,論文也寫得很好,透過面試時大方得宜,正是學校夢寐以求的人才!很快的,她得到入學許可,正當學校派人去機場接她時,卻發現她英文沒有想像中說得好,更甚者——她根本不是當初申請學校的那個人。那是她姊姊!

本書作者大量收集個人事蹟及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引用文化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獨立自我」和「互賴自我」兩種認知模式,解釋東西方如何形塑不同的世界觀。這兩種模式影響大家的感知、記憶、行動、製造及所訴說的一切;導致東西方人士對抄襲,乃至於對人權的不同思維。也有助於大家了解為什麼美國誕生蘋果公司而中國創造了阿里巴巴?

當東方與西方的關係越來越糾結,雙方也持續互相為難,扞格不合。書中提出東西方如何超越「獨立自我」、「互賴自我」的固定模式,攜手共建未來,是讓人深省的議題。

getImage
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