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著名羽球女子球員吳柳瑩:感謝搭擋那句「其他的讓我來」

馬國著名羽球女子球員吳柳瑩:感謝搭擋那句「其他的讓我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吳柳瑩是馬來西亞首批正式的羽毛球混雙選手,帶著經常受傷的身子,在當時馬來西亞混雙組尚未成熟的羽毛球隊努力拼搏著。終與搭檔陳炳順於2016年獲得巴西裡約奧運羽毛球混雙銀牌。這本書,便是讓我們重新認識吳柳瑩本人的第一本書,看她怎麼以平凡的女孩成為一個在羽壇上發光發亮的運動員。

編按:本文摘自《我只是吳柳瑩》一書,內容為馬來西亞著名羽球女子雙打運動員吳柳螢,回顧2010亞洲羽毛球錦標賽,如何與搭檔陳炳順奪下羽球項目混雙金牌的過程。

「你真的不行沒關係,站在一個角落就好,其他的讓我來。」當時對方第三局11分後一直領先,我也不小心弄傷了膝蓋。當時是我修養復出後六個月,受傷機率仍偏高。我要求醫務人員進場替我包紮,考慮棄權之際,炳順對我這麼說。那是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亞洲錦標賽。

我19歲起就跟炳順搭檔,但他不是我第一個搭檔。從前馬來西亞對混雙的關注幾乎是零,這個混雙隊是一位印尼教練烈西要求的,自從有了這隊伍,我和炳順就成了混雙隊的第一批球員,教練本是顏偉徳。從以前專注訓練一對混雙球員,慢慢擴展成每年固定的五、六隊,後來混雙主教練換成排名世界第一的女雙球員——陳儀慧。

混雙男女搭檔,就像一對情侶的配合,差別在場內場外。我和炳順配了那麼久,吵架是家常,當然,我們吵架只為了一個目的——尋求突破。男女性格的差別,造就場上不一樣的球風。炳順在場上是個細心保守的男生,而我是個大膽、敢拼的女生,或許這樣才顯得出我倆在場上的優勢。

羽毛球只有單雙兩個項目,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單打講究個人努力和專注,像單身生活,單打球員只管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就好,成與敗都是自己的責任。雙打,除了球員本身的體能和技術,還講究兩人的配合、默契、打法戰術。羽毛球的戰術不多,不外是進攻,守中反攻(搶攻)和防守,而我和炳順就是用守中反攻的打法。並沒有說哪種打法最好,只有哪種戰術更適合球員本身,進而加強變成他們獨有的一套球路。但隨著比分制的變化,進攻已是每位選手必須學會的一套打法。

賽場上除了兩位選手,教練的想法和戰略也必須考慮進去,所以一場比賽通常會有三方的想法。有一次在越南比賽,我和炳順遇上更有經驗的對手。越南賽館偏小,球速會顯得特別快,進攻或搶攻打法會更有優勢。當時教練給的指示也是進攻,可是我們倆的進攻球路完全在對方意料之中,我當天的網前發揮漏洞百出,搶不下主動權。

之後檢討比賽輸球的原因,認為場邊的教練沒法考量到我當天狀態不佳,發揮不出預定的戰術,而球員本身只懂得盲從教練說的攻略,沒有配合自身當下的狀態及想法。

比賽時,球員是感受最深的一方,應該考量自己的能力,再綜合決定適於當下的戰術。我和炳順性格的差異也導致想法不一,比賽中我想進攻時他會想守中反攻,我想守中反攻時他卻想進攻。羽毛球賽里沒有對錯,只有更適合的戰術。這時教練會加入給予第三方意見,比如提出防守的戰略。若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在休息時的一兩分鐘內,就得決定用哪個戰術。

戰術的應用除了取決於自身打法,還有當天的球速、對手、天氣、球館,這些都會造成影響。不同品牌的球,球速感覺不一樣;不一樣的氣候,比如夏天和冬天,會有不一樣的球速(冬天球會顯得慢些,別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歡迎專業人士解答) ;不一樣的球館,大小會使空間感有差別;球館裡空調的方向,都會影響出球的質量;甚至在高原或平地比賽也不一樣,空氣稀薄的高原,球會顯得特別、特別快。

我和炳順有一次在墨西哥參加爭取奧運積分的比賽,墨西哥高原居多,我們並不知情。試場地時,隊友發起平常訓練的球,球直接飛出界碰到後面的隔板。我看傻了,問隊友怎麼啦,幹嘛發得那麼用力?她哈哈笑說,我沒有啊,你試試看。我懵了,拿起球也發了一粒,然後笑聲不斷,其他隊友搶著發球。周圍的工作人員看著我們,不知發生什麼事。後來,我上網一查才知道原因,當時比賽用的羽球還得經過處理,把球的羽毛往外折,以減低球速。

AP_18105230766632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今年4月,吳柳瑩和陳炳順奪下大英國協運動會( Commonwealth Games)羽球項目混雙銅牌。

雙打講究兩個選手合作,形成屬於他們的一套球路。有水但少了陽光,種子發不了芽;一場比賽少了誰的付出,都拿不下勝利。炳順和我經歷那麼多場比賽,難免有時會不小心捲入自己的情緒,因此而吵鬧、冷戰,但目的不外乎只為了贏下比賽。溝通不可或缺,場上遇到的任何疑問或難題,最忌的就是視而不見、不了了之,這樣的話,問題就不會有解決的一天,也限制雙方的進步空間。因為雙打的關係,在生活上,我更懂得如何與人溝通。我和炳順的感情就如此磨練得更堅韌。

那場亞洲錦標賽,炳順不願就此放棄:「你真的不行沒關係,站在一個角落就好,其他的讓我來。」

如果你們看過那場比賽,會明白他「其他的讓我來。」是什麼意思。我的雙膝像被疼痛鎖在一個角落,看炳順忽左忽右乍前乍後地全場奔馳,救上每一次本該會錯過的球,我心裡有股莫名的激動。那是我混雙生涯的第一座冠軍。我們從初生之犢不怕虎的菜鳥隊員,逐漸成長為現在經驗老道的球員。

(2010亞洲羽毛球錦標賽,吳柳瑩和陳炳順奪下羽球項目混雙金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只是吳柳瑩》,大將出版社

吳柳瑩是馬來西亞首批正式的羽毛球混雙選手,帶著經常受傷的身子,在當時馬來西亞混雙組尚未成熟的羽毛球隊努力拼搏著。終與搭檔陳炳順於2016年獲得巴西裡約奧運羽毛球混雙銀牌。這本書,便是讓我們重新認識吳柳瑩本人的第一本書,看她怎麼以平凡的女孩成為一個在羽壇上發光發亮的運動員。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