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臺灣》:關聖帝君曾接任第18代玉皇大帝?

《神靈臺灣》:關聖帝君曾接任第18代玉皇大帝?
Photo Credit:柿子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聖帝君無疑是中國「最神」的神明,從最初的朝廷敕封、民間祭祀到道教封神、儒家稱聖、佛教護法,乃至於明、清時期,鸞門群眾運動還倡導關帝由恩主公升任為第18代玉皇大帝。

柿子文化/企畫、撰文/林金郎

關聖帝君
玉帝還政於民的傳奇

關聖帝君無疑是中國「最神」的神明,從最初的朝廷敕封、民間祭祀到道教封神、儒家稱聖、佛教護法,乃至於明、清時期,鸞門群眾運動還倡導關帝由恩主公升任為第18代玉皇大帝。所以,關帝代表的意義絕非拿香跟拜這麼簡單,而是整個漢族信仰崇拜和三教文化融合的演進縮影,而關帝信仰系統也是神明裡最龐大複雜的!

關聖帝君小檔案

  • 歷史上唯一受封天尊的聖賢: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 別稱:關帝、關公、關老爺、三界伏魔大帝、昭明翼漢天尊、協天大帝、文衡聖帝、山西關夫子
  • 其他身分:戰神、商神、文昌神、迦藍神、義財神、恩主公、玄靈高上帝

中國道德的最高成就無非「成仁取義」,其中,孔子倡仁、關帝忠義,分別成為文、武二聖的典範。關帝是武聖,可以護國衛民,因而成為朝廷、三教、民間最共同信仰的神明。神明中,被儒家、道教、漢傳佛教三教所共同接受而祭祀的,只有關帝!

關聖帝君(以下簡稱關帝)生於東漢末年,姓名關羽,號雲長,真確的出生時地欠缺足夠史料確認,現在採用的是西元160年農曆6月24日,出生於現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

解州旁有一鹹水湖,以產鹽聞名,關羽年輕時曾擔任運鹽隊的護衛,後來因仗義犯法逃到河北涿郡,認識了劉備、張飛,3人於桃樹園裡發誓結義,一起投入征討黃巾賊的行列,從此展開傳奇的一生。

依《三國志》等諸多正史的記載,祂智勇無敵、忠義不移,身懷愛國情操,個性行事昭烈,襄助劉備匡扶漢室,位至前將軍,封漢壽亭侯,至60之齡仍騁馳沙場,最後敗走麥城不降,被孫權於臨沮斬首,殉節就義,被公認為中國的第一戰神。

說關羽被神化全是因為明朝的《三國演義》,其實並不完全正確,雖然關帝的形象與史蹟的確在當中被重新形塑,但早在明太祖開國之前,關帝就已經被歷代皇帝敕封了11次,其道德與功績也早為世人尊崇。

明朝之後,因《三國演義》推波助瀾,關帝的地位大躍進,再度受封26次,明萬曆皇帝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首次晉升至帝級與天尊,是史上唯一受封為天尊的聖賢。

清咸豐皇帝追封3代祖先為王,僅次孔子追封5代祖先為王。

P59
Photo Credit:柿子文化
關帝是史上唯一受封為天尊的聖賢。此圖為1670年由荷蘭人歐佛爾.達波所繪作的關帝與其副將周倉。

關帝為何能夠一直晉升?

道教稱呼關帝為關聖帝君、三界伏魔大帝、昭明翼漢天尊。道教有很多帝君、大帝,甚至還有一位玄天上帝(真武蕩魔天尊),若以位階來分,以關帝和玄天上帝之「天尊」為最高,甚至高出玉皇上帝(「天尊」在道教是超乎所有神階的創世位階),只是傳統道教不敢逾越法理,仍以玉皇為最高主宰;然而,關帝為三界大帝,因此具有天、地、人三界統轄能力。

明朝道學興起,倡導三教融合,於是民間「以儒為宗,因神設教」、非道教的鸞門系統興起;到了清朝中期以後,國運衰敗,瀕臨滅國,末日思想促使鸞門出現換神當家的新信仰。

據清道光年間鸞門流傳的《關聖帝君救劫文》所載,因世道中落,善人千中難尋10人,玉皇大帝於是有意將作惡眾生收盡,但經關帝聚諸眾神苦求,玉帝乃方罷休,並賦予關帝教化救渡蒼生之責,從此,關帝變成了萬民的救世主──恩主公。

明朝 明清鸞門中的關帝信仰開始認為玉帝居五天的中天,關帝居於南天,是玉帝殿前首相,因此,現在很多關帝信仰的名稱與「南」、「協天」相關。
清朝
  1. 傳出關聖帝君為恩主公來拯救百姓的說法。恩主公是救世主之意,並非關帝的別稱,而是另一種分支信仰。
  2. 「天上換玉皇,地下換閻王」一說出,關聖帝君又被傳於清同治3年接任第18代玉皇大帝,稱玄靈高上帝。原玉皇大帝功德圓滿,禪讓後回歸逍遙無極天,稱玄穹高上帝。關帝接掌玉皇職位,政權從此還政於民,代表的是一種天人原本合一,人只要修練、修德、修心,便能與天同齊的觀念,突破神權統治的框架。
  3. 民間有一部分接受鸞門發展出的新關帝崇拜,集大成的表現為明末清初的《關聖帝君覺世真經》,該經先後以下列聖號恭請關聖帝君寶誥(傳達神明聖意的文體):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伏魔大帝、昭明翼漢天尊。

何謂「鸞門」?

其主要教義為宣導儒家思想,但又在佛、道神明之上另設最高主宰,其科儀不同於道教和乩童,以神仙降鸞(降筆)的方式來傳達神明意旨,因認為神仙乃乘鸞降臨,故名鸞門,或稱儒宗或儒門,但是不可稱為儒教(儒教為儒家之別稱)。所在處所大的稱宮廟、小的稱佛堂,降鸞場地稱為鸞堂,亦稱儒壇;信徒稱為鸞生,慣穿青衣長袍。

鸞門沒有統一的組織,白蓮教、一貫道、恩主公、玄靈高上帝、無極系統皆屬之,但因各立教團,差異極大。鸞門強調三教合一,並將科儀簡化,戒除血祭,力行素食,是宗教改革的表現,但在融合佛道思想過程中有扭曲經典原意的做法,所以未能被佛、道所認同。

P61
Photo Credit:柿子文化
關帝智勇無敵、忠義不移,身懷愛國情操,個性行事昭烈,被公認為中國第一戰神。

文衡聖帝──儒教中的關帝

儒家原為學術教派,但因敬天法祖、崇尚禮法與祭祀,且自漢後被列為國學,歷朝歷代皆有正式儀典與祭祀通行於全國,雖無明顯神明信仰,仍自成一教。儒教祭祀分為國家法定的文廟文祀、武廟武祀,以及民間的文昌祠祭祀。清朝順治皇帝制定關帝的祭祀為春秋2祭;乾隆皇帝封關帝為山西關夫子,關帝成為國家與儒教的祭祀對象就此法定化;乃至民國初期,關帝仍與孔子並列為政府的文、武2祭。

在民間部分,儒家一向「敬鬼神而遠之」,只遠觀,不近翫,但聚集學子讀書的書院仍會祭拜文昌帝君,祈求功名順利。

又因天上有5顆文昌星,以及泛神的信仰,神明愈拜愈多,文昌帝君大約於宋朝時發展成五文昌──文昌帝君、文衡聖帝、呂洞賓、魁斗星君、朱衣神君(見「五文昌帝君」篇)。其中,文衡聖帝就是關帝;關帝喜讀《春秋》,恪守法禮,是儒學道統的擁護者與捍衛者,因此被人們敬稱「山東孔夫子,山西關夫子」。

明末鸞門《桃園明聖經》記載,關聖帝君是紫微宮裡的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同時代鸞門也興起南天文衡聖帝聖號,因為這2個說法更符合文昌精神,儒家便以「文衡聖帝」稱呼五文昌裡的關帝。

P62
Photo Credit:柿子文化
我們在廟裡看到的文衡聖帝指的就是關帝。

商場和江湖中的關二爺

關帝一生官場戎馬,封神後成為民間商場與幫會供奉之神,這恐怕是祂始料所未及!漢族民間傳說關帝是財神爺,這應是「商神」的誤解。世界歷史上有3大商人,分別是:猶太商、威尼斯商與漢族的晉商──山西商人,自堯舜時代起就是著名的商隊,關帝也是山西人,晉商自然供奉關帝,亦因晉商而得到商神的封號。

軍警祭拜戰神關帝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與軍警敵對的幫會祭拜的也是關帝!幫會分子不遵守社會規範,所以內部必須神化忠義價值並進行威權統治,免得小弟砍大哥等「不符合江湖道義與倫理」之類的事經常發生,因為關帝最重兄弟情義,個性昭烈驍勇,自然被幫會分子奉為偶像,但幫會不稱關聖帝君,因為帝君是官,也不稱關老爺,而是關二爺,以彰顯長幼倫理。不過,關二爺對上伏魔大帝,氣勢就略遜一籌,自然邪不勝正了。

相關書摘 ►《神靈臺灣》:土地公身兼樁腳、守墓人,還是調停委員會主委

書籍介紹

《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長輩沒教,但你一定要知道的神明微歷史、拜拜小知識》,柿子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