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浪濤裡的異鄉人:專訪《橫渡孟加拉灣》作者阿姆瑞斯,談印度與華人移民的「小人物大歷史」

同是浪濤裡的異鄉人:專訪《橫渡孟加拉灣》作者阿姆瑞斯,談印度與華人移民的「小人物大歷史」
Photo Credit:城邦出版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姆瑞斯教授在《橫渡孟加拉灣》一書,運用印度商人、麻六甲通譯、英國殖民中層官員與商船水手等,歷史波濤中小人物的日常,日記、報告乃至爭奪遺產的訴訟文件,鋪陳海洋兩端的流動:南印度穆斯林商人嗅著商機,往來於馬來半島與印度之間;英國殖民期間,大量印度籍行政官、投資客、勞工前往同為英屬印度的一省—緬甸,鞏固殖民統治與尋覓人生新機會。

文:翁婉瑩

《橫渡孟加拉灣—波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五百年史》是作者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的傾力之作,以大量史料與田野調查,探索分隔「南亞」(South Asia)與「東南亞」(Southeast Asia)的孟加拉灣,過去五百年間,海的兩端、人群的流動與停滯、帝國的建立與潰散、二戰新興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建立與當今困境。

印度裔的阿姆瑞斯教授,成長於新加坡,其父祖亦是遷徙孟加拉灣的人群之一。阿姆瑞斯教授在《橫渡孟加拉灣》一書,運用印度商人、麻六甲通譯、英國殖民中層官員與商船水手等,歷史波濤中小人物的日常,日記、報告乃至爭奪遺產的訴訟文件,鋪陳海洋兩端的流動:南印度穆斯林商人嗅著商機,往來於馬來半島與印度之間;英國殖民期間,大量印度籍行政官、投資客、勞工前往同為英屬印度的一省—緬甸,鞏固殖民統治與尋覓人生新機會。

對數百年前的歷史小人物來說,孟加拉灣區不具備民族國家的疆域界線。在他們眼中,香料、稻米、橡膠、茶葉、咖啡,與開發緬甸和馬來半島的人力,都是流動的財富,而移民、古王國與殖民帝國在孟加拉灣競逐財富。

自由的商人、勞工、船員與殖民官員,抑或不自由,被迫遷徙的奴隸與囚犯,他們在阿姆瑞斯教授的筆下,是孟加拉灣區離散聚合,糾纏血淚、鄉愁與歡快的普通人。最終,小人物的小日子匯聚為跨越海洋與邊境,波瀾壯闊的世界史。

本訪談為《關鍵評論網》於今年8月阿姆瑞斯教授訪問台北時,進行的專訪。

DSC01687
Photo Credit:城邦出版社
《橫渡孟加拉灣》作者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

訪談中,阿姆瑞斯教授論及緬甸羅興亞難民的困境,而《橫渡孟加拉灣》大篇幅地探討英國殖民期間,印度移民進入緬甸開發的始末,讓讀者易於從歷史角度看待進行中的新聞事件。而阿姆瑞斯教授也持續觀察新科技與中國、印度兩大國在孟加灣區的競爭,如何改變這個從未強力抗衡聯盟的地區。

最後,位處東南亞地理位置頂端的台灣,目前審議中的高中歷史課綱,將「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國別區分改為「台灣史、東亞史與世界史」,其中無國別區分的「東亞史」,引發去中國化的爭議。而《橫渡孟加拉灣》正是試圖突破區域與國別的歷史書寫,台灣與孟加拉灣移民具備相似的跨海遷徙經驗,阿姆瑞斯教授提出溫暖親切的觀點,都值得我們重新閱讀《橫渡孟加拉灣》一書。

問:羅興亞人在緬甸的困境,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而過去是緬甸民主運動領導者的翁山蘇姬,更是受到國際輿論的批評。您的著作詳細地分析英屬殖民地的印度人(包括孟加拉人)進入緬甸開發,尋找新機會,以及二戰後他們被迫離開緬甸的過程。對於對印度裔與穆斯林在緬甸的困境,請問您的看法?

阿姆瑞斯教授:1948年緬甸建國時,政府以憲法決定誰可以當緬甸公民,誰不能當公民。那一刻,部分族群成了緬甸公民,部分則否,其中包括華人與印度人。

在英國殖民時期,許多印度人來到緬甸,最後落腳成為當地社群,卻無法被當地人與政府被接受。而在孟加拉灣區,許多移民族群都有類似經驗,二戰後民族國家建立,但移民族群卻無法融入當地,有人認為他們應該回去當初出發的地方,即便移民族群已經定居數代。這是殖民統治留下的眾多問題之一,至今依然持續。

在媒體上,我們讀到許多緬甸種族間仇恨的故事,但在仰光,許多人都有穆斯林鄰居,他們恐懼嗎?憂慮嗎?在平常日子,似乎並不是如次。這是日復一日的生活經驗,但歷史很難鉅細靡遺地描繪日常生活經驗。

2010年緬甸軍政府釋放被軟禁的翁山蘇姬,許多人,尤其是外國人,認為緬甸會有所改變而抱持希望,但事實上並沒有改變太多。我認為,必須持續觀察緬甸的變化,軍方對緬甸仍有影響力。儘管羅興亞問題充滿痛苦與暴力,但我認為緬甸並不會走回軍事統治的回頭路,因此目前很難看出緬甸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問:《橫渡孟加拉灣》一書所探討的孟加拉灣區,似乎與台灣的普羅大眾有所距離,您認為要如何讓台灣讀者理解這本書,或感受到連結?

阿姆瑞斯教授:台灣歷史也和我的書寫主題—孟加拉灣區的移民歷史,有許相似之處。許多台灣家庭有移民背景,這是很重要的。

或許台灣讀者對印度、南亞並不熟悉,但這並不影響讀者對孟加拉灣區的理解。我認為連結的方法是移民,人們橫越海洋,尋求新生活,在異地生活、建立家園的困難,台灣和孟加拉灣區移民都有相似的經驗。另外,台灣與孟加拉灣區還有殖民、被統治的相同背景,英國、荷蘭、法國、日本都曾殖民孟加拉灣區與台灣,這都是相似的經驗。

台灣與東南亞、南亞有許多關連,也與印度、馬來亞在文化與人種也有許多關連,我認為其中一個緊密的連結是來自印度的佛教。另外,因中國與印度在南亞的競逐,台灣人會自政治層面會對印度感興趣。

DSC01685
Photo Credit:城邦出版社
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與本文作者翁婉瑩

問:談到印度,在全世界各地都無法迴避大部分人對印度性暴力的負面觀感,您認為要如何改變?

阿姆瑞斯教授:這是很困難的事情,而且有些性暴力確實發生。印度是很複雜的國家,東西南北各地的文化習俗都不一樣,而印度文化是很動態的,擁有多元的文化,而不是只有「一種」文化。而且印度不是封閉性的社會,相較於其他南亞國家,事實上印度文化更開放,這也能讓人更容易理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