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延禧攻略》變穿梭劇,趁機了解歐洲古樂器傳入中國的歷史

原諒《延禧攻略》變穿梭劇,趁機了解歐洲古樂器傳入中國的歷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延禧攻略》有心把17世紀的西方音樂在中國這一幕給帶出來,我們應該可以原諒其西洋樂器在拍攝時誤入蟲洞的時光旅行,利用這次機會了解歐洲古樂器和音樂傳入中國的歷史。

這幾天,清宮古裝劇《延禧攻略》第20集把網路鬧得沸沸揚揚的,原因是其中一個片段:當高貴妃在皇上的壽宴上安排了用聖祖爺的西洋樂器演奏帕海貝爾的《卡農》時,竟然太監樂團使用的樂器是十九世紀後的現代西洋樂器,甚至還出現了手風琴與薩克斯風。

劇組拍攝歷史劇時,卻忽略了當時十八世紀所使用的巴洛克古樂器。有參加古樂演出的朋友們都知道,那時古小提琴還沒有腮托及肩墊,古大提琴需用腿夾也沒有尾針,古長笛是木製的只有一個按鍵(而且劇裡還把現代長笛給拿反來吹⋯⋯),雖然只有一個片段的小細節,但幾乎差點拍成了清宮時空穿梭劇。

追劇迷無論是否是音樂人,或是有無接觸巴洛克音樂,觀眾在這次的反應熱烈,代表著對於歷史正確的追求。這是一部歷史電影,這種細節一出錯,奇摩子就不對了,嚴重者還會感到渾身發癢難耐。就像在古裝劇裡,戲服上的品牌標籤沒有藏好而外露一樣的尷尬⋯⋯

但既然《延禧攻略》有心把17世紀的西方音樂在中國這一幕給帶出來,我們應該可以原諒其西洋樂器在拍攝時誤入蟲洞的時空旅行,利用這次機會了解歐洲古樂器和音樂傳入中國的歷史。


巴洛克低音管,巴洛克長笛,與巴洛克小號
作者拍攝

歐洲古樂,好像是這幾年才開始在台灣發展的新品種音樂類型,年代好像比古典音樂來的久遠,與我們好像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距離⋯⋯

然而你知道,16至18世紀的西方音樂,其實是亞洲音樂史的一部分嗎?在大航海時代,歐洲各路人馬的海洋國家紛紛出海尋找偉大航路,開創(掠奪)新的世界資源。其中台灣就在大航海時代的脈絡上,一方面商船貿易與軍隊佔領掠奪,另一方面歐洲的天主教的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亞洲,並傳入屬於歐洲大陸的文化。

荷西時期的福爾摩沙,荷蘭人以武力征服原住民,並藉宗教力量撫化,教導以羅馬字拼番語,傳教士也帶來了歐洲當時的宗教音樂。意思就是說,16世紀的荷蘭西班牙古樂在台灣登陸的時間,可能比明朝鄭成功所建立的漢人政權來得更早。荷西古樂可能不是漢人的傳統音樂,但卻是台灣的歷史痕跡。

同時在中國,小學課本開始讀到的,來自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從葡萄牙的里斯本航行,繞過了西印度的葡萄牙殖民地,在1578年落腳於澳門,最後終於抵達了明朝萬曆年間的北京,並如願以償的見到了萬曆皇帝。

利瑪竇可以說是西學的始祖,同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上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他用帶來的西洋精奇器物吸引人們的注意:比如利瑪竇在廣東肇慶傳教時,曾將自鳴鐘、三稜鏡等分贈地方官紳,並公開陳列,供人觀賞。

DSC05437
作者拍攝

音樂上,打破歷史紀錄的,他向明神宗進獻了西琴,開啟了西方古樂器踏上中國的旅程。這台「西琴」的歷史文獻記錄為:「縱三尺、横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式煉鐵爲之弦,各有柱,端通於外,鼓其端而自應。」

他到北京時亦作爲禮品呈送給明神宗,還為皇上與宮廷太監們譜寫了《西琴曲意》給他們用西洋樂器作樂。

明神宗對西琴特別興趣,並派了四個太監來和利瑪竇學琴。(當時的傳教士真的需要十八般武藝,上通天文,宗教,下通地理,民俗,語言,建築,數學,物理,藝術和音樂,在今天一定會是台灣補習業的紅牌廣告。)

同時利瑪竇也送給名神宗一種「其制異於中國,用鋼鐵絲爲弦,不用指彈,只以小板案,其聲更清越的鐵弦琴。」參加過古樂演出或講座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大鍵琴,或是小一點的翼琴。

到了清代初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到達了頂峰,尤其在聖祖康熙年間,這是一個中西文化的盛世。西方法蘭西有太陽皇路易十四,凡爾賽宮每晚響起盧利(J.B Lully)的舞曲與把國王捧到天上去,宣揚國王好棒棒的法國歌劇,而東方的中國則有康熙大帝與外國傳教士進進出出的紫禁城。

康熙對西學非常的感興趣,在藝術範疇內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西方的巴洛克音樂。

葡萄牙的耶穌會傳教士徐日昇(Thomas Pereira),與從義大利羅馬長途跋涉10年,於1711年抵達中國的遣使會傳教士德理格(Theodorico.Pedrini)等傳教士陸續被康熙重用,我們能想像,西方傳教士竟然能在紫禁城宮中擔任「宮廷西洋樂師」之職?

甚至,更厲害的在後頭,康熙下令在宮廷的傳教士們奉康熙命令,編撰《律吕纂要》與《御製律呂正義續編》,兩本中國歷史上最重要與第一部的西洋樂理書!

裡頭所講的是當時的西洋樂理、五線譜、音階唱名等基礎中的基礎,更重要的事,徐日昇所編的律吕纂要教的是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晚期/巴洛克早期的樂理,比如說裡頭出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用於六聲音階教學和記憶的「桂多之掌」( Guidonian Hand) ,而德里格所編的《御製律呂正義續編》,則是在講歐洲十八世紀巴洛克音樂的基礎樂理(接近國小音樂課所教的程度)。

康熙要求傳教士寫這兩本書的目的,並不是為在中國發展西洋音樂,而是私藏,留給自己的兒子,並讓傳教士教授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西洋樂理。由此可見康熙看待西學的重要性,並要自己龍子們學習巴洛克音樂。

巴洛克長笛
作者拍攝
巴洛克小號
作者拍攝

康熙為此還專門下了諭旨,對學習樂理提出了專業要求:

首領張起麟傳旨,西洋人德理格教的徒弟,不是為他們光學彈琴。為的是要教律呂根源,若要是會彈琴的人,朕什麼樣會彈的人沒有呢?如今這幾個孩子,連烏、勒、明、法、朔、拉(Ut "Do" Re Mi Fa Sol La)六七個字的都不清楚,教的是什麼?你們可以明明白白說與德理格,著用他心好生教,必然教他們懂得音律要緊的根源。再亦著六十一管教他們。

以此可見康熙在當時就已經就西洋樂器的認識就非常具有高度,認為藝術最重要的並非簡單表演而是理解音樂的理論(音樂學生們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