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區議員辦事處如何推動社會改變?

區議員辦事處如何推動社會改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不容易被看見的努力,才會令更多的街坊願意走出來,參與社會行動,轉變成最終可以被看見的「人數」。

文/圖:Kate Ma(文化研究學生、葵涌邨黃潤達梁錦威區議員辦事處實習同學)

在未到葵涌邨區議員辦事處實習前,我認為區議員的職能,只限於處理一些瑣碎的地區事務。過往寥寥幾次接觸區議員,皆是在屋邨附近拿過他們的傳單,或是因為有漂書活動而帶了幾本舊書到辦事處。無可否認,我並不特別重視區議員辦事處,對它也沒有其他想像。但經過實習,我發現以區議員的資源以及扎根地區的特點,是可以處理更宏觀的政治議題,甚至改變社會。

首先,葵涌邨是全港最大的公共屋邨之一,有約四萬名居民居住,他們大多是基層居民,例如低收入家庭、長者、新移民婦女等。而區議員的任期是四年一屆,即是在四年之內,居民都可以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區議員辦事處)找到同一位議員以及他的團隊。如果適當營造,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來接觸基層街坊,了解他們的需要。畢竟一般有專門服務對象的志願團體,未必有這樣的地理優勢。

40161686_2195192060766580_52472537756509

「地區事務」沒有嚴格劃分,只要是居民的問題或需要,都可以到辦事處查詢,令區議員辦事處成為一個「問題集散地」——不同街坊都會到辦事處,他們的問題會再被細分,由不同途徑處理。在我所見,小至家電損壞、電話備份,大至離婚、工傷等,都有在辦事處接觸過。街坊願意信任區議員辦事處,在遇到難題時主動求助,其實已可令不同的社會問題浮上水面,得到解決的可能。畢竟,在一般人看來孩子每月幾百元的補習開支,對基層街坊已是難以負擔,如果無地方讓基層街坊凝聚,亦難以將這些獨立的個人問題轉化為社會議題。

所以,在接觸街坊時,處理當下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並不足夠,還需兼顧得更多。最常遇到的是街坊對申請政府資助的表格有疑問,走入辦事處說︰「幫我看看這份表格吧,我不懂填。」然而,大家不會為街坊直接填寫資料,而只讓他簽名。因為學習如何填寫表格,亦是街坊了解申請資助程序及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其實,填寫表格並不如想像中困難,只是街坊未曾接觸過,加上抗拒官僚程序的一套,便會將問題歸因為「自己不懂」或「很麻煩」。而親身填寫,非經他人之手,便能讓街坊在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也學習了如何與公共體系「打交道」,是「自我充權」的一部分。我第一次與街坊一起填表時也是硬著頭皮做,而街坊聽了我磕磕碰碰的解說後,真的試著填寫好大部分的內容。可見無論對我還是街坊而言,透過不斷嘗試,建立信心,才能慢慢掌握到那些自以為不懂的事。

當然,過程之中也會經歷一些疑問和無奈。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為街坊解釋現行的政策是如何的,並且告訴街坊依照這個情況可如何做。街坊說公屋輪候了很久也沒有消息,但他的情況不符合加快輪候條件,我們亦只能如實告知,並且讓他繼續等待。這可能也是我當初認為區議員的工作瑣碎,不太重要的原因。

不過,正是這些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成為了街坊了解社會問題,甚至參與推動政策改善的引子。小小的一份申請表格,都會受制於整體社會政策的訂立。如「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的津貼額會計入「在職家庭津貼」申請人的入息當中,這項不起眼的規定已提高了基層家庭的申請門欄。所以,辦事處在處理街坊的個案時,還會和街坊建立聯繫,為他們講解政策的不足,並且邀請他們參與行動。令街坊可以更關注自己面對的問題背後其相關的社會問題,了解政治與民生的密切關係。

40139619_522139238238036_327045176721670

在這個組織過程之中,需要非常多的努力、時間去累積。例如,街坊對於公屋加租一成等民生議題,會有較多的意見,而我們亦會留意不把討論簡化為「是非黑白之爭」(如你贊成與否,政府是對或錯)。究竟政府是根據什麼理據去加租?公屋本身的功能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可以與街坊一同認識。組織者需整理這些資料,將它們清晰地向街坊解釋,過程中街坊亦會分享他們的經歷,將問題與他們的生活緊緊扣連。

透過定期並且持續地開會討論,組織者與街坊都會對社會有更深入的認識,並且形成更密切的聯繫。很多這些不容易被看見的努力,才會令更多的街坊願意走出來,參與社會行動,轉變成最終可以被看見的「人數」。

所以,組織者與街坊兩者同樣必不可少,並且關係都是平等的。儘管有組織者的努力,但行動的成果仍是由街坊自己去爭取。街坊會認識到自己的主體性,而不是將自己責任與權力交託給他人。其中一個街坊曾跟我分享,說有次聽到公園裡有其他街坊指責他們的行動是「搞搞震」,那位街坊便直接對他們說︰「沒有我們爭取,你哪會有電梯搭!」。這份直斥的勇氣令我驚訝,也是沒有參與的人難以擁有的底氣。可見抗爭牽涉的不只是最終的成果,或者生活的改變,重要的還有參與者在能力、知識上的提升,以及對自我的肯定。

40321102_297325287719576_557465524997455

其實我初來乍到,正是街工勞工組解僱爭議發生的時候。我本來對街工的了解也不深入。當時只知道街工是一個「基層勞工組織」,最終選擇到這裡實習,便是因為那天在辦事處面試時,一直有街坊主動進來,與我對辦事處冷冷清清的印象很不同,才會想知道原因。所以,我最終選擇來實習是因為對這裡運作的好奇。

同事告訴我,「街工」對於勞動者的定義十分寬︰工人是什麼?全職工?零散工?家庭主婦是不是勞工?工人下班了是不是勞工?受傷的工人?年老而退休的長者是不是工人?正正在「街工」看來,他們都是勞動者,同樣會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下勞動關係的影響,因此都是街工服務的對象。而在辦事處中,亦是在延續這種精神和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