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營志工筆記:在狂風暴雨中渡海而來的他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在歐洲求學和工作的皓楓,曾在位於歐洲小島的難民營擔任緊急救難援助志工。她以親身的經歷,協助我們了解冒生命危險離開戰火家園來到歐洲的難民;也用客觀的數據和說明,回應歐洲的難民相關議題。
文:張皓楓(畢業於荷蘭Tilburg University商學院,曾在歐洲邊境小島Lesbos及Samos的難民營做緊急救難援助志工,也曾在柬埔寨非營利組織做教育/微型貸款志工,目前任職於金融業)
前言:曾在歐洲求學和工作的皓楓,曾在位於歐洲小島的難民營擔任緊急救難援助志工。她以親身的經歷,協助我們了解冒生命危險離開戰火家園來到歐洲的難民;也用客觀的數據和說明,回應歐洲的難民相關議題。
在那裡我沒有選擇,飛機轟隆轟隆的飛到我的村子,我原本有老婆和兒子,現在我什麼都沒有了,炸彈投下來的時候,他們都還在家裡等著我回去。
眼前的男子平靜地說著他的過去,「大家都以為我們想要享受歐洲的自由社會才逃來這邊,但我真的只想回家,戰爭爆發前的敘利亞是很富裕的國家,我們有好多流行歌手,你聽過嗎?」男子露出微笑說著,在暴雨中掀開雨衣,拿起手機秀出戰爭前的樣貌。他說他的名字叫做哈桑,在家鄉是個大學生,但還沒來得及念完,就開始逃難。
眼前的這十多人是最後一批要送往中繼難民營的人,今夜的這艘船在清晨2點從Lesbos島東北方Palios一處野海灘登陸,全船共計57人。其中2位孕婦,和一位失溫的2歲小男孩,都已經在第一批次中送回中繼營地交由值班醫生安排後續檢查及治療。
根據歐盟的統計,進入歐盟國家尋求政治庇護的國籍分布以敘利亞和伊拉克佔最多數,接著是奈及利亞以及巴基斯坦。年齡分布則以35歲以下的青壯年及幼年孩童最多,共佔82%。根據2017年統計顯示,總人數中男性難民約佔整體的67%、而女性約佔33%,男女比例落差頗大;其中,14~34歲男性佔比(已超過74%),更是大幅高於女性佔比(約25%),男女佔比約為3:1(見圖一)。

哈桑說,這個年紀的女性在逃難過程中時常需要面對暴力、性侵甚至是人口販賣等潛在的風險,跋山涉水離開烽火連天的家鄉,並非從地獄通向天堂的保證,多的是為了求生而逃離戰火卻加速走到生命盡頭的例子。許多沒有親人陪同的女性在抵達歐洲邊界前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因此,對年輕女子而言最容易存活的方式,就是在途中結婚、在丈夫的庇護下躲避四伏的危機。「他們就是在途中為了安全結婚的」,他一邊說一邊指著一旁的一對年輕夫妻。
由於Palios距離聯合國難民署的中繼營地車程大約一個小時,聯合國難民署的小巴士又只能容納10人左右,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這裡確實是希臘沒錯吧?」哈桑的眼中同時透露出了期待和擔憂,深怕千辛萬苦渡海卻根本沒有離開土耳其。
哈桑曾經在土耳其的難民營待了將近一年,每天早上被人送至工地工作,直到晚上才回來,被非法勞力被剝削,原以為遠離了家鄉的戰火,卻只不過是一腳又踏進另一個火坑。協助難民偷渡的人口販運販子告訴他們,只要偷渡到歐洲境內,人生就能重新來過,可以自由的生活也可養活他們的孩子,想去哪個國家就去哪個國家。
但事實上,根據歐盟的難民政策-都柏林規則(CEAS, Dublin II Regulation),難民第一個踏上領土的國家必須受理其政治庇護的申請,而難民除非有需要照顧的家人在其他國家,否則也只能向第一個進入的歐盟國家庇護。
2017年起,歐盟國家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數大幅下降,數目大約只有前兩年(2015年)的一半左右(見圖二),其主要原因,其實是歐盟與土耳其簽訂的一項協議,歐土難民協議。根據規定, 在2016年3月該協議生效之後,所有經過土耳其非法進入歐洲的難民都會被遣返回土耳其,這個條約成功的嚇阻了許多想前來歐洲的難民們。而作為交換條件的是,歐盟也承諾將會協助土耳其舒緩難民問題,並提供經濟協助一共60億歐元,且加快審核土耳其加入歐盟的申請。

我們半夜從土耳其出發的時候天氣晴朗,海面也很平靜,人口販子在我們上船前就不斷強調只要朝著燈塔的燈航行就好,但不到一小時就開始下起大雨,海浪越疊越高,風雨交加下視線模糊的我們幾乎找不到燈塔,船上瀰漫著不安和恐懼的氛圍,幸好最後還是順利靠岸了。
百分之九十來到歐洲的難民,都是經由土耳其到希臘來的,因此大部分的人口販子都已經很有經驗,通常會先確認兩邊的天氣才把人送上船。事實上,很少有難民船願意在暴風雨中來到lesbos島,因為即使此地北岸已是土耳其和希臘海上領土最接近的地方,超載的橡皮艇在這短短十公里左右的距離卻也非常危險。
或許是因為2016年簽訂的歐盟-土耳其協議,使得土耳其海巡更加嚴格的執行海上巡邏以阻擋難民船隻越過土耳其海上邊境,因此偷渡販運集團才想藉著暴雨作為最佳掩護,讓難民們在今夜搭上橡皮艇來到希臘。
在太陽躍出海面時,小巴終於緩緩駛來,準備載著最後一批人返回營地結束今天岸邊的工作,整車的人連日經歷了樹林躲藏、渡海、暴雨,一個個疲憊不堪,陸陸續續在晃動的車上睡著了。「在這種天氣搭船實在是太冒險了」志工艾咪嘆了一口氣,一邊替司機抹開起霧的擋風玻璃 。
艾咪是在這個非營利組織待了半年的志工,在她來到島上的第一天就有一艘難民船在海中翻覆,無人倖存,希臘海巡最後打撈起33具屍體,其中三分之一是年幼的孩童。根據聯合國統計,從2000到2017年,一共有3萬3761人為了跨越地中海而死亡或失蹤。如此層出不窮的悲劇,卻也擋不住洪水般湧入歐洲的難民。
車子抵達聯合國難民署在Lesbos北方一個小鎮Sykamineas的中繼營地,今夜最後一批難民們隨著艾咪穿過高聳的鐵絲圍牆,前去物資帳篷領取乾爽的衣服,淋了一夜雨的人們一身衣服早已濕透,衣角也都還滴著水。
我們給每個新來的人一套乾淨的衣褲和鞋襪、牙刷和牙膏、水和食物,雖然沒辦法讓他們快點拿到身份定居下來,但至少能讓他們有一些基本的尊嚴。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