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會被擊敗嗎?「社會金融」的誕生

資本主義會被擊敗嗎?「社會金融」的誕生
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社會金融等概念,不僅是技術,更是對貨幣、資本流動的思考框架和意識形態。它同時包含了批判觀點的引進,以及技術和運作機制。這個路徑認為,如社會企業或是NPO的營運,一方面應該在財務上永續經營,同時也能適應不同的組織條件,建構適合的資金運用系統,達成原先所設定的社會目標。

文: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資本主義會被擊敗嗎?

資本早晚會被擊敗,或者資本主義是一個惡的體系,似乎在左派社會學中,是一個無需被證明的問題。從百年以來的馬克思,到近年的大衛・哈維,幾乎都已經預言這個體系既是不平等剝削的來源,也是抹除人類本性的經濟制度。雖然此處這樣談可能過度簡化,但不可諱言有非常多數的左派,抱持著這個理念和想法,而且很少懷疑過。

但有些現象也很令人不解。為什麼共產主義的國家或地區,似乎越來越少?為什麼是美國去經濟制裁北韓,而不是北韓感化美國?為什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社會主義統一世界?資本主義這麼爛,為什麼體系越來越龐大?iPhone都已經出到十代了,為什麼公平貿易的手機沒有取代缺口的蘋果?還有,古巴棒球員為什麼一直跑到美國,在烏托邦應該很幸福啊?共產主義的查普曼(Aroldis Chapman)怎麼可以為邪惡帝國洋基投球呢?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世界顛倒了,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幻象,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破敗瓦解前的華麗虛幻。公平正義、美好的烏托邦終於會來臨的,我們必須堅守陣線,等待勝利的到來。

好,騙您們的。

雖然許多左派理論都認為會這樣發展,但我不覺得這一天會到來。我認為多數民眾可能在意公平、正義、自由、生活美好,但可能不在意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大戰。而且理念一直講一直講,老實說,有時候很痛苦,因為往往跟現實不符。如果有100個查普曼,請問會有多少個會留在古巴呢?5個、10個?市場經濟的薪資機制,對於人性的慾望還是有強大的吸引力,人才還是會因為比較利益的考慮而流動。

那麼,如何讓那些少數想要做出不同選擇的查普曼,擁有更多可能性呢?也就是說在結構層面上,除了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外,還有哪些可能性?有無可能創造出一些保護的空間呢?從經濟社會學的脈絡來看,其實有很多替代選擇,比如說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合作經濟(Cooperative economy)、道義經濟(moral economy)或者是雙重運動的解釋(double movement)。但目前看來,市場經濟仍遠遠佔了上風。

資本的基本邏輯仍是獲利

最近幾年,全球很流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永續發展目標(SDGs)或是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等概念和作法,而且在全球各地有很多令人驚艷的案例,分別針對貧窮、社會問題、環境污染、資源循環等種種社會問題,採取更務實的作法。在這些過程中,也鼓勵實踐者投入創新,讓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更好的平衡。但基本上,這些創新的作為,很大程度仍依賴現行的市場交換體系。

有一些批評者就說,這可能是披著羊皮的狼,掛羊頭賣狗肉。其實是資本家的另一種陰謀,這都是商業策略,為的是更多的利潤、更多的市場佔有率,也可讓不同的消費者掏出錢來。

wealth_inequality
Image Credit: Depositphotos

如果是那樣,而且蓬勃發展,那真是太好了!社會科學的盛世將會到來,因為企業必須聘用更多使用左派語彙的社會學畢業生,不但無須擔心失業,也可以要求更高的薪資,因為我們將會是獲利的驅動者。業務部門、行銷公關部門都必須配置社會學專家,哪家企業沒有社會學家擔任獨立董事都會被唾棄。

乖,別作夢了。擦擦口水,快醒醒。消費者沒那麼好騙,這東西也沒那麼會賺錢,多數這些議題的倡導者其實都撐得很辛苦。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企業都重視環境永續、勞動人權、貧窮問題,那就太完美了,因為企業正將理念逐步落實在經濟活動中。但現實上並不是如此,企業獲利的基本邏輯仍是首要考慮。

那如果退一步,用企業社會責任(CSR)來限制資本主義可能產生的惡行呢?當然,這有一點功能,不少企業仍希望與社會環境共存。但絕大多數企業最在意的仍是獲利,以及財務上的平衡。這也是許多經濟學論點的來源,認為企業能正常繳稅、守法,以及對股東負責,就是最好的社會責任。雖然研究上有人主張,CSR較好的公司獲利會比較高,可是這種論點也受到質疑,認為前者顛倒了因果,說不定是獲利比較好,才有更多的資金投入CSR,所以CSR的表現才會與獲利正相關。說穿了,CSR的基本邏輯繞來繞去還是獲利。

資本應該產生正面的力量:社會金融的誕生

但是社會學該如何看待資本與「獲利」?有沒有可能跳出左/右、金錢獲利論的框架呢?

就像前面所提到,近年來「社會企業」、「永續發展目標」、「循環經濟」的發展快速而蓬勃。從現象上可觀察到,雖然有不少社會學背景的人參與,但研究目前仍很稀疏。一來因為社會學以往的學術傳統,並沒有打算「跟資本合作」;二來,這些議題更強調實際的改變,而不是生產研究論述。

那有沒有什麼可能性,可以同時結合研究、批判論點與實務呢?或者是突破以往資本觀點的作法呢?

最近的趨勢是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與社會效益(social impact measurement)的研究。值得特別說明的是,社會金融的研究跨領域程度超乎想像,或者說,跨領域是必要的。包括金融、會計、NPO、社工、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知識的進入,以及更多觀點的結合。這個路徑挑戰資本主義和資本的想像,批判只有金錢至上的資本想像,並提出具體的主張、策略及改善方式。它不是顛覆市場經濟,而是修正其運行的方式,因此也更能被商業界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