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會被擊敗嗎?「社會金融」的誕生

資本主義會被擊敗嗎?「社會金融」的誕生
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社會金融等概念,不僅是技術,更是對貨幣、資本流動的思考框架和意識形態。它同時包含了批判觀點的引進,以及技術和運作機制。這個路徑認為,如社會企業或是NPO的營運,一方面應該在財務上永續經營,同時也能適應不同的組織條件,建構適合的資金運用系統,達成原先所設定的社會目標。

社會金融等概念,不僅是技術,更是對貨幣、資本流動的思考框架和意識形態。它同時包含了批判觀點的引進,以及技術和運作機制。這個路徑認為,如社會企業或是NPO的營運,一方面應該在財務上永續經營,同時也能適應不同的組織條件,建構適合的資金運用系統,達成原先所設定的社會目標。當然,不傷害環境和勞動人權是基本的要求。但社會金融等系統因為引進不同領域的觀點,因此目前並沒有固定的公式,僅能在資金來源、財產形式、會計系統、社會效益等幾個程序上有大概的共識。

具體的例子如NPO的運作系統該如何建立。NPO有相對應的會計財務系統,不同的行政法規,而且有其特定的社會目標(如協助街友、社區、單親婦女、債務處理…),因此財務來源可能包括捐款、政府契約、產品收入、企業合作等。至於社會效益,以及該社會問題是否有緩解,就需對服務對象以及利害關係人進行追蹤調查才能看到是否有成效,短則1年,長則3-5年。從社會投資的角度看,也可與政府投入、企業慈善等資金相比較,以找出更好的運作結果。

社會學的新戰場

在這套體系中,我認為社會學知識較佳的切入點在長期效益評估,以及對資金運用長期合理性的評估。以研究術語來講,就是使用結構面分析、貫時追蹤效益,並提出可行性較高的建議。相較於其他領域,社會學專業的強項是紮實的研究法訓練、社會問題的結構性理解,還有對防禦資本市場可能造成傷害的敏感度。

說來簡單,但實際進入現場動手做,完全就是一個心智折磨、瑣碎的過程。畢竟以往在學院內,多數強調學術研究上的耐心和技能,很少讓我們認識到人生就是不斷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重考驗。研究上似乎成功的論點,在實際運作中卻不一定有用。

整體而言,社會金融的路線跟以往討論資本主義的論點有些不同。第一、從這個路徑來看,資本不完全是負面的,也不僅是企業或個人才能擁有。政府的投入也是資本、捐款也是資本,都是貨幣投資,關鍵是如何引導出較佳的社會效益;第二,也許意識形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本被宣稱的理念、使命最後是否能被落實在生活中,因此也才會更強調對於效益的追蹤。

最後,我認為社會學應該在這個領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比如說何謂「較佳」效益,有些特殊的問題必須看歷史脈絡而定。如捐助某些社會運動或NGO,在當時也許是荒誕、叛逆、不符合效益的行為,但經過十年、二十年後來看,可能是無比巨大的人權、正義改善的正確判斷。這些特殊問題的視野和處理方式,我很驕傲的認為,社會學強悍又值得尊敬,也是我們需要持續努力的戰場。

本文經巷仔口社會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