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史上絕無僅有的髒話家:漢高祖劉邦「飆罵大全」

史上絕無僅有的髒話家:漢高祖劉邦「飆罵大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罵不罵人跟文化水準沒關係,只要是人,總有爆粗口的時候,但罵人的水平,絕對跟有沒有文化有關係。漢高祖劉邦算是史上絕無僅有、集才幹與低級於一身的髒話家,一生中飆罵無數,老弱婦孺、分封諸王無不罵過,春風得意至極。

文:江仲淵(歷史說書人編輯)

罵不罵人跟文化水準沒關係,但罵人的水平絕對跟文化水準有關係。像是孔子或者孟子這種高水準文青,罵人的罵法當然與常人不同,猶如過期的牛奶般,一喝下去看似沒感覺,但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際,自責內疚才會倉然而出,直至上吐下瀉,羞愧至極。

而漢高祖劉邦這種罵法恰似相反,他的罵人的水平有限,說不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種高技術罵人技巧。但以低級髒話來說,他算是史上絕無僅有、集才幹與低級於一身的髒話家。一生中飆罵無數,老弱婦孺、分封諸王無不罵過,春風得意至極。

劉邦的早期生涯

要說劉邦之所以為何愛這麼愛說髒話,必須從他的早年生涯說起。

西元前256年,劉邦出生於豐縣中陽里金劉寨村。劉邦這個名字,不是他原本的名字,而是他後來自認原名太鳥,自行塗改的。劉邦原本的名字叫劉季,為什麼叫「季」?

古代中國因為孩子夭折機率極高,爸媽都不願認真取名字,時常以數量單位來代替,如同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之類的。而劉爸爸採用了「伯、仲、叔、季」來替孩子命名,以此類推,劉邦早年叫做劉季,也就代表說他是劉家第四位孩子。

可別以為「伯、仲、叔、季」是文謅謅的字,以當時來說,劉季就等於劉四, 簡直像是現在在酒館前招呼店小二時所用的小名,連個正式名字都沒有,蓋可想見劉邦的出生確實不出頭。

劉邦早年時和將來一同相愛相殺的項羽一樣,都是個令父母頭疼至極的人物。項羽不愛讀書,也不學劍,但他的叔叔項梁卻老看好他,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而劉邦這人更有意思,他的血統可能有問題,怎麼說呢?

劉邦在當上皇帝後曾經招開大宴,劉邦在酒酣耳熱之際,胡言道:「各位知道嗎?我媽有次下田耕種時偷懶睡覺,結果夢見天龍下凡,我媽就懷孕了!」劉邦他爸還跟著附和:「對對對!我親眼看到天龍趴在我妻子身上,龍飛走了以後我妻子就懷孕了。」

很有可能,劉邦的母親確實是他母親,但劉邦的父親卻不是他真正的父親,而是外頭某個野男人生的,所以後來項羽抓著劉太公不放,聲稱要把他煮了時,劉邦竟能慷慨大笑,厚臉皮的說道:「煮啊你,煮完記得分我一杯肉羹。」

劉邦打小就是個無賴份子,幼時在父親的指使下,曾和青梅竹馬盧綰一起拜馬維先生為老師,在馬公書院讀書。年齡稍長後,兩人卻出現極大反差,盧綰認真向上,學富五車,而劉邦貪玩怕事,經常被老師訓斥,但他性格豪爽,對人很寬容,所以和盧綰依舊很好。

Liu_Bang
Photo Credit: 上官周 @ public domain
劉邦像

後來當上皇帝後,劉邦還給盧綰超高規格待遇。據《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紀載:

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

諷刺的是,劉邦稱帝後將功臣趕盡殺絕,只想留下知音盧綰,但盧綰卻害怕劉邦兔死狗烹,竟暗通匈奴,意圖謀反奪權。不過劉邦對他很執著,雖然出兵圍剿,卻不派大軍完全剿滅盧綰。

除了跟盧綰鬼混外,劉邦另外集結了一幫狐群狗黨小夥伴,走到那兒,黃色笑話、滿地髒話就在那兒。但換個方面講,也能從中窺知劉邦天生的領袖風範。

劉邦從小不被父親給待見,原因不僅是不好學,他的哥哥劉仲是個孝子,時常替父親插秧播種。劉邦卻不喜歡下地勞動,總是在陰影處拿著扇子搧阿搧,所以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有趣的是,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爸,你常說我是個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哥哥劉仲,但今我今天的成就比劉仲大喔。」

靠著與生俱來的領導才器,劉邦長大後做了泗水的亭長(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縣里的官吏們混得很熟,什麼蕭何、曹參都認識了,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遠方人們都在暗中叫罵,只有劉邦羨慕得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514585695
《三國志12》台灣光榮特庫摩發行
秦始皇

反秦啦,起兵炸鍋啦

劉邦之所以反秦,並沒有想像中的神話。有天劉邦接到上級報告書,被命令以亭長的身份為沛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可不只幾百人,劉邦卻只有兩隻手,他們走一路跑一路,真到了咸陽大概只剩劉邦一人了。

據當時的苛刻秦令,刑徒逃跑,看管者必因此遭受刑罰。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停下來歇息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我知道你們都不想去咸陽,這樣好了,你們各奔前程逃命去吧,我也該在山上避世一下了。」

有些沒眼界的無賴真的跑了,這些人是笨蛋,但仍有十多個囚徒是明白人,了解社會,深知劉邦在當亭長時豁達大度、黑白兩道通吃、領導能力極強,願意跟隨他一塊走。

從此,劉邦在芒碭山過了一段梁山伯般的俠客生活,據說有天還殺了一條比人大的大白蛇,不久後有位老婦哭泣前來,眾人疑惑不解:「老婦,你怎麼哭了阿?」老婦:「是我兒子是那條蛇,他是白帝之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殺,我就是為了這個哭阿。」眾人正要問個仔細時,老婦忽然不見了。

是真實還是虛構?還是劉邦酒醉時亂掰的?作者我不敢明段,但此故事實在為後人津津樂道。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調兵時颳風下雨,延遲了幾天,但照當時秦律規定:遲到者不問原因皆斬,陳勝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秉持著「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的原則,率領起義軍打舉反秦,攻占了陳(現在河南淮陽),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