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啥玩意》:為何蠻多內閣制國家正準備朝總統制轉型,反過來卻相當罕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暫且不管美國革命究竟來自何種歷史背景環境,在此首先要指出一個被多數學者所忽略的事實,也就是美國在革命後的選擇民主總統制,其實是不合邏輯的。
文:蔡東杰
內閣制:邁向現代民主的漸進過程
正如某些人(未必是多數人,但包括我在內)抱持著的一個想法:我們絕不接受民主是一種終極式普世價值,但承認它確實比過去主流的君主體制來得更有人性,且更能回應民眾的生活需要。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儘管世界上「比較民主」的國家在數量上僅佔據少部分,絕大多數國家確均「自主或非自主地」選擇了各種民主制度作為組織政府的根據。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赫爾德強調的「自主性原則」般,該種原則非但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事實上即便是非民主性政體,只要違背了自主性概念,也肯定會帶來進一步調整的必要;從第三世界國家頻繁的修憲活動中,便可看出所有國家其實都不斷尋找著比較適合自己的制度設計。
話雖如此,不僅如克里克所聲稱般,所謂「民主」可能是公共事務世界中最容易被人們混淆的一個字,即使在廣義的民主政治架構中,到底總統制與內閣制哪一種是「比較好」的政治制度,也曾經引起學者們非常激烈的爭辯。對此,儘管多數研究似乎傾向支持內閣制,根據部分學者歸納近三十年來的發展,卻似乎顯示有蠻多內閣制國家正準備朝總統制轉型當中,反而是總統制國家朝內閣制轉型的例子相當罕見。在此便試圖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討論。
首先,我們將焦點放在內閣制上頭。所以先選擇內閣制來說明的原因,不僅是由於其起源比總統制早一些,也因為它是目前使用量最多的一種傾向民主的制度。當然,想瞭解內閣制的發展,不能不從英國這個內閣制源頭說起。儘管真正的歷史內涵經常是矇昧不清的,但正如我們在上篇第八章,提到現代民主政治起源時所說明的:長期彼此混戰加上持續的對外擴張,不僅為歐洲各國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由於人民所受到壓迫逐漸超越他們忍耐的底限,終於爆發出一股要求更多權利保障的訴求。例如許介麟便指出:「一般的說,在十三世紀末葉,英國的民族國家形成在政治上是以議會制為基礎,然而英國議會制的成立,又可說是蘇格蘭戰爭所造成的。」
換言之,為了籌措足夠的軍費,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被迫在1295年邀請各級貴族與教士與會,並從各行政單位召集騎士與市民代表,共同組成所謂「三重身分的模範議會」(法國後來的三級議會也是如此);其中最重要的發展,莫過原本只是單純被統治者的「庶民」取得初步參政權利;且因戰事不斷蔓延下去,既逼使英王不得不頻繁召開類似會議,人民的權利也就這麼積沙成塔地累積起來。更甚者,為對付難以控制的貴族階級,英王在1322年讓騎士與市民代表從三級議會架構當中抽離出來,組成平民院以便與貴族院相抗衡,也形成今日兩院制的基礎。
接著,伴隨英法百年戰爭爆發,以及緊接著登場的玫瑰戰爭,長達將近兩百年幾乎無法休止的持續對外征伐與內部混戰,終於進一步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制度結構。首先是兵源的短缺,讓平民逐漸遞補貴族而成為軍隊主力,其次,為確保有效運用人力資源,更縝密的戶口與勞動規範制度也逐一登場;再者,由於此時國王對人民的需索顯然背離傳統,也影響到人民的平日正常作息,農民起義乃此起彼落,其結果一方面導致封建體制瀕臨瓦解,更重要者,原本處在封建下層的平民,由於國王與貴族鬥爭而升高了其議價能力,最後逼使國王在1414年終於讓步,「除非經過平民院同意,否則王室不得附加或刪除由平民院所通過的法律」。
至於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首先是由於光榮革命而在1689年通過所謂「權利法案」,透過肯定國會的徵稅同意權,確立了其最高立法性質,同時將英國轉變成一個有限君主國家,其次,藉由1721年華爾波首相任命案,英國國王也失去了自由指定閣揆的傳統權力,必須根據國會多數現實來被動地決定,最後,由於在1911年通過的「國會法」中又進而將貴族院權力縮小到最低程度,一個真正的民主內閣制時代也終於來臨了。
基於篇幅限制,此處只能簡單討論英國議會制的發展過程,演進細節不擬贅述。值得注意的是,有關人民權利概念的發展實在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歷史進程。以英國的例子來看,人民不僅花了兩個世紀以上的時間,才利用上層階級內部矛盾取得些許利益,何況當時所謂平民(騎士與富人階級)指的其實並非一般普羅大眾,接下來又過了另外兩個世紀,才出現洛克主張的「天賦人權」觀念,至於英國最終貨真價實地邁向民主,則又是在洛克時代兩百年後的事情了;換句話說,英國從君主制慢慢轉到民主,前後至少花了六百年以上!由此,其實英國的歷史除可供觀察民主的進展外,也可以讓大家看到某種政治轉型過程。可以這麼說,英國代表的是一種「漸進轉型模式」,亦即其統治者並沒有被迫在短期間一下子就交出所有政治權力,而是在權力慢慢流失並形成虛君立憲體制之後,甚至迄今還保留一定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這種情況在歐洲可說非常地普遍。
嚴格講起來,虛君立憲其實具有某種「非民主」特徵,理由是既然「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乃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那麼,存在著一個根據封建式世襲與終身原則產生之不事勞動的政治家族,甚至還是國家名義上的統治者,顯然沒有道理,而且根據民主理論來看也是邏輯不通的。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