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人物們,這次談的不只「地方創生」,更是屬於他們的「地方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大人物自2015年開始已經舉辦了三屆,每一屆我們都認識到好多在各個領域從事著累積改變社會動能的行動者,今年我們想要回過頭去再一次認識他們,讓這些在地方上創新創生的年輕人,再一次跟你相遇。
臉書又來訊息通知了,8月27日一次、9月2日又一次。是的,2016年與2017年的彼時,我們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未來大人物活動,想要把成功的定義還給每一位在自己位置上努力奮鬥著的世代青年。
到了2018年,我們不斷地收到持續關注未來大人物的讀者們詢問:「今年會有未來大人物嗎?」我們都聽到了,卻也戰戰兢兢地思考著:邁入第4年,除卻風風光光的大型活動,我們還可以怎麼樣挖掘出大人物們做的事情更深一層的意義?我們決定今年要回歸基本面一一探訪過去3年裡接觸過的大人物們,更進一步地理解他們日常在地方上所做的事情。
於是,從今年5月開始,我們一群同事得在日常繁忙工作的縫隙間前往台灣各地,我也參與了其中幾位的拜訪,從美濃、竹東到三峽,去到這群未來大人物們的「地盤」上,親身感受、親眼觀察他們正在從事的行動與改變。
藏在休閒農業山區裡的廢校,是這樣的一顆珍珠
5月1日勞動節假期後隔一天,沿著樹蔭覆蓋的山徑,我來到竹東大山背休閒農業區,進到了「大山北月」,迎面來的是療癒且清新的空氣。和2015年的未來大人物——莊凱詠打了招呼,「你今天來剛好。」為什麼?「勞動節假期,這裡來了200多個人⋯⋯」
大山北月所在的豐鄉國小,並不是個天時地利條件都配合的場域,這所歷史快要百年的小學在30多年前因人口外移而廢校,一度成為青少年吸毒的地方,前面數次客委會委外經營的經驗最後都成蚊子館,莊凱詠著實花了一番力氣改造這所廢校,讓它有了新的面貌。
在廢校內,他找藝術家駐村,找當地居民商家共同討論大山背地區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他把新竹在地的東方美人茶、關西仙草、橫山窯烤麵包、竹東客家麻糬與北埔擂茶策成慢食套餐。他也走出大山北月,籌備週末市集找當地願意花心思種好食材的小農共同參與、讓當地小朋友創作走出大山北月到其他地方展出。
他不只是經營一所廢校變成遊樂餐廳,他面對的是大山背地區的種種,慢慢找出屬於那個地區的脈絡,希望大山北月能夠像以往的豐鄉國小,為外來者與在地人所珍惜,是在地社區的精神燈塔。同時很為他開心的是,他已經逐漸步上穩定經營之路,一年可以收到100多封履歷,召募有能力的全職員工,在大山北月我看見的是一群充滿初心對自己所做之事充滿熱誠的年輕人。
► 2015年未來大人物:30個30歲以下,全台灣最有事的年輕人
同樣的精神與熱情,我在2016年未來大人物林峻丞和他帶的團隊身上也看到。
我去三峽拜訪的那一天,剛好也是當地舉辦中元祭典,看著小草書屋的孩子們打著鼓參加祭典,不由得想起林峻丞當年為了解決社區的中輟生問題創辦小草書屋做陪伴,到最近提出「三鶯宴」這樣的企劃,將過去幾年對於地方文史與產業脈絡的梳理具體做出提案。透過餐會、策展等方式,以更容易吸收的方式讓外來遊客對三峽與鶯歌地區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也讓在地人能夠參與自己所在社區的建構。
在三鶯宴一場宴席上,一邊吃著甘樂文創團隊與食物設計師、主廚精心籌畫,搭著在地所生產的藍染、食器,設計出的一道道餐點,一邊有機會與團隊中的一位年輕男孩成員聊到天。看著他眼神閃閃發光談著自己在做的事情,即使累即使壓力極大,卻為甘樂文創團隊在做的事情感到自豪。這一餐宴席不僅滿足了味覺與嗅覺,在精神上,我也獲得了極大的療癒:有什麼會比來自年輕世代的熱情更有正向感染力呢?
但更棒的是,從2016年我看到林峻承在三峽的攪動——小草書屋、甘樂食堂,到了2018年,已經從點擴展線、甚至是面。為了輔導學生家長就職而產生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結合國中學生與當地師傅傳承的青草職能學苑、到讓藝術家駐村的合習聚落,在8年間,他在三峽以企業經營的思維,從社區營造、教育、食堂、課程、商品發展、設計、觀光打造成一個完整的「地方創生」生態鏈。讓小草書屋裡陪伴長大的那群少年得以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一起作,讓在地老職人能夠把技藝傳承給下一代,也讓外來觀光客能夠更深刻認識三峽,藉此形成良性且可以持續下去的循環。
不只以上提到這兩位,我們還拜訪了10來位在北中南各個地方、各種領域中還在奮鬥的未來大人物。
像是在猴硐打拚的胡庭碩,地方農業領域的王繼維、許又仁、彭昱融、馬聿安與楊宇帆、在台中經營著很厲害獨立書店「佔空間Artqpie」的張宗舜。延續了邱嘉緣、張珮綺的co-working space接力轉型好伴社計的周家緯,透過藝術文化活動從「保鹿運動」返鄉的鹿港囡仔張敬業,在苗栗老寮深耕經營、對台三線文史產業脈絡梳理極深的邱星崴,還有在蘭嶼、小琉球各自有一片天的許書瑜和島人陳芃諭、蘇淮,以及在坪林打造茶品牌的山不枯團隊。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多樣性」。他們有的從生態、有的從社區、有的從藝術文化、有的在農業與社區、有的則是從空間與創業等各種角度,梳理所在之處的脈絡、與當地攪動與結合,解決在地人口、環境、社會、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逐漸體會到一件事:他們正在透過每一天的投入、每一次的思考、建構出屬於台灣的地方學,我稱之為「未來大人物地方學」。他們代表的是一股由下而上的創造力量,賦予台灣更多元的面貌,讓我們更有動力往更美好的方向邁進。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