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地震後第5天:搜救任務結束,全民自主節電恢復正常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海道幾乎完全恢復供電,但臨時供電仍不夠尖峰期所需,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Hiroshige Seko)呼籲商家和530萬名居民減少約2成用電量,以防再度發生停電。
發生在6日清晨的北海道胆振東部大地震,搜救行動已正式落幕。直到今(10)日清晨為止,所有失蹤者都已尋獲,總罹難人數確定為44死——其中36人是震央所在的厚真町村民。另外北海道的新千歲機場已恢復起降、商店市場紛紛開門營運,大部分的地區也都恢復供電,不過由於發電廠尚未完全恢復運作,政府呼籲民眾合力節電,避免停電再次發生。
《轉角國際》報導,自衛隊方面向《每日新聞》表示,強震的傷亡災情,大多集中在北海道西南部。其中,震央所在的厚真町就有36人死亡,札幌市4死,苫小牧市2死,新日高町與鵡川町各有1死;但在中央政府的協調指示下,搶進災區的警消與自衛隊-總共4萬人的部隊-仍將繼續協助土石清除、道路搶通與災民生活的臨時安置。
《中央社》報導,《路透社》報導,地震引發的土石流掩埋民宅,加上週末下雨造成土層鬆軟,進一步威脅地基不穩固的房舍,根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目前還有約2500人住在避難中心。
日本政府發言人、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已出動約4萬名自衛隊人力、警消和其他人員來清理殘駭等善後工作。他也說,震災所有失蹤者都已尋獲。
搜救任務結束,生活機能也大多恢復
《中央社》報導,目前除了大規模山崩的厚真町部分區域,北海道幾乎完全恢復供電,但臨時供電仍不夠尖峰期所需,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Hiroshige Seko)呼籲商家和530萬名居民減少約2成用電量,以防再度發生停電。
世耕弘成表示,「要達成節電20%的目標,所有居民、企業、政府和電子供應商共同合作,將是至關重要的事。」儘管供應北海道約一半電力的火力發電廠仍舊暫停運作,但日本政府今明兩天都沒有輪流限電的計畫,如非必要希望不要實施限電。
根據《朝日新聞》的統整,儘管區域受創的清點還在持續進行中,但在強震過後的72小時,北海道的一般運作機能就已恢復。
一度「全區停電」的北海道電力,目前100%復電,《中央廣播電台》報導,北海道電力公司在凌晨2時(台灣時間凌晨1時)宣布,目前已可供應300萬千瓦的電力,整個北海道295萬戶家庭,已有292萬2000戶有電可用,復電比率達99%。
北海道新千歲機場是對外交通樞紐,一度因缺電而暫停運作,國際線航班在停飛2天後目前也已經復飛,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新千歲機場國際線出境大廳的各航空公司櫃台前,上午就擠滿大量等待劃位回國的外國觀光客。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札幌市8日即開始派出垃圾車收垃圾。位於札幌市中央區的中央批發市場,8日上午就恢復水產競標,另外攸關民眾日常生活的札幌市內部分百貨公司跟商家也恢復營業,大丸百貨札幌店上午10時開門前,已有逾150人在門口排隊;位於百貨公司地下樓層的食品賣場,在開門後湧入大批民眾。
一名55歲的當地女性說,雖然家裡沒有受災,但冰箱內的食物因為停電都不能吃了;現在總算恢復往日生活,心中只有感謝。《北海道新聞》報導,札幌市不少超市跟蔬果店都正式營業,許多為了採購生鮮食品、日用品跟奶粉的民眾,在店家開門前就在門口排隊等待。
不過北海道新幹線、札幌地下鐵與路面有軌電車雖然恢復營運,但因為配合當局的「節電措施」而減班行駛。另外也有工廠目前仍因節電措施,尚未恢復營運。
《聯合報》報導,經產省評估,北海道最主要電力來源、苫東厚真火力發電廠重新起動最少需要1周的時間,北海道電力公司社長真弓明彥表示,在發動機內部溫度冷卻之前,沒有辦法進行詳細檢查,目前無法判斷重新運轉需多久。
北海道超市超商將減少燈光,國道照明全部減半,全區272個隧道內燈光調暗。

另外由於地震發生後295萬戶停電的情況,也有不少店家這幾天紛紛出奇招維持營運,《NLAB.ITMEDIA》報導,連鎖式便利店LAWSON在北海道664間店鋪中有約300間需要暫停營業。Seicomart是日本北海道本地便利連鎖店,他們在北海道有1100間分店,因地震停業的只有受到物理損壞的7間店鋪。
Seicomart的其他店鋪利用了啟動引擎中的汽車DC電源為店鋪供電,店員利用纜線連接汽車與店鋪內的供電系統,讓收銀機等系統能夠正常運作。在日本社交平台不少人都稱讚Seicomart在天災發生的情況下能夠隨機應變服務市民。
Seicomart接受日本網媒《NLAB》訪問時指,該便利店在全店鋪都備有汽車電源連接線,店員會根據指示運作。另一方面店鋪亦備有在離線情況下都可以讀取條碼的POS收銀系統,今次停電就是利用這套系統使店鋪能夠正常運作。
隨著電力恢復,一度停止生產的豐田汽車也表示,位於北海道苫小牧、負責生產傳動零件等其他零件的工廠,準備在晚間8時30分的夜班恢復生產。
《NHK》報導,北海道的日常生活已大致恢復:各地的交通物流已重啟,中小學也恢復上學,北海道的名產酪農業,也從中斷中恢復製乳。相關進度比起預期更為快速。
安倍將花1.5億賑災
《中央社》報導,9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搭乘自衛隊飛機從東京抵達北海道千歲市的航空自衛隊千歲基地。安倍前往災區視察,首先到札幌市東南部的清田區,看到嚴重土壤液化、屋舍傾圮、有大片地面凹陷的殘破景象。
安倍在聽取札幌市市長秋元克廣有關災後重建的簡報後,搭自衛隊直升機前往震災最慘的胆振綜合振興局厚真町上空,從空中視察。
安倍晉三9日到厚真町與安平町的災民收容中心視察,他安慰並激勵災民要好好保重身體。災區視察後安倍也表示,將提撥5億4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億5120萬元)賑災。
新聞來源:
- 北海道大地震44死:搜救終止,72小時恢復正常生活(轉角國際)
- 北海道地震44死660傷 電力已大致恢復(中央廣播電台)
- 北海道強震升至44死 供電不足打亂豐田生產作業(中央社)
- 北海道強震42死 安倍撥5.4億日圓賑災(中央社)
- 北海道地震第三天 生活機能漸恢復(中央廣播電台)
- 北海道の停電 地元コンビニ「セイコーマート」が車から電力供給して営業 広報「コードを常備している」(NLAB.ITMEDIA)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