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節慶文化(下):從銜接舊文化的「新傳統」,到吸引觀光人潮的「旅遊亮點」

泰國節慶文化(下):從銜接舊文化的「新傳統」,到吸引觀光人潮的「旅遊亮點」
Photo Credit: Nestor Lacle@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是個信仰佛教的君主立憲國家,因此每年15個國定政府休假日中,有7個節日與王室相關(節基王朝開國紀念日、十世王華誕、九世王后華誕(母親節)、九世王升遐紀念日、五世王升遐紀念日、萬壽節(父親節)、行憲紀念日)

不同國家或地區因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宗教信仰、地理氣候及社會習俗等差異,造就出不同的常民生活方式及特殊節慶文化,而這種在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正是助長地方意識與地域認同的形成原因。泰國是個信仰佛教的君主立憲國家,因此每年15個國定政府休假日中,有7個節日與王室相關(節基王朝開國紀念日、十世王華誕、九世王后華誕(母親節)、九世王升遐紀念日、五世王升遐紀念日、萬壽節(父親節)、行憲紀念日)、3個與佛教有關(萬佛節、佛誕節、佛教三寶節)、2個與歲時節氣有關(宋干節、春耕節)及剩下3個則是國際性節日(元旦、勞動節、新年除夕)。

泰國除了主要民族──泰族(占總人口數75%)外,兩百多年來華人因不斷移居泰國成為最多的少數民族(占14%),然因泰、中兩國均是「以農立國」,所以日常工作與休閒生活作息皆以大自然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歲時節令為依據,各種傳統節慶的出現也是配合歲、時、節、氣的自然規律和生活節奏,並分别融入宗教信仰和地方風俗而形成具有時間統整性與地方差異性的節慶活動,例如泰國傳統的「宋干節」、「春耕節」與「守夏節」,及泰國華人特有的「農曆春節」、「端午節」與「中秋節」等歲時節慶。

AP_16130203563221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2016年5月9日於曼谷舉行的春耕節盛典

泰國官方對於華人傳統節慶雖採「只紀念不放假」的方式辦理,但在泰華人群居較密集的地方政府(曼谷市、清邁府、普吉府、宋卡府、呵叻府)亦會為了提升觀光刺激旅遊之目的,積極配合華人節慶(春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九皇齋節)應景舉辦相關慶祝。泰國華人的傳統節慶除了沿襲原鄉的慶祝傳統外,在移民適應新居地的過程中,亦因地而異融入了調和時空差異與銜接舊文化的「新傳統」,進而型塑成為地域文化認同的「新傳統節慶」。

目前在泰最特別且被泰人廣泛接受與瞭解的華人「新傳統節慶」,當屬每年農曆九月初為期十天的「九皇齋節」,它充分融合了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和閩南地區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習俗,並以祭祀、廟會、遊行、市集和「素食」宴飲等方式,體現出傳統節慶兼具神聖與狂歡特性的「熱閙」氛圍,而這種顛覆禮教規範的日常秩序與行為,容許跨界交接與互動的可能,是製造熱鬧的關鍵,也正符合泰人樂天知命的「趣味/ที่น่าสนใจ」人生觀。

泰國「九皇齋節」是源自於旅泰華人華僑的新傳統節慶,因其融入了調和時空背景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特殊性,造成其典故原由、祭拜形式、遊行活動及慶祝內容等均已有所變遷及轉型,但該節慶內蘊的祈福、消災、演藝、休閒等多種意涵卻未改變,同時因慶典期間搭配敬神、祭祀而來的神佛繞境及乩童藝陣等民俗表演,在祭典文化薪傳之意義外,藉著熱閙的慶祝氣氛帶動人氣,形塑地方特色,吸引觀光人潮。

3480093540_f21fdda280_o
Photo Credit: Nestor Lacle@Flickr CC BY 2.0
泰國普吉「九皇齋節」的慶祝現場

此外,「九皇齋節」的泰國內需市場亦不斷擴大,根據泰國開泰銀行研究中心就2017年曼谷居民購買素食行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食齋節期間(10月20-28日)大部份曼谷市民(主要是上班族)仍有打算吃素,儘管人數未見大幅增加,但平均吃素天數卻略有增長(大部份受訪者打算9天內每餐吃齋,相較去年大部份人選擇某幾天或某幾餐吃齋),其目的是為健康以及為已故的九世王蒲美蓬國王行善積德。目前在泰流傳的「九皇齋節」之由來有下列9種說法,莫衷一是:

中國明朝滅亡後,一些明朝遺臣逃往東南亞各國,每年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換上白衣白褲,借吃素拜佛之名,入寺祭拜明朝九代先皇,以示哀思,因而演變為九皇齋節。

「九皇」是指中國明末清初反清復明運動的領袖-明朝第九皇子,在泰南為避免清兵以鎮壓為由屠城,爰自刎讓百姓立靈弔祭,成立法會誦經普渡,誤導清兵為宗教祭祀,無法藉口謀反而荼毒生靈。

鄉民為追念清乾隆年間天地會創始人萬雲龍與其子、結拜兄弟、部將等九人,忌官方而改以「九皇大帝」的名義奉祀,風俗漸隨福建等閩南移民傳至南洋。

九個反清復明而被清廷處死的義士為「九皇盛會」的祭祀主角。

相傳北斗星(斗姥母元君)之子化身於凡間,大清期間在閩南地區率百姓起義抗清,兵敗後被斬首於海畔,死後托夢謂曰:九位英雄好漢乃北斗九皇大帝轉世,凡能在特定期間祭祀,可得消災脫難,適逢農曆九月初一,斗姥母元君化身北斗諸星,故此農曆初一至初九訂為九皇勝會齋期,而當年來自泉州、漳州、潮州等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遂將祭祀九皇大帝之習風傳入泰國沿襲至今。

據傳某年九月,在泰經商的華人因遇颱風無法返回福建參加「九皇勝會」,於是就地按照閩南傳統習俗開始吃齋,泰人見華商敬拜九皇爺而覺神奇,遂亦循禮仿傚膜拜。

泰國節基王朝(却克里王朝)拉瑪一世時期,數萬華工在泰國普吉開採錫礦,某年瘧疾肆虐,為了驅疫除魔,特請劇團唱神功戲,疾情從而消失。之後,每逢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泰國華人善信則白衣素食,以迎接九皇佛祖。

節基王朝拉瑪三世時期,一個中國戲曲公司組團赴普吉島卡圖(Kathu)地區旅遊時,團員陸續罹病發燒,為表敬神及治病發願茹素後,疾病即不藥而癒,至此當地泰人始流傳吃素10天,可淨化心靈招來好運之說。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時期,一個從中國來普吉島演出的劇團為躲避瘧疾,全團守戒吃齋,當地華僑起而仿傚,逐漸形成每年一度的素食節。

4639880865_a25981eb88_o
Photo Credit: Nestor Lacle@Flickr CC BY 2.0
泰國普吉「九皇齋節」的慶祝現場

泰國曼谷已連續2年(2015及2016年)榮登「萬事達卡」對132個城市所進行的「遊客最多觀光旅遊目的地」及「遊客消費最高5座城市」兩項調查排行榜之榜首,其中數據顯示曼谷於2016年接待1,941萬名留宿過夜旅客(休閒旅遊占88.6%、公務出差占11.4%),賺取14億800萬美元的觀光收入(購物22.9%、住宿22.6%及其他消費21.5%);另外,前來曼谷人數最多的5個國家為中國大陸(34.3%)、日本(7.1%)、南韓(4.3%)、印度(4.1%)及英國(3.8%)。

根據前述2016年「遊客最多觀光旅遊目的地」之調查結果指出,亞太區有最多城市入圍前十名,遊客總消費金額高達91億1,600萬美元,高於歐洲區的74億7,400萬美元及北美區的55億200萬美元。根據UNWTO每年發表的旅遊收入數據統計,除美國、西班牙穩坐觀光收入排行第一、第二名外,觀光大國的國際排名正在重新大洗牌,而泰國即以黑馬之姿從2014年的第九名、2015年的第五名、2016年則躍升成為全球第三名的觀光大國。

亞太地區已然成為國際旅遊業發展最快速之兵家必爭區域,而旅遊業更成為亞太國家提高GDP之重要經濟來源,因此處於東協中心及湄公河地區國家航空樞紐的泰國,自然善用其地緣優勢、天然景觀、人文風情及傳統文化等特色,想方設法創造節慶來增加觀光誘因,開發以泰國為中心的東協區域旅遊精品線路,設定曼谷為「美食景點」目的地,武里喃府為「冒險與體育」目的地,清萊府為「歷史與新景區」目的地及普吉府為「文化景點」目的地等四條與周邊東協國家連接的人文旅遊新路線。

中國遊客潑水節期間造訪曼谷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曼谷潑水節

泰國政府除以舉辦遊客歡迎儀式(Thailand’s luckiest Visito)吸引國際人士來訪外,並設定以提高遊客再訪率及實行旅遊抵稅政策,將旅遊收益分散至二線城市和各個社區為發展策略,期望實現全年3.03兆泰銖的旅遊業收入及10%的年增長率目標。泰國旅遊局更於2018年5月10-13日在曼谷詩麗吉王后會展中心舉辦「平日旅遊線路展銷」活動,並制定將節假日遊客分散和分流的工作目標,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非假日節慶時段的旅遊更加活躍,以吸引更多人有興趣在平日出遊,進而帶動旅遊消費概念和行為偏好的變化,讓旅遊與工作的關係與安排更加多樣化,從而促進地方的旅遊經濟出現新變化,有利增加二線城市的旅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