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伯格症教養祕訣:孩子的表現是「特質」還是「障礙」?

亞斯伯格症教養祕訣:孩子的表現是「特質」還是「障礙」?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錯,這些孩子在社會能力、溝通及固著性等諸多地方,皆需要調整,但如果我們願意接納這些孩子原本就存在的特質,讓這些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修正,還是有機會能在他們身上看到改變。

文:王意中

「老師,阿龍只是有一些些特質像亞斯伯格症。你看,每個人不也都會有些固執的個性嗎?我自己也會啊,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出太陽,只要出門,我就一定要帶這支有著黑點點的花雨傘。」邊說,阿龍媽媽邊從包包裡拿出一把小傘。

「媽媽,阿龍的表現是特質,還是真的有亞斯伯格症,我想這部分我們就不要猜測了。你看要不要挑個時間,讓阿龍請假都可以,帶他到醫院的兒童心智科,讓醫生評估看看,好釐清阿龍的狀況。」

老師特別把「問題」兩個字放在心裡。她知道阿龍媽對於「問題」這字眼非常敏感。

「老師,再怎麼說,我們家阿龍都是家裡的獨生子,我怎麼可能莫名其妙地把他帶到兒童心智科?你應該也知道,兒童心智科其實就是兒童精神科,不要說我,他爸爸那一關我就過不去了。」媽媽極力反駁,她發現老師似乎一直想要把阿龍的狀況,歸因於「亞斯伯格症」。

對於阿龍媽來說,阿龍的狀況是「特質」,還是所謂的「障礙」,差別不大,因為孩子還是會待在原班。老師這邊就比較麻煩了,因為阿龍沒有明確的身分,使得後續的資源很難介入。

「媽媽你也知道,特教資源、輔導資源其實相當有限。不是孩子想要享用資源,就可以使用。」

一提到特教、輔導這些字眼,媽媽的心都揪了起來,渾身感到不舒服。

「老師,我可沒有要你特別幫阿龍做什麼安排喔。他就在班上和大家一起上課,不就好了嗎?你只要發揮愛心、耐心、真心,這樣就夠了。」

「媽媽,你說的這三心,本來就是身為老師都應該具備的特質。但我要跟你說的是,阿龍真的有一些狀況,我很擔心如果阿龍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協助,時間愈拖愈久,問題會愈來愈明顯,到時再處理就會很麻煩。」

阿龍常常四處走動,想幹麼就幹麼,講話很直白、不近人情,眼神也常常無法注視對方。這些狀況,對於老師的班級經營也好,孩子本身的影響也罷,都是一個明顯的負擔。

「問題?」媽媽露出不悅的表情。

老師發現自己說溜了嘴,趕緊改口:「不好意思,媽媽,我把問題兩個字收回來。我要說的是,『狀況』愈來愈明顯。」

「老師,我還是那句話,阿龍的狀況,就只是他的特質。我們就不要多費唇舌在這上面了。」說完,媽媽起身點個頭示意,旋即轉身離開。

望著阿龍媽的身影,老師感到很是無奈。

意中心理師說亞斯

面對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許多父母和老師都很容易陷入各式各樣的猜測。這種現象,在社群網路上特別容易發現。有時,家長之間你一言、我一語,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狀況跟對方的孩子很類似。

我們很容易以偏概全,例如孩子在某些方面固執,或是眼神不太直視對方,就直覺認為他應該是亞斯伯格症。

「我懷疑我的孩子是亞斯」、「他一定是亞斯」、「他不是亞斯」……諸如此類的猜測與判斷,很容易造成當事人產生莫名的焦慮,容易先入為主地套上許多刻板印象。

孩子沒有亞斯伯格症,而你懷疑他有;孩子有亞斯伯格症,你卻深信他沒有……錯誤的猜測,將使大人的應對方式完完全全走樣。因此,雖然臆測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我不建議大人花太多時間在進行猜測。

亞斯伯格症教養祕訣

  • 確認是否造成妨礙

當孩子疑似有亞斯伯格症,但沒有取得正式的醫療診斷,也不具備特教資格,家長心中總是會百般掙扎:到底要不要告訴老師「我的孩子有亞斯伯格症傾向」?

說了,擔心會造成老師對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如果不說,卻又怕即便孩子的症狀相對輕微,仍可能因為老師不知情,而使師生產生摩擦與衝突……面對「說」與「不說」,在家長之間,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想法。

在親師間,亞斯伯格症最容易出現的爭議,莫過於這是特質、障礙,還是疾病。尋求診斷,主要是為了釐清孩子的這些特質,是否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亞斯伯格症的特質,如果這些特質沒有明顯妨礙到孩子的生活、學習、人際及家庭,那我們當然可以強調這僅僅是一種特質。

但如果已經在某些方面造成困擾,我們就需要認真思考孩子是不是存在亞斯伯格症的問題。這些困難也許無法符合DSM–5現階段對ASD相對嚴格的規定,但仍確實困擾著孩子、家長、老師,以及身旁與他互動的人。

  • 遠離抱怨漩渦

家有亞斯伯格症孩子,父母心中總是有許多的痛苦、疑惑與無奈,需要一個適當的管道能紓解,把話說出來。

無論是對於孩子成長過程的擔心、關於療育的抱怨,或是日常中對很多事情的不滿,家長們在社群網站上的留言,無不反映出情緒的呈現與表露,很自然,也有其必要。

然而,若經常性地讓自己暴露在這些抱怨訊息與內容之中,很容易在看待事物時,不知不覺地也傾向用不合理的方式去思考,或者偏向負面的解釋。甚至,最後也跟著抱怨起來。

在社群裡,若有家長留下抱怨性的留言,基於共同經驗,很容易吸引相類似家長們,彼此取暖,給予情緒的相互支持。當然,也可能槍口一致,針對老師、治療師、醫師或心理師產生不諒解的批評或謾罵。

但是如此的討論氛圍,更容易讓人在負面的情緒漩渦裡打轉。當我們在這氛圍中沉浸太久的時間,關掉手機、電腦後,旁邊沒有人了,反而會讓自己的情緒更為低落。

當然,你依然可以留在臉書或LINE的社群裡,可以上網,參與別人的討論,也可以瀏覽他人對於教養亞斯伯格症孩子的想法,分享的資源與訊息等。但,我們也需要加以自我覺察,適度地迴避抱怨性言論,斟酌自己是否對此類言論過度關注了。

當另一半也有亞斯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