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倒閉十周年】要爆的終須爆,投資銀行卻是歷久不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到今時今日,仍然有人研究,美國政府不救雷曼是對是錯?經過了漫長的整合,美銀被強制收購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由幾近垮台,到現在仍位列在四大投行,投資銀行似乎仍歷久不衰,死過翻生了。」
做財經記者,很難不知道這件事,做香港人,分分鐘仲會係雷曼苦主。
想當年2008年9月,我大仔只有四個月大,他爸爸就是雷曼香港的員工。其實自2007年開始,已經有美國金融公司出現困難,美國政府也有以不同形式去救,救了Bear Stearns ,之後又救了AIG等等。我們在遠距離的香港,根本想也沒有想過,雷曼這麼大,有超過150年的歷史,怎麼會有一夜倒閉的可能。即使倒閉前的一段時間,公司業務,特別是亞洲業務運作正常,更是一間福利不錯的投行。不但福利不錯,還很有工作前景、學習機會、國際視野。當年的投行能成為不少年輕人慕名的行業,不無原因。
說遠了,當時剛生完BB幾個月,雖然老公回家時,也說了兩句公司情況,但我沒有什麼太大感覺,真的沒有想過,「倒閉」是什麼概念?放完產假上班後沒有幾天,那天是個星期一,從外電的片段,第一次真正看到,紐約總公司有同事抱著紙箱由大廈行出來(很有戲劇效果吧),這間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原來真的申請破產保護,成為了金融海嘯的震央,至今仍然是史上最大的破產申請。我一邊睇片寫稿,一邊感覺好奇怪。
到今時今日,仍然有人研究,美國政府不救雷曼是對是錯?經過了漫長的整合,美銀被強制收購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由幾近垮台,到現在仍位列在四大投行,投資銀行似乎仍歷久不衰,死過翻生了。
如果當日雷曼有人出手相救——傳聞2008年股神巴菲特至少有三次機會可出手拯救雷曼,但因為股神唔識聽語音訊息而改寫了歷史——最少大家不因為迷債而頻撲了幾年。不過要爆的終須爆,過渡槓杆,泡沫去到盡頭,還是要盡地一煲,還是「杰」的。但是美國的金融機構過渡槓杆導致泡沫爆破,卻由全球埋單,我屋企都受到拖累。更不用説美式QE遺害如何、如何了結,資產價格如何谷起當如何落下。
話說回頭,後來日資野村收購雷曼亞太區等資產,令當時不少香港員工暫時避過失業。後來的後來,相信也沒有多少十年前雷曼香港的員工,仍然留在現今的野村了。
本文獲授權轉載,作者Facebook。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王陽翎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