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手中籌碼多,根本不怕特朗普經濟制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朗北邊有裏海,可以直通俄羅斯,俄羅斯的武器裝備才能如此源源不絕進到伊朗。俄羅斯雖然經濟困窘,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有俄羅斯直接干涉的機率存在,美國的風險勢必增加。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已經證明了美國的經濟實力與決心,但是下一步,特朗普會不會發動戰爭,將是更值得關注的焦點。因為到時牽動的不只是被制裁國家,附近的國家也會受到波及,也會帶來周邊地緣政治情勢的重大改變。
特朗普的核心價值就是捍衛美國,他頻頻對與美國有利益衝突的國家實施制裁,除了近來貿易戰正夯的中國,包括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紛紛列入。除了中國之外,伊朗跟土耳其過去都是美國在冷戰時極力拉攏的對象,因為伊朗跟土耳其都跟當時的蘇聯接壤,美國需要伊朗跟土耳其挺身擋住蘇聯勢力的西擴。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君主政權,新的革命政權從此跟美國劃清界線,並且大力扶持包括黎巴嫩跟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勢力近來敘利亞危機當中,伊朗著力甚深,也因此敘利亞政府能繼續維持,不但能夠逐步壓制伊斯蘭國的勢力,也沒有被親西方的反對派游擊隊推翻。當然也因此成了美國的眼中釘。
伊朗盛產石油,只要能出口賣油賺錢,伊朗不愁銀子支援各國打仗,但是特朗普的封鎖卻可能帶給伊朗經濟的致命一擊。問題就是,伊朗的下一步是會更聽話還是狗急跳牆?所有的國際關係學者,都會得出同一個結論,伊朗只會越鬧越大,絕對不會屈服,因為伊朗手中籌碼很多。

隨便舉一個就好,伊朗的南端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是波斯灣諸國石油進出的孔道,只要部署反艦飛彈,就能有效封鎖油輪進出,如果要阻止伊朗,美國勢必要對伊朗動武,但是這個代價,美國出不出得起,那才更讓人好奇?
軍事入侵跟經濟制裁是完全兩個層次的干涉行徑。對一個國家展開全面性的軍事入侵,90年代之後,只有南斯拉夫、阿富汗跟伊拉克三個例子,除此之外都是小規模非正式活動,南斯拉夫跟伊拉克都在聯合國全面聲援下進行,阿富汗至少也是半推半就,沒有一場戰爭能完全沒有國際背書的正當性。
南斯拉夫在戰後從此分裂成數國,國勢雖然大衰但勉強維持勢力平衡,沒有引發地區危機。伊拉克被打趴之後,中央政權廢弛,多方勢力角逐造成國政失調,又被伊斯蘭國勢力入侵重創,重建經費高達880億美金,這筆錢美國出不起,聯合國不想出,世界各國東湊西挪,至今還在傷腦筋。伊拉克要想恢復當日榮景,還有得等。
毀掉一個國家很容易,但是一旦政權失去統治能力,那這塊權力中空地帶就會成為恐怖主義孳生的沃土。所以至今美國也不敢把伊拉克一腳踢開,尤其伊拉克又有石油,一旦油田被恐怖組織掌握,那美國這個全世界恐怖份子眼中的頭號戰犯肯定會遭受攻擊。只要把這個例子類比在伊朗身上就很清楚,要推翻伊朗已經不容易,伊拉克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當年要不是入侵科威特,讓世界各國聯軍重創,2003年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一口氣推翻伊拉克政權。
伊朗的土地有160多萬平方公里,伊拉克只有43萬多平方公里,伊朗的土地面積是伊拉克的3倍多,而且更重要的,伊朗北邊有裏海,可以直通俄羅斯,所以俄羅斯的武器裝備甚至人員才能如此源源不絕地進到伊朗境內。從敘利亞內戰的經驗就能看出,美軍會避開攻擊俄軍基地,以免激發更大的衝突。俄羅斯雖然經濟困窘,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有俄羅斯直接干涉的機率存在,美國的風險勢必增加。
再回到一開頭的經濟制裁,美國封鎖伊朗經濟肯定會重創伊朗國內情勢,美國或許也是寄望伊朗內部的反對派勢力能夠起義反正,但是一旦伊朗政府被推翻,這個權力真空將比伊拉克海珊被推翻的還要大。當年伊拉克被推翻,聯合國至少還偕同各國扮演了一定的穩定力量,但是也是杯水車薪。伊朗出事可想而知,光是聯合國2個常任理事國俄羅斯跟中國就一定會反對外國勢力介入,伊朗國內情勢只會更亂不會更好。
特朗普的制裁目前雖然只在經濟範圍,但是經濟衰敝勢必造成社會情勢不穩,甚至政府統治出現危機,就算取而代之的新政府能夠接替政權,還必須要能先整合內部,甚至是先發動內戰打贏國內各派系,才能重建中央政府威權;這個有多不容易,看看幾個中東國家目前的亂象就能知道。
最後不要忘了,除了伊朗這個火藥庫,還有另一顆未爆彈土耳其,土耳其不但是歐亞橋樑,是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最前線,南部還有庫德族獨立問題,庫德族分布在土耳其、伊朗跟伊拉克諸國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偏偏現在也是特朗普的制裁對象,土耳其所帶了危機又是如何,請待下文分曉。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