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20】新營社大:以活化文化資產作為辦學目標的一場實驗

【社大20】新營社大:以活化文化資產作為辦學目標的一場實驗
Photo Credit: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彬說以活化文化資產作為辦學目標是一場實驗,自己也還在嘗試,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自己也還說不準,但對公共資產的保存與運用是新營社大想做的也是該做的事還是會繼續,也期待未來的新營是一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

文:吳佩娟

炎炎夏日,南部的太陽像會咬人一樣,我們走進這家書店,店名「曬書店」很符合這裡的氛圍,主人張文彬忙著製作冰塊,讓來到這裡的人可以得到清涼好聽主人述說這裡的故事。

在這裡,二樓是書店,三樓是講座空間,看著地上不同花色的磁磚拼貼,店主人沒有重新改裝,他說,這是歷史的痕跡,從磁磚可以看見這個房子主人的規劃,文彬又找來了舊式冰箱門設計成桌子,在這裡,聞到的是一種復古的味道,一種經過歲月洗禮的痕跡,這裡也是新營社大另一個合作辦學的空間,許多的講座類課程就會在這裡進行,吸引更多在地的民眾參與家鄉的事。

社大的經營是多元化的,有的著重農村發展、有的關心環境生態、有的關注藝術文化、原住民文化、新住民的生活等等,而新營社大的長相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新營社區大學成立於2005年,先是以地方學開始,觀察在地特色,以居民的生活為中心,慢慢開始摸索社大的樣貌。2010年台南市以歷史文化為主軸申請並通過了縣市合併案。新營為台南市的副都心,文彬主任開始認真的思考社大該如何回應這個議題,因此,關注學區內的人文歷史,調查古蹟、傳統美食、祭典、庶民的生活方式,活化文化資產變成為新營社大辦學的目標之一。

從尋找老師辦理多場的工作坊開始,不斷的透過討論,探討「社區大學若要以活化文化資產為定位,應該要怎麼進行?」邀請大家集思廣益提供意見。當時沒有其他社大的案例,文彬說自己也是很緊張,摸索著前進,就從釐清文化資產的領域開始,再從這些相關的領域中規劃講座、研擬課程,慢慢的變成學群,後續的公共論壇也以此為目標來設計。

文彬如數家珍的說著佛祖文化節,這是在東山鄉的一個民俗活動,流傳已久,每年底從東山碧軒寺出發走到白河碧雲寺,過完年再回到東山,回程在半夜點出發12點出發,參與者手持火把,沿路會有村民提供涼飲、餐食,地方的庄頭廟宇為了迎接也會有盛大的接待儀式,這裡的路徑每年都一樣,是一條先民敬神祈福的古道,也是一種古老的交陪關係,透過廟宇活動連結鄰里間的關係。

原先參與的大多是地方居民與信眾,新營社區大學為了深耕東山區,認為這樣的活動值得推廣,文彬親自帶著社大夥伴們去體驗,並透過課程的辦理宣傳推動這個節慶,慢慢的開始打出知名度,期間,台南市文化局也注意到這個活動的價值,經過一番努力,於2011年9月7日「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繞境」活動,經文化部核定為國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接著文彬帶我們參訪糖福印刷廠,活字版印刷的興起讓知識的傳遞更為快速,是一個時代重要的產業,糖福印刷廠為台糖公司早年為了印製全台糖廠的營業資料而設立,原在溪州,後因淹水在1970年遷到新營,然因印刷技術的進步取代了過去的印刷技術,活字版印刷也漸漸沒落,成為歷史的一個記憶。

新營
Photo Credit: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提供

後來傳聞台糖有意將印刷廠遷到橋頭保存,新營社大得知訊息,便發起搶救行動爭取現地保存,辦理工作坊、研討會、展覽,邀請在地民眾成立糖福口述歷史工作隊,邀請講師培訓在地民眾田野調查的技巧,紀錄在地小故事,在眾人的努力下目前以「糖福印刷創意館」方式呈現,是東南亞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活字版印刷廠,印刷廠的老員工也會在現場實際操作,民眾來此也可以體驗早年排版印刷的歷程。

公共的事務沒人關注,就會一直被擱置,歷史的東西沒有人刻意保存就漸漸的消失,古老的技術與傳統的記憶一旦消失就無法回覆,因此,新營社大也邀請南部的社區大學共同關注這個議題,透過社區大學的推動,喚起在地居民的注意,以保存先人的生活智慧。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彬說以活化文化資產作為辦學目標是一場實驗,自己也還在嘗試,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自己也還說不準,但對公共資產的保存與運用是新營社大想做的也是該做的事還是會繼續,也期待未來的新營是一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


本系列專欄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簡稱全促會)採訪編輯而成,每周三固定上刊。全促會耗時一年時間拜訪全國社區大學,精選特色社大故事,社區大學發展至2018年已屆20周年,2018年9月-10月全促會將在台北艋舺、高雄鹽埕分別舉辦「社大20,做伙學習,翻轉地方」特展。詳情請見社大20周年特展網站臉書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