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乘上1950年代全球化主義波瀾的明星建築師們

《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乘上1950年代全球化主義波瀾的明星建築師們
SANAA在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洛桑分校裡的「勞力士學習中心」|Photo Credit: 謝宗哲攝影/原點出版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章介紹的是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SANAA、坂茂、青木淳,以及2020年東京奧林匹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者——隈研吾,這些1950年代出生的建築家們。直到四十多歲還被稱之為年輕新秀的這個建築業界的生態當中,這群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才展露頭角的建築家們,礙於東京的建築需求變少,而不得不轉往地方及世界尋求發展與活動的機會。

文:五十嵐太郎

乘上全球化主義波瀾的明星建築師
1950年代出生的建築家(SANAA/坂茂/隈研吾/青木淳)

本章介紹的是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SANAA、坂茂、青木淳,以及2020年東京奧林匹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者——隈研吾,這些1950年代出生的建築家們。直到四十多歲還被稱之為年輕新秀的這個建築業界的生態當中,這群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才展露頭角的建築家們,礙於東京的建築需求變少,而不得不轉往地方及世界尋求發展與活動的機會。在個別的建築與活動中,世代的共通點並不多。在此想藉由窺伺建築家之自明性的同時,試著追尋當代建築的源流。

妹島和世的這個衝擊

首先介紹的是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這個建築團體——SANAA。西澤原本是妹島事務所的員工,但為了參加國外競圖,於1995年開始了共同設計的運作形式,這個設計組合就命名為SANAA。現在也各自擁有自己所主持的事務所,不過在面對一定規模以上的建築、以及角逐國外的國際競圖案之際,便以SANAA來展開活動。他們所創造出的許多作品空間是透明而纖細、輕盈的,也被稱為如同藝術品般的美麗建築。當中不僅止於依靠天外奇想般的點子,也是在無比紮實的模型製作下所執行出的空間研究中所得到的恩賜。據說有時候甚至覺得使用一般製作建築模型用的珍珠板未免太過浪費,而改用肯特紙與影印用紙來製作數百個設計檢討用的模型。

AP_091204016488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身穿紫色外套的女士即為妹島和世,其左方圍著圍巾的男子為西澤立衛,圖為兩人共同出席羅浮宮朗斯分館動工的照片。

妹島和世在1981年於日本女子大學大學院(研究所)畢業,在伊東豊雄事務所工作之後,於1987年設立了妹島和世建築設計事務所。妹島在國外出道,是比坂茂及隈研吾都還來得早。妹島的出道作「PlatformⅠ」(1988)以及第二個作品「PlatformⅡ」(1990),如同火車站的月台一樣,是在沒有任何隔間的舒暢空間,架上金屬素材構成輕盈屋頂的建物。這二個作品很早便在1990年及1991年刊登在英國的建築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上,因為其日本風格的極簡主義系譜與使用了如Eames夫妻之住宅般的素材,而被介紹成「日本傳統與加州建築的共鳴」。

讓妹島和世一舉世界聞名的,應該是從1995年到1996年之間的動向吧。這個時期,在國內的業務變得越來越順遂的妹島,於1995年獲MoMA之邀,於「Light Construction」展覽中展出。驚人的是,這個展覽會的專輯封面採用的就是妹島的「再春館製藥女子寮」(1991),而這只不過是她出道後的第三件作品而已。策展人的泰瑞斯・萊禮(Terence Riley),著眼於其使用材料之多樣性同時,亦言及「其厚重立面,成了完全無法得到任何了解內部空間之提示的障礙,但是內部卻成就出相對自由而開放的空間」,對於建築的視覺性、性質的閉鎖性與內部的開放性之對比作出好評。

p_144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提供
「Light Construction」展之圖錄專輯封面

展覽結束後的1996年9月,西班牙的建築雜誌《EL Croquis》還特別編排製作了特集。這本雜誌以西班牙語及英語雙語書寫,是擁有世界影響力的雜誌之一。特集包括妹島尚未實現的建築作品,對於只有十件以內,寥寥無幾、程度尚未成什麼氣候的創作時期而言,妹島能有這樣的待遇,可說是破例的大拔擢。在此特集中獲邀撰稿的伊東豐雄所寫的文章〈Diagram Architecture〉因為被諸多評論所引用而獲得很大的反響。再加上《EL Croquis》的開本是比A3紙張還大的視覺性雜誌。SANAA到目前為止,相較於世界上及日本其他建築家們,已經壓倒性地出版了多達五次特集,可說是非常清楚地呈現出SANAA如何生產出視覺上也無比優異的建築。

SANAA的開始與嶄新的地平

妹島和世獨立開業還不到十年,就成為世界知名建築家,在此想來談談他的合夥人西澤立衛。1990年從橫濱國立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妹島和世事務所,支持了許多重要的案子。1997年也設立了自己的辦公室,著手設計為數可觀的建築。在宛如地形般的混凝土上突然開了孔的「豐島美術館」(2010)是西澤以個人名義所發表的作品,做出了與SANAA、妹島和世截然不同的表現而受到高度評價。

1990年代後半開始以SANAA為名活動,1997年的雪梨現代美術館競圖可算是最初的契機,同時期也參加了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的校園中心(1997)等競圖。在競圖成績在總算都能進入到最終審查階段並開始留下一些成果的時候,終於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郊外的阿爾梅勒(Almere)這個新都市裡的「Stad Theater Almere」(2007)這場競圖中,抓住了執行設計的機會。這個競圖中要求的是面對人工湖泊興建市立劇場與文化設施。基於連結都市與湖畔的這個意象,而在110公尺x90公尺的巨大單層四方形平面上的平坦外觀上、只以作為戲院與辦公室空間的玻璃量體與混凝土塊體來創造出視覺焦點。在這棟建築的平面中,是藉由長方形區劃的工作室連續地被塞在裡頭,全體空間由難以分辨何者是隔間,何者是構造體之區別的極薄牆壁所構成。此外,畫面以徒手繪製帶有拙趣的歪斜線條與可愛的人物呈現,也具有突破過往建築意象的新鮮感。

p_146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提供
SANAA Stad Theater Almere

之後,二人以勢如破竹的氣勢在國外實現建築。2001年開始設計的「特雷多美術館玻璃展館」(2006)中,配合美術館以玻璃藝術作為收藏的特色,顯示出玻璃空間的新可能性。帶有各機能的房間雖然擁有個別的獨立玻璃牆,卻又在房間之間作出約莫一公尺左右的縫隙,做出了視覺上會成為透明而不可分之空間的同時,在物質性上又確保各房間之獨立性的優異空間提案。以直立方體的箱子做出偏移向上堆積的動作所設計出的這棟紐約的「New Museum」(2007)也是同時期之作品。主要是根據紐約嚴苛的斜線限制設計而成,並被覆鋁製金屬網,創造出在日光下擁有細微變化的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