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發炎》:殘酷真相!胖子不容易吃飽,這是真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令人困擾的是,人在變胖之後,儘管瘦體素會大量分泌(照理來說應該會吃得少一點),但不知為何,身體對瘦體素的反應卻會變差。因此,越胖的人,越不容易得到飽足感,就此陷入飲食過量的窘境。
文:池谷敏郎
當異位性脂肪附著到心臟,冠狀動脈就危險了!
前文提過,日常生活中如果飲食過量,多餘的熱量就會以中性脂肪的狀態,蓄積在脂肪細胞裡,長久下來,脂肪細胞會逐漸變大,一旦負荷超過極限,脂肪細胞就會自動增加,以消耗這些過多的脂肪。
就像這樣,當聚集在皮膚下方的脂肪細胞膨脹、增多之後,皮下脂肪就會增加;聚集在腹部周圍的脂肪細胞膨脹、增多之後,內臟脂肪就會變多。但這樣還沒完,如果還有更多脂肪產生,就連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也無法完全收容的時候,這些無處可去的脂肪就會進入「脂肪細胞以外」的部位。
最後,就連心臟、肝臟、胰臟、肌肉(骨骼肌)等原本不該有脂肪附著的部位,也會被脂肪盤據。換句話說,這些多餘的脂肪會跑錯地方,蓄積在心臟的心肌細胞、肝臟的肝細胞、胰臟的β細胞、骨骼肌(Skeletal Muscle)的肌細胞(Muscle Cell)等,這些原本不具備蓄積中性脂肪功能的各種體細胞裡。
這就是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之外的第3種脂肪,也就是所謂的異位性脂肪(Ectopic Fat)。

為什麼我明明不喝酒,卻還是得了肝炎?
脂肪附著在原本應該不會有的地方,當然不是件好事。異位性脂肪一旦蓄積,該部位就會開始慢性發炎、產生悶燒。
例如,肝臟如果有多餘的脂肪附著,就會在該處引起發炎,肝臟的細胞會因此虛弱、壞死。因為免疫細胞之一的巨噬細胞會包圍該處,並攻擊原本健康的細胞,最後引發肝炎。
這種類型的肝炎稱為「非酒精性脂性肝炎」(NASH)。大家對肝炎的印象或許都是飲酒過量,但其實不喝酒的人,也會罹患肝炎。健康檢查之後,聽到醫師說:「你有脂肪肝,要少喝點酒喔!」你可能會很疑惑:「我明明沒有喝酒啊,怎麼會這樣呢?」或許就是蓄積在肝臟的脂肪搞的鬼,還是快快減肥比較實在。
另外,當肝臟或肌肉有多餘的脂肪附著時,胰島素的效能就會變差。肝臟或肌肉會在胰島素的協助之下,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蓄積成能量。然而,異位性脂肪一旦增加,胰島素的作用就會下降,人體吸收糖類的功能就會停滯。
發炎的介質隨著脂肪入侵心臟
除了肝臟之外,更恐怖的是,附著在心臟周圍的異位性脂肪。這些脂肪會順著細小血管,把那些會引起發炎的介質,送進負責運送氧氣和營養進入心臟血管的冠狀動脈,使冠狀動脈悶燒、加速老化與脆化。
而且,這種因發炎引起的損害,速度遠比冠狀動脈本身的自然老化(動脈硬化)還要更快。同時,負責把營養送進心臟的冠狀動脈,也有可能因此阻塞。因此,異位性脂肪的存在可說是相當危險。
總而言之,這些會到處跑來跑去的多餘脂肪,會像流氓一樣盤據在原本不應該存在的部位。對人體來說,異位性脂肪就是個陌生且詭異的傢伙,免疫系統會將之視為攻擊對象,並在戰鬥的過程中引起發炎、慢慢地侵蝕身體。
減肥是最有效的抗發炎藥
前面已介紹過,過度增加的脂肪會以各種形式在全身產生悶燒。在本章的最後,就來談談「一旦脂肪開始蓄積,人就會更容易變胖」(意即為何胖子會越來越胖?)的原因為在。
理由之一就是胰島素。當人變得肥胖之後,胰島素的效能會變差,胰島素的分泌增加會引起各種問題,這些前面都已經說明過了。大家都知道,胰島素是降低血糖值的賀爾蒙,不過,它還有另一個名稱,那就是肥胖賀爾蒙。
「降低血糖值」的確是好事,但相對的,胰島素也會促進多餘的葡萄糖轉變成中性脂肪,然後蓄積在脂肪細胞裡,有趣的是,胰島素之所以會過度分泌,就是因為脂肪不斷蓄積的關係,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衝擊的真相!胖子不容易吃飽,這是真的!
一旦脂肪蓄積之後,人會更容易變胖的理由之一,與「瘦體素」(Leptin,由白色脂肪細胞分泌出的體脂細胞激素之一)密切相關。順道一提,瘦體素的名稱源自於希臘語「Leptos」,代表「纖細、纖瘦」的意思。
瘦體素是與食欲相關的賀爾蒙,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同時,瘦體素還會對肝臟和肌肉發出「開始消耗熱量」的指令。因此,瘦體素的分泌一旦增多,食量就會減少,有助於脂肪燃燒。
令人困擾的是,人在變胖之後,儘管瘦體素會大量分泌(照理來說應該會吃得少一點),但不知為何,身體對瘦體素的反應卻會變差。因此,越胖的人,越不容易得到飽足感,就此陷入飲食過量的窘境。

你比年輕時還要胖了嗎?注意了!
總而言之,越胖的人越容易發炎;想抗發炎,就得先減掉不需要的脂肪,尤其是會在體內引起悶燒的內臟脂肪和異位性脂肪。
內臟脂肪多寡的標準就是腰圍。而在異位性脂肪方面,如果現在的你要比年輕時期還要胖的話,就更得注意了。
年輕時期纖瘦的人,如果和天生豐腴的人相比,體內脂肪細胞的數量較少,蓄積脂肪的空間也較少,所以就算看起來沒有胖得很誇張,瘦子體內蓄積脂肪的空間仍不夠多,因此很快就會塞滿——這些無處可去的脂肪,就很容易附著在不應該出現的部位。
另外,也有報告指出,異位性脂肪未必和內臟脂肪的量相關。也就是說,就算腹部周圍的脂肪不多,肝臟或肌肉仍可能會有第三脂肪附著。大家絕對不能因為「反正我不是代謝症候群體型」而鬆懈。
認真減肥就是在替身體滅火
所幸,儘管內臟脂肪和異位性脂肪會使身體悶燒,卻也很容易清除。單就這個特性來說,這兩種脂肪絕對稱不上難纏。
導致內臟和異位性脂肪增加的首要原因,就是飲食過量。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或甜食,容易蓄積中性脂肪、促使血糖值急遽攀升,造成胰島素過量分泌,絕對要避免。另外,運動不足或肌肉量減少將使基礎代謝率下降,熱量消耗也會跟著減少,於此同時,脂肪的蓄積量就會相對增加。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