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過馬路(上):這些不像斑馬的斑馬線,正是降低交通意外的功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相較於對行人穿越有著極嚴謹的規範以及清楚的描述的英國,台灣沒有一個城市有完整的人行道體系,就連台北也只是及格邊緣,只剩下法律的效果而少了警示跟設計,但有多少意外,就是因為「不小心」而造成的呢?
文:松山查爾斯
先依照時間來三個新聞:北市出現閃電馬路標線、走斑馬線被公車撞美教授魂斷台灣、北市首創斑馬線寫望左望右盼減事故。
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第一個新聞在講交工處想要試辦折線型標線,來讓經過的汽機車因為警示而有減速的效果;第二個新聞是有個國外有名的腦神經科學教授,在福華飯店前穿越仁愛路的時候被逆向公車道撞而身亡(那段是單行道,僅公車是雙向的);第三個新聞我想是因為發生前者的憾事,而想要試辦的新措施,在斑馬線上寫望左望右來提醒行人來車方向。
首先呢,有關折線型標線(Zig-Zag Markings)以及望左望右(Look Left/Right)都是源自於英國的道路交通規範,你會在英國或是香港普遍性的看到這兩種措施。我們來看看英國在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調查數據的報告吧:

基本上在大國之中,英國是名列前茅非常突出的,而美國的話就不用說了,沉到截圖不了。
2013年英國交通死亡人數為1827人 (6500萬),香港為130人(740萬),台灣為3000人左右 (2300萬),每10萬人分別會有2.8、1.8、13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很吃驚吧!當然大眾運輸使用率、機車使用率等等因素也是影響死亡率的因子,而看了一些規範文章後,再去看看Google Maps觀察各個國家不同的都市設計型態、路型設計、標線設計,就會發現這絕對也是影響台灣交通意外的重大因子。
回到行人穿越道的部分,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英式穿越道吧,看看英國是怎麼設計的。
英國在行穿線的類型命名上超有趣,不僅是以動物鳥類命名,而且都是官方命名,分別為:
- Zebra Crossings(斑馬行穿線)
- Pelican Crossings(鵜鶘行穿線)
- Puffin Crossings(海鸚行穿線 ……海鸚超可愛沒在騙)
- Toucan Crossings(大嘴鳥行穿線)
- Pegasus (or Equestrian) Crossings(飛馬行穿線)
以上行穿線都會有折線型標線且除了Zebra Crossings都是可以行人按鈕觸發號誌的,基本上很簡單只要分成兩類,一個是沒有號誌控制的Zebra Crossings跟有號誌控制的其他。
Zebra Crossings 斑馬

Zebra Crossings是用在沒有號誌控制的行人穿越,所以他比一般的英式穿越道會多了斑馬紋,來提高警示(又或是讓行人及駕駛來區別有號誌控制的行穿線吧)。它會有很特別的黃色燈球,(這就是我粉專頭貼的元素呦,但我發現有些會閃有些不會閃),總之就是提高駕駛者的警覺。道路標線規範有清楚提到行穿線寬度的計算、折線的長寬比角度如何繪製。另外,Zebra Crossings主要的5個要素就是:
- 黑白相間的斑馬紋
- 停讓線(Give Way lines)
- 折線(Zig-zag lines)
- 黃色燈球(Yellow globe)
- 路釘(Road Studs,可選配,重點為標示出行人範圍)
來個圖支援吧~


Pelican Crossings 鵜鶘

會叫做鵜鶘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其實這命名是來自於PEdestrian LIght Controlled,然後就給他找一個相近的動物取名。而這種行穿線就有觸動號誌了,所以不管行人或者汽機車駕駛都會有紅綠燈。而Pelican Crossings 主要有三個要素:
- 停止線(Stop line)
- 折線(Zig-zag lines)
- 路釘(Road Studs)
來個圖片支援~

Puffin Crossings 海鸚
來自於Pedestrian User Friendly INtelligent,有點像是Pelican的進化版,會有感測器去監測行人是否完全穿越馬路,若走太久會延遲紅燈等你走完。
來個影片支援~
Toucan Crossings 大嘴鳥
意思從Two-Can來,可以讓自行車及行人穿越的穿越道。但並不表示自行車不能穿越其他穿越道,就只是寬度會更寬。像以上的穿越道寬度有著240cm的最低寬度要求,而Toucan Crossings則有300cm的最低寬度要求。另外會在觸發號誌以及燈號上看到行人跟自行車的圖案。

Pegasus Crossings 飛馬

這個最特別,標線差不多就只是多了一段給馬穿越的,另外燈號跟大嘴鳥ㄧ樣,只是會有馬的圖案。另外這個例子很難找,我就懶得用圖片支援了哈哈。
以上的行人穿越道都是有折線型標線,且都可以觸動(除了Zebra Crossings因為它沒有號誌)。但有關折線型標線有個議題,其中規範裡有提到:
They must not be used at crossings at signaled road junctions
為什麼不會出現在號誌路口呢?它的定義應該是在道路等級相同,或是路口各方都會規劃行穿線,則就不會出現折線型標線。總之,折線型標線概念上是出現在「穿越馬路」的地方,但你可能會發現很多路口還是有呀?那是因為道路等級不同且沒有各端點都劃設行穿線。看以下例子就知道:

這是路口,但沒有四方都劃設行穿線,而是有停讓線(Give Way line),因這裡是道路等級不同的地方,且支道車流不高就沒有劃設行穿線了。(這跟停止線、停讓線劃設位置是有邏輯相關連結的,改天再用別的篇幅講述。)
而以下例子則沒有折線型標線,因為他是一個signaled road junction。

也許他們有規範怎樣是定義為路口所以不劃設折線型標線,只是我還沒讀到。但大致上應該是像我所說的,三方或四方以上的端點都有行穿線並且距離路口皆不遠,則不會劃設折線型標線。而會有這樣的原因可能也是怕太過於凌亂(畢竟路口端點會劃設箭頭)、遇到路口的警覺本身就比開在路段中的高、以及做區分的效果。
另外可能會問說,這樣折線型標線不就會很少見?因為行穿線只會出現在路口呀?
不,英國的道路有非常多的路段行穿線。但可能會想說這樣會不會影響交通?其實英國(或是歐洲)的道路不像戰後國家城市,棋盤式的規劃幹道開著會一直碰上幹道,他們常常幹道開一陣子才會碰到幹道,大部分都是支道。加上路真的都很小(倫敦不太會出現六線道的道路,歐洲其他國家的城市也是),因此支道都會劃設停讓線,請自行判斷及穿越。舉個例子好了:

這是倫敦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的A13幹道,紅色箭頭指出的是支道,綠色箭頭指出圖片中幹道上所有的行人穿越道(剛好都是Staggered Pedestrian Crossing,也就是Z字型穿越道,真的很剛好這段全部都是),並不會每個小路口都設置紅綠燈,反而是讓支路自行判斷然後轉彎,或者甚至只能左轉(相對於我們的右轉)。而行人穿越道設置的邏輯是平均打散在馬路上,不讓你出現要走太久才能過馬路的狀況。(不過,當然也會有人違規穿越啦,只要是人都會,這種事情不分國籍)
那麼,香港呢?
最新發展: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