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際大風吹】大坂直美成了英雄,但混血兒在日本始終「非我族類」

【國際大風吹】大坂直美成了英雄,但混血兒在日本始終「非我族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網冠軍大坂直美是日本最新全民英雄,但日本社會對混血兒恐怕沒有一視同仁。

《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每週探討一個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建議全螢幕觀看!

台灣時間10日落幕的美國網球公開賽,對日本來說是滿載而歸,不但第一次男女選手都晉級四強,而且最終22歲的年輕女將大坂直美,還拿下個人生涯第一座、也是日本網球史上第一座大滿貫冠軍。避開決賽過程的爭議不談,有趣的是,這位新科冠軍無意間挑戰了日本對於所謂「日本人」的定義,因為大坂直美雖然在日本出生,但很小就移居美國,而且又是膚色偏深的混血兒,傳統上日本社會對這樣的人,其實並沒有辦法完全接納。在大坂直美成為國民英雄的此刻,佔日本人口一定比例的混血兒能不能真正融入的敏感問題,再次浮上台面。我們先從大坂直美的成長故事開始說起。

#fbf with the family ❤️ lol guess which one is me 😩😂

Naomi Osaka 大坂なおみ(@naomiosakatennis)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1月 月 26 日 上午 9:35 張貼

與外籍黑人交往,母遭斥「讓全家蒙羞」

1997年出生的大坂直美,爸爸是海地裔美國人,媽媽則是日本人,兩個人在日本開始認識、交往。然而大坂的外公對於女兒跟黑人在一起完全不能接受,覺得讓全家蒙羞。於是大坂的媽媽帶著爸爸從老家北海道搬到大阪,先後生下2個女兒,也跟自己家人斷聯10年以上。接著在大坂直美3歲的時候,全家搬到美國紐約定居。從此,姊妹2人就在爸爸的帶領下,踏上網球之路。

2013年正式進入職業網壇的時候,大坂直美的爸爸認為,與其跟上百位美國青少年選手搶資源,不如把她登記為日本選手。這個重大決策讓她獲得日本網協和企業支持,更在這次美網開花結果,讓她一舉打敗自己的偶像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摘下冠軍。

大坂獎盃
Photo Credit: Robert Deutsch-USA TODAY Sports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日本人如何看待大坂直美?

首相安倍晉三,第一時間在推特上恭喜大坂奪冠,謝謝她在日本接連遭受天災重創的此刻,「鼓舞並感動全日本。」日本網球一哥錦織圭,則是在推特上用一連串太陽旗、冠軍盃等各種表情符號傳達心情。各家報章雜誌,也用頭條或甚至特刊的規格,慶祝這場勝利。然而,對於大坂直美一夕之間成為全民英雄的待遇,部分民眾——尤其本身也是混血兒的日本人,卻覺得未免有點假。例如一位同樣是日美混血的網友就點出,某些人平常歧視混血兒,卻在這個時候說大坂直美是日本之光,這種「認同自助餐」實在讓人噁心。這則推特已經被轉發超過上萬次。

宮本-3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日本社會的混血兒:接納與否,與膚色深淺有關

日本算是世界上少數的單一民族國家,1.2億人口中,98.5%都是政府定義的日本人,種族和文化同質性非常高。那混血兒佔了多少呢?根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近幾年新生兒當中,只有2%到3%的雙親之一不是日本人,可以說相對罕見。

那日本人面對混血兒的態度是什麼呢?英國BBC報導引用一位在當地長期工作的混血記者說法,表示傳統上日本還是以白為美,因此不論是演藝圈還是其他領域,幾乎都是白人混血比較容易被接受。混血兒的膚色越深,被排斥的程度恐怕就越高。

不過,隨著混血兒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社會的價值觀和底線也一再接受考驗。例如日本民進黨首位女黨魁蓮舫,本身是台日混血,就曾經被外界質疑,是不是從政前沒有放棄中華民國籍,而惹出不小的爭議。

另外,最能代表主流審美觀的選美比賽,也能看出蛛絲馬跡。2015年,父親是非洲裔美國人,母親是日本人的宮本亞莉安娜(Ariana Miyamoto),成為史上第一位混血的日本環球小姐,當時引發她是不是不夠「日本」的爭議,而她本人也說日本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除了長大過程中受過不少霸凌,大眾也對外籍移工非常反感。妙的是,隔年的世界小姐選拔,則是由日本印度混血的吉川普莉安卡(Priyanka Yoshikawa)摘下后冠,似乎透露價值觀正在轉變的可能性。

分析了這麼多,大坂直美自己怎麼想呢?她在受訪時說過,自己在3個國家的文化中長大,美國是她現在的家,而日本每年都會造訪好幾次,特別喜歡去原宿玩,至於海地,則是料理和民族性讓她倍感親切,因為小時候就跟來自海地的祖父母住在一起。聽得出來,她對於住在美國,卻代表日本打球非常自在。除了她以外,從職棒的達比修有,到籃球的八村壘,很多混血運動員一方面在國際舞台上替日本爭光,一方面也正在改變日本人的國族認同。

看更多《國際大風吹》

延伸閱讀:

監製:李漢威
企劃:丁肇九、彭振宣、李漢威、羅元祺
主持:李漢威
拍攝:羅元祺
後製:鄭宇軒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