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迷思:紙容器如何被製造?到底環不環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紙容器以食品用紙為原料,經過印刷、裁切、成型等步驟才完成,其中有淋膜的紙容器,裡面有一層非常薄的塑膠(PE或者PE混合PP)或是可再生材料(PLA),不同淋膜的紙容器在回收處理上,所需要的工序其實不同,因此分類正確對環保相當重要。
文:黃毓棻
速食食品深受眾人喜愛,但是讓速食食物得以用快速、方便、清潔的方式提供給顧客的紙杯、紙盒等「紙容器」,多數人卻未曾注意。對於紙容器的製作,許多人仍相當陌生。紙容器基本上是以食品用紙為原料,經印刷、裁切後成型製作而成,其中紙杯的製作,則多需經過淋膜的步驟,來達到防水防油的效果。藉著透過了解紙杯的製作過程,我們將同步了解到紙容器的安全性,與如何正確使用紙容器,對地球更加友善。
從大紙捲開始,做出小紙杯
製造紙容器已有23年歷史的奎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台灣、南京、寧波與美國都有工廠,單在台灣,每年製作出的紙杯數量即以億為單位,若您身在台灣,閱讀文章的同時,或許也正使用著奎達實業製作的紙杯飲料。

奎達實業總經理王由紫以紙杯為例,親自為我們介紹紙容器的製作過程。首先,製作紙容器的紙,必須是食品級用紙,在台灣,食品用紙大多自歐美進口,在紙材中算是最好的等級。接著必須先經淋膜的程序,在紙面上包覆(Coating)能耐油水的材料,才能進行接續的成型步驟。
讓紙杯堅固與美觀的步驟:淋膜與印刷
王由紫表示,淋膜即是在紙上附著一層極薄的塑膠材料,讓紙杯可以耐油、耐水,能長時間盛裝飲料與湯水食物,而這層淋膜材料的選用也關係到後續紙杯的特性。

淋膜處理之後,會再將需要的圖案與色彩印刷在紙捲上。印刷的方式可分為凹版、凸板、平板3種方式。凹版成本太高,現已少用;凸板印刷以紙捲進行連續印刷,所需印量較大。平版印刷則將紙裁切成片再進行印刷,適合製造小量產品。油墨上完之後,會再印一層水光處理作為保護。
有業者以「墨內印製」的方式,先印刷後再進行淋膜,將油墨包覆在淋膜內,這種製作方式的耗損率較高,因此成本也較高。但無論是何種印刷方式,與食物接觸的容器印刷原料必須是食品級,才能確保食用時的安全性。

成型只在一瞬間!紙杯的誕生
印好的紙張進入刀模打出扇形紙片,即是紙杯杯壁的展開形狀,這一張張扇形的紙,收集起來送進成型機中,紙隨即在杯裝模具外捲成紙杯形狀。於此同時,模具在紙張的接縫處提供熱度,讓PE被熱破壞互相黏合,紙杯的底部也隨即被裝上黏合。緊接著模具推著杯口,讓杯口處的紙下捲並以熱固定,就形成了紙杯的杯緣。這幾個成型的步驟在1秒內就能完成。

完成的紙杯再送入檢測機,確認是否形狀完整無破損、內部表面乾淨無污漬,檢查完成的紙杯就進入包裝程序,等待出貨。

紙容器常見迷思1:到底能不能微波?
紙容器到底耐不耐熱,能不能微波?王由紫說,飲料若需要微波,紙杯內的液體須盛裝到8~9分滿,避免紙杯空燒。視淋膜材質的不同,有些紙杯的淋膜可承受95度的高溫。但一般仍建議僅微波至溫熱,約70度C以下較適當,避免加熱至無法入口的高溫。
紙容器常見迷思2:紙容器到底環不環保?
政府近來為環保訴求,提倡使用環保材質與能重複使用的食品容器,並且逐步減少一次性餐具的適用範圍。但是,強制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就能夠變得環保嗎?減量當然是環保措施的重要一環,但是對於餐飲業者與消費者來說,一次性紙容器的方便性,很難被其他形式來取代。除了禁用以外,還有其他的方式能夠讓環保效益更加提升嗎?
身為一次性餐具的製造業者,王由紫提供了她在國內外長期觀察的心得。她說,紙容器需要更好的回收管道,在國外,對於紙容器的回收,有更詳盡的分類,消費者可以清楚辨別自己使用過的紙容器在回收上的分類。反觀台灣,紙杯、紙盒常被當作紙類回收,但其實廢紙容器與一般紙類回收的處理過程不同,消費者分不清楚差異,導致回收無法落實。
即使廠商製作出可分解材質的PLA紙杯,在分類無所適從的情況下,消費者、業者將PLA紙杯與一般PE紙杯一起回收處理,也失去了使用PLA材質「可分解」的意義。若能夠推廣容器擁有清楚材質標示,對於回收分類有所幫助,但也要同步有正確的回收管道才行。
環保不該只是一種措施,需要多方投入改善
王由紫強調,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宣導與教育,在各類型的垃圾收集處為紙容器規劃出適合的分類,讓回收過程更加順利;同時,政府也應該要培植更多的資源回收業者,讓紙容器回收後,能夠妥善的處理再利用,這才是從各個面向真正的落實環保。
在環保的訴求上,政府、製造業者、消費者各自都有可以提升環保效率的做法,政府能夠培植與教育、業者能夠採用FSC永續森林紙材或是可分解材質、消費者也可以積極分類回收與減量使用。無論身處於何種角色,都需努力必須從各個面向同步進行,才能真正讓環境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
- 電子發票、輕便雨衣該回收還是丟垃圾?十種生活中易混淆的日常用品
- 【影音】她翻了29個垃圾桶之後:6成知道如何分類,但97%飲料杯丟錯
- 你知道咖啡紙杯其實很難回收嗎?為了防水加入PE,普通回收工廠可處理不了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