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戰鬥論》:以「讀書會+實踐」推動長期活動

《地方創生戰鬥論》:以「讀書會+實踐」推動長期活動
Photo Credit: gdquest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動如長期活動般的行動時,召開讀書會將有極大助益。但請注意,總是止步於讀書會並不會為地區帶來任何改變,結合讀書會與實踐一起進行方為上策。請以收費方式召開讀書會,再用報名費累積而成的資金來推動計畫,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倚賴補助金了。

文:木下齊(Kinoshita Hitoshi)

在自我管理下,有效率的行動吧!

當從「單次活動」邁入「長期活動」時,參與方式也會有極大的轉變。

在長期活動裡,時時被要求完成某些任務是稀鬆平常。因此,必須在活動與私人工作、生活間取得平衡。如果是學生,要能安排好學校課業和打工時間;如果是社會人士,則要能安排好公司與私人時間,特別是地區活動經常在夜間或週末進行。此外,單次活動可在一定期間內、集中火力參與完即可抽身,但長期活動必須投入一整年運作。

此時,重要的是對活動本身有心理準備,甚至能滿懷愛意,單純聽從別人指示行動基本上是難持久的。尤其,在「活動階段」通常無法獲取相對應的酬勞,也只能擠出私人時間參與。因此,如何「有效率」將是重要課題。

或許有人會說「因為參與了地區營造,讓我大學畢不了業」、「有正職工作所以能投入的時間有限」等等。雖然忠言逆耳,但我仍必須說:這些都只不過是在參與長期活動時,無法有效管理時間的藉口。

即便未參與地區營造,會重修的人就是會重修,會順利畢業的人就是會順利畢業。也就是說,參與者要在可投入地區活動的時間與學業間取得平衡,安排各自進度。如果未經思考就參與,不僅可能落得留級的下場,參與地區活動也會馬馬虎虎的。

這點同樣適用於已有正職工作的人。雖然能理解因為工作關係無法每次都出席會議,但工作並不能成為無法參與活動的理由。因為參與的方式有很多種,也有不少人一邊配合私人工作、一邊持續參加活動。像是:平常利用群組軟體、遠端參與,擔負以文書為主的工作,每個月裡再找幾個週末實際出席會議。

只要不找藉口推託,認真思索該如何順利執行,就能找到解決方法。一味說自己太忙而做不到,但又不去完成自己該負責的部分,將會對長期活動的整體運作產生極大影響。況且,如果每一位成員都這樣對應盡的責任棄之不理,活動也會因此無法運作。

長期活動不若單次活動可在某時間點上一口氣完成工作,也使得單一成員的耽擱與失誤都將逐漸累積。所以請建立起自己能參與的模式而非找藉口;倘若無法做到,倒不如放棄參加。除此之外,能在長期活動期間建立好參與的模式,也能成為邁向「事業階段」的基礎。

木下的經驗

以下介紹二項我以成員身分參與的長期活動。我投入早稻田商店會的活動約莫半年後,幾乎每天都到商店會的辦公室報到,幫忙各式各樣的工作。

  • 黃豆信託,我的豆腐作戰

「黃豆信託,我的豆腐作戰」企劃,源自商店會會長與一個農家的相遇,而該農家致力於推廣低農藥、非基因改造的國產黃豆。在他們一次對談中,一句「在商店街裡推廣黃豆信託」成為企劃契機。

所謂「信託」,是藉由共同出資、共同購買來支持某項事物的做法。也就是說,黃豆信託的企劃是想吸引商店街的顧客支持黃豆的栽種。

另一方面,考量到若直接將黃豆送去顧客家,他們應該也吃不完。進而發展出「和商店街裡的豆腐店合作,把黃豆先做成豆腐」的想法。如此一來,還能同時增加豆腐店的生意,可說是一石二鳥。雖然價格稍高,不過使用了安全可靠的食材,加上是透過「看得見的」農家與加工業者提供商品,也讓人更加放心。這次企劃備受媒體矚目,連紐約時報都曾前來採訪。

我參與了事前預約傳單的設計、推銷活動。除了跟會長一起在商店街裡發送傳單到各店鋪、幫忙彙整作業,也協助跟農家確認黃豆的成長情形、採收期等等工作。

「黃豆信託,我的豆腐作戰」後來發展成長期活動,反覆著企劃、招募、採收、分送各店鋪,再分發給預訂的顧客等等工作。雖然不是一年到頭都有事忙,還是與至今為止曾經歷過的單次活動流程大相逕庭。

雖然黃豆信託的企劃不追求營利,但做為邁向事業階段的前哨戰卻相當有用。相較於單次活動,長期活動裡的關聯組織、團體會增多。如果無法建立能夠經常往來溝通的管道,將可能造成重大失誤,這點與單次活動差異極大。

但此企劃最終的結果令人遺憾。因為與大自然為伍實非易事,低農藥黃豆在栽培時容易有蟲害。一旦無法維持固定產量,也就無法繼續推廣下去了。而當時身為活動成員的我,負擔的工作越來越多,因此也必須思考該如何調配在地區與學業上所花費的時間比例。

老實說,我的課業成績確實因此退步了,但我原本就打定主意不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反而想花時間在課外活動上,也才選擇就讀附屬高中,所以對此完全不在意。反倒在當時學會了「身兼二職」下該如何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奠定了往後我得以同時推動數個計畫的基礎。

  • 廚餘點數

「廚餘點數」是在閒置店鋪裡設置廚餘處理機,請商店街裡的餐飲業者、居民帶廚餘來做堆肥,再將運用堆肥栽種出來的作物回饋給帶廚餘來的人。一方面刺激了鄰近居民前來商店街光顧,一方面也是一種提升環保回收率的社會實驗。

本企劃的關鍵是投入廚餘時會自動測重,並在會員資料上,記錄個人每次所投入廚餘的公斤數,最後再依據總重分配作物。但如果作物全用來回饋,就無法支付營運的費用了。因此,一半作物回饋、另一半則在商店會經營的店鋪中販賣,而銷售收入則充做運作廚餘處理機的相關成本。

當時每天都會有人帶廚餘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雖然大多由機器廠商與活動團隊負責處理,但也因為堵塞、混入異物等等,使得廚餘完全無法製成肥料,演變為只是在地區裡擱置了一堆用腐爛廚餘攪成一團東西的意外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