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閱讀,就是與他者共同擁有這個世界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閱讀,就是與他者共同擁有這個世界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讀書,我們可以體驗別人的人生。就像看作品中的人物時投入自己感情那樣,一起活過別人的人生,一起感動,這種原始的讀書態度每個人內心都有,閱讀的快樂也是由此開始。

文:花村太郎

【閱讀】讀書術

書本本身就是一本象徵性的目錄,世界被濃縮在裡頭。透過讀書,我們可以跟著體驗他人的人生經驗。

1. 「閱讀」,就是與他者共同擁有這個世界

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中,文字是近幾千年前才出現,因此「閱讀」並非很古老的行為。文字的發明不僅讓人類多了「書寫」與「閱讀」這兩個象徵性(外星人看到了,大概會露出困惑的表情)的行為,還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這個特殊的歷史性加速度。

閱讀,就是擁有這個世界。

文字替人類社會帶來「權力」、「所有(私有財產)」,因為有了文字就可以編列領土或財產的清冊。比如說,假使給南美的未開化民族南比克瓦拉的酋長文具,他可能會在部落村民面前模仿文明人讀寫的動作。接著,這個部落就會開始實行階級分化,這個現象在文化人類學者李維史陀的《憂鬱的熱帶》中有詳細的報告。

文字的象徵是掌握世界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操作這個象徵就意味著擁有世界。一旦文字被發明出來,不知道操作法(看不懂文字)的人就被排除在世界之外。反過來說,文字也帶給人類新的可能,只要操作這個象徵,人類就可以共同擁有這個世界。因此,「閱讀」就是與他者共同擁有這個世界。確認這個立場後,我們就知道,無論怎麼樣的「惡書」都不應該被驅逐或焚燒。

在書本這本象徵性的目錄中,世界被濃縮在裡頭。我們會依照自己的體驗思考。但是,我們也可以不斷地從過去的人們或其他國家的人們的體驗,以「間接體驗」的方式融入自己的體驗。透過讀書,我們可以體驗別人的人生。就像看作品中的人物時投入自己感情那樣,一起活過別人的人生,一起感動,這種原始的讀書態度每個人內心都有,閱讀的快樂也是由此開始。換言之,感情投入式的讀書態度,就是讀者自身也參與其中的二次元世界的戲劇。

2. 置身書外,或置身書中?

你想要獲得怎麼樣的間接體驗(資訊)?換言之,根據讀書的目的不同,讀書態度也會不同。

這一點我們可以大致分成「外在式讀書」與「內在式讀書」這兩種態度來談。

以外在式讀書來說,讀書的目的(問題)在書本的外部,書本只不過是手段。比如說,為了調查某件事,所以向某本書尋求答案(把書當成事典使用),或是為了尋找某個題材,或是作為研究主題的文獻資料而使用書本。若是這種情況,極端來說,讀完書本,就可以把那本書當作用過的廢棄品一樣丟棄。因為目的在書本之外,自己並不會因為讀完這本書獲得改變,得不到這樣的樂趣(這樣的書最好從圖書館借取)。但是,在資訊氾濫的現代,我覺得擁有這樣的讀書態度的必要性越來越高。為了獲取自己必要的情報,並盡早知道哪些書不需要讀,以及保障自己讀書的樂趣,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防衛戰。事實上,迎合這種讀書態度、純屬提供資訊類型的書籍,其存在的必要性越來越高,市面上也出現越來越多這類型的書。

外在式讀書使用的是速讀法。關於速讀的技術,我後面會詳述,簡單來說,目的意識越明確,速讀的速度就越快。

相對於外在式讀書的,就是內在式讀書。這是指讀完一本書本身就是目的,完全不去預想讀完之後的結果。這樣的讀書態度是非常專注、純粹,很多時候無意中會成為自我變革的契機。如同認為「與蘭波相遇是一個重大事件」的小林秀雄那樣,期待偶然相遇的樂趣。但很可惜,戰後的出版界值得相遇的書變得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這樣?或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從古至今,這類的書原本就比較少。

內在式讀書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想要追求書中內容境界的求道式的讀書態度,一種是娛樂性色彩較強的讀書態度。這兩種態度在期待偶然相遇這點是一樣的,只是求道式讀書講究通讀,而娛樂式讀書可以跳讀。這兩種讀書方式都是為了自己而讀,所以不需要速讀,反而要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享受閱讀上。這種類型的書,我們通常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閱讀,所以應該用買的。

以求道式讀書來說,讀者心中通常對該書已經有很高的評價,但想要通讀古典著作仍需要相當的毅力。至於外在式讀書,因為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情,讓自己保持可塑性,不要去在意自己會因為讀這本書而產生什麼樣的改變,一開始就讓自己完全投入在作者的思想中,這就是外在式讀書的訣竅。在產生自己的意見之前,暫時先讓別人的頭腦成為自己的主人,迅速解剖過去的自己。沒有經過異質思想洗禮、經歷自我解體經驗的人所提出的意見,無法讓人信任那是他原創的意見。

很多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是自己的意見,其實不過是模仿他人的言語或意見而已。若說求道式讀書有什麼值得期待發生的事件的話,大概就是這種喪失童貞式的體驗。若你已可以運用作者的思想思考,可以試著把這樣的思想套用在各種事例上。如果有無法套用的事例,那就再翻開書本,回到書本的某個段落,與作者討論。若能做到這個地步,這本書才真正屬於自己,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作者。求道——就是找出道路。

3. 在腦中形成另一本書

讀書就是把文本變形。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等於把這本書在我們腦中轉錄一遍。即使我們自認完全理解,轉錄在我們腦中的那本書,和印刷字體的排列仍然不同,一定會混雜我們自己的語言。想要讓書本從無意義的紙製品變成擁有各種象徵意義的紡織品,這樣的過程是無法避免的。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閱讀」,就是從書本的客觀(印刷字)與我們的主觀(語言)之中創造出合成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