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分散型旅館」是以災後復興或舊城再生為目的所構思的住宿模式,除了像休閒農場一樣可以體驗地產地消的飲食文化之外,也因為觀光、購物等所有事務都必須透過步行才能完成,因此可以感受散步、健行等徒步旅行的樂趣。
羅馬周邊有許多觀光景點,包括保留古羅馬貴族別墅與庭園的提沃利(Tivoli)地區、可享受海水浴,沿岸也保留羅馬時代市鎮遺跡的奧斯提亞(Ostia)、位於葡萄園中,曾是古代貴族避暑地的羅馬城堡區(Castelli Romani)等等。來自羅馬的一日觀光巴士帶來了熙來攘往的觀光客。大型觀光巴士企畫了附葡萄酒與午餐的低價一日行程,將大量觀光客送到這些地方以謀取利益。但旅館的主人特意選擇不是觀光勝地的扎加羅洛,並巧妙地將遍布整座城鎮的巷弄氣氛、特產白酒的釀造,以及根植當地的農業生活型態與觀光結合。
他們首先向當地的不動產所有者收購或租賃空屋,從確保住宅開始。至於空屋整建的部分,有些由所有者進行,有些則由身為經營者的他們進行。我所居住的屋子,原本是葡萄酒的儲藏室,以閣樓將空間隔成上下兩層,將寢室與起居室隔開。義大利的旅館房間一般約為二十五平方公尺,這裡則有約七十平方公尺。起居室與廚房的面積比寢室更大,住起來的感覺就像自己家一樣。
扎加羅洛每週末舉行的市集,以義大利品質最高的農夫市集而聞名,販賣的農產品包括蔬菜、豆類、白酒、麵包、臘腸、起司、雞蛋等等,確實有很多其他義大利小鎮沒看過的特色農家前來設攤。由於這些食材生產規模小,如果想以目前義大利流行的長壽食品或有機食品的名義,陳列在都會的食品店販賣,流通與認證都有困難。因此扎加羅洛的另一批年輕人,於二〇一五年成立了名為「Pantasema」的農業文化協會。這個協會雖然無償取得或租借農地、自己栽種農作物,並將農產拿到市集或是直接販賣,但主要活動還是農業啟蒙。他們與當地的中小學合作,提供讓中小學生更了解農業與農作物的課程,並與來自國際志工協會的全世界年輕人一起進行農事。
每年十月初,扎加羅洛都會舉行葡萄嘉年華,這是鎮上最大的祭典活動。平常人煙稀少的小鎮,到了這個時候全鎮老小總動員,從早晨就開始準備持續到半夜的祭典。扎加羅洛平常就會頻繁舉行文化活動,能夠做到這點,想必也是因為這裡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居民也對地域振興懷著高度意識吧!
薩賈里旅舍的這對經營者情侶,也持續經營最早開幕的青年旅館,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因此他們熟知外國觀光客的喜好。為我們介紹小鎮的女性員工,對於義大利的都市問題知之甚詳,一問之下才知道她畢業於米蘭大學的建設工程系,原來如此。
義大利的經濟低迷不振,不少人將公司收掉,轉型成為個人事業,因此對於三十多歲的義大利人而言,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展開事業需要相當的覺悟。這裡所有的年輕員工都能精通數國語言,團隊之間也合作無間。這間由外來年輕人經營的分散型旅館,也被當地人接受,並與當地居民攜手合作,透過觀光業實現地域振興。筆者期望這樣的案例能夠更加普及。
相關書摘 ▶《地方創生最前線》:里斯本老街活化與新創企業的工廠群再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行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松永安光, 德田光弘, 中橋惠, 鈴木裕一, 宮部浩幸, 漆原弘, 鷹野敦
譯者:林詠純
為了工作機會、為了高薪、為了人生前景⋯⋯有太多看似「理所當然」的理由說服人們留在都市。但是打開視角放眼世界,我們會看到有些郊區鄉村,甚至是看似沒落的街區,已經開始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變革、創造出啟發未來的無數機會。
有奧地利,有鄉村光靠一兩棟強調永續環保的木造建築就能每年吸引無數觀光客;也有義大利的村落,在發展觀光時以「全村就是你家」為號召,讓旅人吃飯借宿時都會深入當地體驗文化而大受好評;在葡萄牙里斯本的舊街區,年輕建築師與人類學家攜手用「一樓計畫」把社群帶入原本空蕩蕩的店面、營造出活絡的人際互動;而在台灣,也有重新活化老舊建築,變身文化聚落的案例。
重新喚起地域活力、提供主流都市以外更多生活選擇的「地方創生」已經逐漸蔚為主流,新興的變革、未來的機會,都大有可能從郊區鄉村開始發展擴散。別再只是「來去鄉村住一晚」了,你我鍾愛的地方,都可以是文化經濟發展的最先端!
作者群均擁有建築或城鄉規劃背景,足跡遍及法國、瑞士、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蘇格蘭、芬蘭、台灣等地,親身查訪地方組織,與當地人士討論詢問後寫成調查分析報告,在日本國內也堪稱是第一本彙集歐洲地方創生經驗的書籍。台灣近年也漸漸掀起地方創生的風潮,不僅政府倡導,回流鄉間居住工作的人們也日漸增多。在較為常見的日本事例之外,本書的歐洲經驗可補足更多視角。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