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不是把我們分開,而是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Kolas赴帛琉演講創外交首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帛琉與我國在1999年建交,是我國在亞太地區6邦交國中的其中之一,也是少數拒絕放棄台灣轉向中國的17國之一。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今(19)日受帛琉共和國女王Bilung Gloria Salii之邀,參加當地的太平洋地區的盛事帛琉全國女性會議(Mechesil Belau Conference)25週年大會, 並擔任主講嘉賓,創下該國主辦大會25年來,首次有台灣政府發言人與會、並擔任主講貴賓的首例。Kolas也公開感謝帛琉堅定支持台灣,並說儘管來自中國的壓力龐大,「小國需要有相同的毅力,才能對抗大國的侵略」。
行政院表示,9月18至20日在帛琉文化中心舉行的「帛琉全國女性會議」,為太平洋地區的大型活動,包括帛琉總統(Tommy Remengesau Jr.)、帛琉女王(Bilung Gloria Salii)、美國駐帛琉大使(Amy Hyatt)、關島、塞班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北馬里亞納群島、斐濟、馬紹爾群島、諾魯、聯合國等官方、議會之婦女代表出席,場面盛大。
在15分鐘的演說中,Kolas先以阿美族語問好,之後全程以英語演說,分享台灣經驗。Kolas在演講時也以行政院發言人的身分公開感謝帛琉不畏強權壓力,堅定支持台灣,「不是太平洋把我們分開,而是太平洋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
她提到,當前政府重視台灣與太平洋地區的連結,因為台灣與太平洋島國有相近的語言、人民和文化,感謝帛琉一路相挺,儘管來自中國的壓力龐大,依然堅定支持台灣。「小國需要有相同的毅力,才能對抗大國的侵略,呼籲太平洋各島國緊緊相連,牽手團結。」
我國與帛琉在1999年建交,是我國在亞太地區6邦交國中的其中之一,也是少數拒絕放棄台灣轉向中國的17國之一。
衛報:小國帛琉為了台灣槓上大強國
《衛報》報導,帛琉與台灣近20年的友誼一直很強烈,當地人表示,每個帛琉人都有一個和台灣有關的故事,無論是去台灣度假、還是接受來自台灣的教育與醫療服務。
而帛琉與台灣的友好關係,最近也受到中國的施壓。去(2017)年11月,中國政府對旅行社出團到帛琉下禁令,否則將會祭出罰款,這對旅遊佔國內生產總值42.3%的小國帛琉來說,影響不小。帛琉的中國旅客,在2015年達到頂峰(8萬8476人,比當地居民2萬1500人多了4倍),不過在2017年,帛琉的中國觀光客人數驟減到5萬5491人,少了近4成。而中國遊客數量驟降,也使得帛琉當地一家航空公司,在7月停止直飛中國的航線。
雖然當地旅遊業受影響,但帛琉總統雷蒙傑索仍重申他對台灣的承諾,在5月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雖然中國是「重要夥伴」,但帛琉與台灣「有更多共同點」。而總統發言人更強調,帛琉不會屈服於壓力:「帛琉是一個法治國家,它是一個民主國家,我們自己做出決定。」
不過據當地報紙《海峽時報》報導,帛琉參議院長鮑爾斯(Hokkons Baules)7月在一個中資的度假勝地動土典禮上曾表示,「現在是時候把我們的興趣和焦點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帛琉將在2020年舉行下屆總統大選,中台問題勢必成為大選的關鍵問題。
不只外銷蔬果到帛琉,更重要的是「城市外交」
台灣9月13日剛通過與帛琉的農產品貿易合作協議,在歷經8年的協商,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和帛琉與當地最大超市之一「Surangel & Sons Company」首度簽訂合作協議書,雙方協議將於今年11月底完成蔬果進口,不只讓台灣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也滿足帛琉當地對新鮮蔬果的消費需求。
《農傳媒》報導,帛琉超市「Surangel & Sons Company」副總裁Eric Ksau Whipps表示,知道能從台灣進口農產品的消息時,超市團隊都非常興奮,因為台灣蔬果可以在2週到貨,比美國海運快了7-10天,雖然美國農產品價格較低,但台灣蔬果狀態更新鮮,儲架壽命也較長。北農業務部代經理周林森則表示,首次簽訂達34項蔬果,共計680件,約9800公斤,以多樣少量為主,視後續市場反應,與台灣農產品供貨狀況會再調整。

不過外界質疑,帛琉人口才2萬、就算簽了合作協議訂單可能也「不夠看」,北農到底為什麼要選在帛琉推廣蔬果?
據《中央社》2016年報導,帛琉可耕地有限,當地食品長期倚賴進口,再加上飲食習慣西化、蔬菜不足等問題,多半都吃肉類和罐頭食品,造成帛琉有4成的民眾都有肥胖危機,近73%的人死於慢性病,這情況連帛琉衛生部長形容,肥胖比海平面上升「更具威脅性」。
而帛琉在1999年與台灣建交後,台灣新光醫院也在當地推行校園營養計畫,每週提供新鮮蔬果給小學廚房、成立營養衛教室,教導如何均衡搭配飲食。
曾派駐帛琉大使館的青年外交官劉仕傑日前也在臉書上表示,台灣技術團(Taiwan Technical Mission)自1985年就開始在帛琉推廣農業,直到今日,每年提供超過10萬株的芋頭苗,團長及農業技師努力地在帛琉推廣台灣的蔬果種植。
劉仕傑也說,北農此行的價值,不在出口外銷的數字,而是城市外交。帛琉絕大多數的蔬果從關島進口,貨櫃航程約1個月,推廣蔬果對於當地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助於帛琉的糧食安全,也有助當地人的健康飲食。
新聞來源:
- 行政院發言人Kolas受邀帛琉演說 史上首例(行政院)
- 'Palau against China!': the tiny island standing up to a giant(衛報)
- 臺帛協商8年突破檢疫與物流,北農可望11月底運銷農產品讓帛琉民眾嚐「鮮」(農傳媒)
- 西方殖民影響 帛琉人全球第七胖(中央社)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