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醫生在醫院裏不可說的字

醫生在醫院裏不可說的字
Photo Credit: David Gray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據一位年資深厚的醫生説,就算是街市賣菜沒有上過學的阿嬸都聽得懂這個單詞,聽到之後未免就會胡思亂想。

如果大家入住過醫院,會發現醫生教書時必定用英文跟學生溝通。就算閑談時説的是廣東話,到學術交流時一定轉回英語。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英語是香港大學的教學語言,我們一直以來都用英語學專業名詞,轉到母語反而未必如此流暢。另外,若果我們用廣東話討論病人各種可能病因,或會讓病人聽到片言隻語,反而增加無謂的擔心。

正因如此,我們上課時就被一名退休回來教書、年資深厚的醫生言正詞嚴地說,我們絕對不能再病人面前說「cancer」一字。據他所説,就算是街市賣菜沒有上過學的阿嬸都聽得懂這個單詞,聽到之後未免就會胡思亂想。都市傳説,有一班醫生巡房時討論這個病人的鑒別判斷時提到「cancer」一字,轉過頭病人就激動得從窗口跳下去。這故事可能是醫生説來嚇我們的,但他這樣説過以後我們一組都不敢在他面前提起這個禁忌之詞。

其實在醫學上,至少有五個專業名詞,都可以替代「cancer」表達惡性腫瘤的意思。醫生常常掛在口邊:你一個醫學生懂得這是癌症,街口的牛頭角順嫂都曉得。如何辨別出你們之間的分別,就是靠你比她多一點點知識,遣詞造句再準確專業一點。

不曉得這樣忌諱,會否令病人不理解自己得到的就是惡名昭彰的癌症。試過多次問症,病人只說自己有一個小瘤,或者是「水啷」,甚至是肺癌當作肺炎等,不知道是家屬有心隱瞞或是自己不願接受現實,但無論如何都讓我覺得十分可惜。

在外國,病人的自主權優先,往往是病人決定家人是否能過問自己的病情;但在香港反而相反,病人躺到病床上決定權就到了家人手上,在我看來總是諷刺的。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Facebook專頁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