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教育部日前通過自然課綱審議,但該如何稱呼「那個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獎的女性科學家」,成為討論的焦點。
(2018.9.19 10:05更新)
台灣教育部16日完成自然課綱審議,但審議委員一句「以後可能不會再有『居禮夫人』,而可能會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居禮夫人」是那個時代冠夫姓的習慣,硬要改稱呼本名可說是性別平等「矯枉過正」,但也有人認為,「瑪麗・居禮」曾因為女人的身分遭受社會的蔑視,該稱本名只是把原本的名字「還給她」。
到底怎麼稱呼那名女科學家?波蘭辦事處昨(18)日晚間發表聲明,表示很高興課綱委員能提出這樣的討論,讓大家能更清楚認知到,這位女科學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波蘭辦事處表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女士是「波蘭的驕傲」,她不單單只是「居禮先生的太太」,也是第一個獲頒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更是目前唯一在2個不同精密科學領域獲頒諾貝爾獎的傑出波蘭科學家。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於列強第3次波蘭瓜分的時空背景,一生以祖國波蘭為豪,並且在發現新化學元素後,將它命名成「釙」(Polonium),這個詞就是從波蘭的拉丁文「Polonia」轉化而來。
「在歐洲,大家都知道她叫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而不是『居禮夫人』」,波蘭辦事處指出,歐洲教科書裡,同樣也是用她的全名來介紹她的事蹟,歐盟的人才培育計畫「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也是採用她的全名。

台灣教育部日前召開課審大會,修正通過自然領域課綱,自然領綱中規定,必須涵蓋「各種本土科學知能(含原住民族科學與世界觀)對社會、經濟環境與生態保護之啟示」,增加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視角。另外,課綱也要求,「科學史的重要的發現過程,陳述必須涵蓋不同族群及性別等的貢獻。」
會中有課審委員建議注意女性科學家的貢獻,並以「居禮夫人」為例,建議如果教科書提到時,能夠使用她原本的姓名,而非只有先生的姓氏。
參與課審會審議大會的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就在臉書上表示,「以後可能不會再有『居禮夫人』名字,而可能會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但因為課綱並未出現這個名字,期待未來教科書或老師教學時,能改變一下這個稱呼。」謝國清這一番話,竟引起廣泛討論。
(以下新聞原刊於2018.9.17)
該怎麼稱呼「那個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獎的科學家」?
《聯合報》報導,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就非常不認同,她認為這個提案完全沒考慮到時空背景,以前女性結婚習慣要冠夫性,時代不同,不能以現在的習慣要求過去。季瑋珠也在臉書上發表意見認為,「這是政治正確、性別平等矯枉過正」。
而國民黨議員候選人鍾沛君也在臉書批評,她說,若以此類推,柴契爾夫人是否要改稱「瑪格麗特・希爾妲・羅勃茲」?福樓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也要改叫「愛瑪・魯奧」?
但鳴人堂擔任專欄作家朱家安則反駁,季瑋珠提到的「不能以現在的習慣要求過去」意思應該是指「改變稱呼會令現代人誤解過去的歷史」,朱家安說,這的確有可能發生,但是這並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事。「因為你本來就不該預設說,現代人用來稱呼古人的詞,跟古人在世的時候是同一個。中國皇帝的諡號就是例子。」朱家安也建議,要兼顧不同性別貢獻跟歷史慣用語的話,或許可以維持「居禮夫人」的稱呼,但補充這稱呼的時代背景和它對女性科學家的不公平影響。
而時代力量議員候選人林穎孟也在臉書上解釋,瑪麗・居禮曾因為女人的身分遭受科學界和社會的蔑視和攻擊,她的學生甚至說過:「如果她是男人,這一切攻擊和蔑視就不會發生。」林穎孟說,「瑪麗・居禮不是誰的太太,她就是瑪麗・居禮」、「我們欠一個偉大科學家真正的名字太久」。
而由波蘭女孩蜜拉及其台灣丈夫葉士愷經營的粉絲專頁「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在家環遊世界」也貼文提供了波蘭人對「居禮夫人」一詞的看法,貼文寫道,她不像絕大多數已婚的波蘭女性,直接換成丈夫的姓,而保留了原生家庭的姓Skłodowska(斯克沃多夫斯卡),並後面加上法國裔丈夫的姓Curie(居禮)。「這某種程度來說,也代表了她的自我身分認同。」
貼文寫道,對波蘭人來說,拿掉她的姓Skłodowska,就像是剝奪她的波蘭人身分一樣,尤其是她生長於波蘭被瓜分的時代,因此波蘭人大多無法接受她原生家庭的姓被省略。「因此,波蘭人通常稱她為Skłodowska,或是Skłodowska-Curie (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但幾乎不會只稱呼她『居禮』。」
到底誰才能決定課本裡該寫「居禮夫人」還是「瑪麗」?
17日,台灣教育部以「居禮夫人當然還是居禮夫人」為題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課綱並不會特別提及單一位科學家,這次新版自然課綱的全文,也都沒有提及居禮夫人,這次爭議只是在討論時有委員舉居禮夫人為例,但這既不是提案,也未經大會決議,只是當天的討論過程。
而教科書之審議都依台灣《高級中等學校教科用書審定辦法》及《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中第6條第5款之規定辦理。其中翻譯名詞之規定為:「使用之翻譯名詞,如經本部、改制前國立編譯館或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告者,以公告內容為準。」而國教院現行公告的翻譯名詞為「居禮夫人」,未來教科書審定仍會依前述規定辦理。
《自由時報》報導,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解釋,到底如何表述居禮夫人,教科書審定辦法對於性別議題和內容、有關翻譯名詞運用,在審定時均有所規範,這部分將由「國教院」主責,國教院審定教科書委員和課審大會委員也不同。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