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禮夫人」該改用全名嗎?在歐洲,大家都知道她的真名

「居禮夫人」該改用全名嗎?在歐洲,大家都知道她的真名
Photo Credit: 公有領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教育部日前通過自然課綱審議,但該如何稱呼「那個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獎的女性科學家」,成為討論的焦點。

(2018.9.19 10:05更新)

台灣教育部16日完成自然課綱審議,但審議委員一句「以後可能不會再有『居禮夫人』,而可能會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居禮夫人」是那個時代冠夫姓的習慣,硬要改稱呼本名可說是性別平等「矯枉過正」,但也有人認為,「瑪麗・居禮」曾因為女人的身分遭受社會的蔑視,該稱本名只是把原本的名字「還給她」。

到底怎麼稱呼那名女科學家?波蘭辦事處昨(18)日晚間發表聲明,表示很高興課綱委員能提出這樣的討論,讓大家能更清楚認知到,這位女科學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波蘭辦事處表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女士是「波蘭的驕傲」,她不單單只是「居禮先生的太太」,也是第一個獲頒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更是目前唯一在2個不同精密科學領域獲頒諾貝爾獎的傑出波蘭科學家。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於列強第3次波蘭瓜分的時空背景,一生以祖國波蘭為豪,並且在發現新化學元素後,將它命名成「釙」(Polonium),這個詞就是從波蘭的拉丁文「Polonia」轉化而來。

「在歐洲,大家都知道她叫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而不是『居禮夫人』」,波蘭辦事處指出,歐洲教科書裡,同樣也是用她的全名來介紹她的事蹟,歐盟的人才培育計畫「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也是採用她的全名。

諾貝爾
諾貝爾獎官網上,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女士的簡介,也是使用她的全名。|Photo credit: 諾貝爾獎官網

台灣教育部日前召開課審大會,修正通過自然領域課綱,自然領綱中規定,必須涵蓋「各種本土科學知能(含原住民族科學與世界觀)對社會、經濟環境與生態保護之啟示」,增加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視角。另外,課綱也要求,「科學史的重要的發現過程,陳述必須涵蓋不同族群及性別等的貢獻。」

會中有課審委員建議注意女性科學家的貢獻,並以「居禮夫人」為例,建議如果教科書提到時,能夠使用她原本的姓名,而非只有先生的姓氏。

參與課審會審議大會的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就在臉書上表示,「以後可能不會再有『居禮夫人』名字,而可能會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但因為課綱並未出現這個名字,期待未來教科書或老師教學時,能改變一下這個稱呼。」謝國清這一番話,竟引起廣泛討論。

(以下新聞原刊於2018.9.17)

該怎麼稱呼「那個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獎的科學家」?

《聯合報》報導,台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就非常不認同,她認為這個提案完全沒考慮到時空背景,以前女性結婚習慣要冠夫性,時代不同,不能以現在的習慣要求過去。季瑋珠也在臉書上發表意見認為,「這是政治正確、性別平等矯枉過正」。

而國民黨議員候選人鍾沛君也在臉書批評,她說,若以此類推,柴契爾夫人是否要改稱「瑪格麗特・希爾妲・羅勃茲」?福樓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也要改叫「愛瑪・魯奧」?

但鳴人堂擔任專欄作家朱家安則反駁,季瑋珠提到的「不能以現在的習慣要求過去」意思應該是指「改變稱呼會令現代人誤解過去的歷史」,朱家安說,這的確有可能發生,但是這並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事。「因為你本來就不該預設說,現代人用來稱呼古人的詞,跟古人在世的時候是同一個。中國皇帝的諡號就是例子。」朱家安也建議,要兼顧不同性別貢獻跟歷史慣用語的話,或許可以維持「居禮夫人」的稱呼,但補充這稱呼的時代背景和它對女性科學家的不公平影響。

而時代力量議員候選人林穎孟也在臉書上解釋,瑪麗・居禮曾因為女人的身分遭受科學界和社會的蔑視和攻擊,她的學生甚至說過:「如果她是男人,這一切攻擊和蔑視就不會發生。」林穎孟說,「瑪麗・居禮不是誰的太太,她就是瑪麗・居禮」、「我們欠一個偉大科學家真正的名字太久」。

而由波蘭女孩蜜拉及其台灣丈夫葉士愷經營的粉絲專頁「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在家環遊世界」也貼文提供了波蘭人對「居禮夫人」一詞的看法,貼文寫道,她不像絕大多數已婚的波蘭女性,直接換成丈夫的姓,而保留了原生家庭的姓Skłodowska(斯克沃多夫斯卡),並後面加上法國裔丈夫的姓Curie(居禮)。「這某種程度來說,也代表了她的自我身分認同。」

貼文寫道,對波蘭人來說,拿掉她的姓Skłodowska,就像是剝奪她的波蘭人身分一樣,尤其是她生長於波蘭被瓜分的時代,因此波蘭人大多無法接受她原生家庭的姓被省略。「因此,波蘭人通常稱她為Skłodowska,或是Skłodowska-Curie (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但幾乎不會只稱呼她『居禮』。」

到底誰才能決定課本裡該寫「居禮夫人」還是「瑪麗」?

17日,台灣教育部以「居禮夫人當然還是居禮夫人」為題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課綱並不會特別提及單一位科學家,這次新版自然課綱的全文,也都沒有提及居禮夫人,這次爭議只是在討論時有委員舉居禮夫人為例,但這既不是提案,也未經大會決議,只是當天的討論過程。

而教科書之審議都依台灣《高級中等學校教科用書審定辦法》及《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中第6條第5款之規定辦理。其中翻譯名詞之規定為:「使用之翻譯名詞,如經本部、改制前國立編譯館或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告者,以公告內容為準。」而國教院現行公告的翻譯名詞為「居禮夫人」,未來教科書審定仍會依前述規定辦理。

《自由時報》報導,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解釋,到底如何表述居禮夫人,教科書審定辦法對於性別議題和內容、有關翻譯名詞運用,在審定時均有所規範,這部分將由「國教院」主責,國教院審定教科書委員和課審大會委員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