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台灣郎」,是我一生最大的賭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像我這樣的越南媳婦,來到他鄉,只是希望能得到第二個家庭疼愛、體諒、照護。不只是自己,我更希望所有嫁外國人的越南女孩能夠被先生疼愛、被夫家尊重,那是我們的夢想與渴望。
作者:Hương Cỏ May 芒草香 / 作品:〈他鄉之夢〉
任何一個女孩子,都希望長大之後前途光明燦爛,能遇到心愛的人、能擁有穩定的工作,能建立一個小小的家庭。而我,一個京北女孩,也曾經渴望能像其他女孩一樣擁有幸福。然而,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夠如願以償?
2000年初,我父親過世,留下給母親兩個年幼的孩子。當時我未滿16歲,弟弟也未滿13歲,與我們作伴的,是為了替父親和我醫病所留下的巨大債款。家庭和健康狀況迫使我輟學去工作,以幫忙母親扶養弟弟,然而,貧窮仍然是貧窮。母親決定去借錢讓我到台灣工作,只希望我們的生活能夠好轉。
去仲介公司報到那天,我帶著滿懷希望,期待自己能早點去台灣工作賺錢,以幫助母親和弟弟。經過兩個月的培訓,我被挑上,出國時間也安排妥當,然而,隨著我一起出國的是家人到處借來的7千美元債款。
出國當天,我在大內排機場憂喜交集:仲介費這麼多,我要到何時才能賺夠錢還債?飛機來到了台灣的國際機場,我心中又出現另一個擔憂,不知能否進入好的公司,不曉得加班時間多不多?要幾個月才能夠寄錢回家呢?
--
我的公司在龜山,在品管部門工作,剛開始的四個月,因為我是新員工而不得加班。到第五個月,終於能夠加班了,但公司的加班費只有1.33倍,即使我加班再多也賺不了多少錢。
後來遇上經濟衰退期,公司又改成8小時制,沒有加班。兩年合約即將結束,而我仍未賺足7千美元,心中的擔憂揮之不去,想到年邁的母親、還在上學的弟弟、以及出國工作借貸的債款,我只能哭。
托上天牽的紅線,我在台灣遇到了他,那個我愛著,且相信將能夠和他終生共築幸福巢的男人。
他在台中,我在桃園,我們能見面的時間非常少,我們用電話和隔幾週見一次面來維繫感情。他的安慰和鼓勵讓我暫時脫離柴米油鹽的擔憂。當他準備回國的時候,留給我一句承諾:「我將會回來台灣,我們一起賺錢,再一起蓋一間小小的房子。」我將他的承諾藏在心底,等待著他的歸來,但人們常說「離久情疏,承諾如風拂雲飄」。
他回國兩個月之後,電話少打了,也少接了。該來的事終究會來,那件世界上最難過的事情,只是我從未想到他會如此對待我。
那天晚上,弟弟打電話來說:「為什麼姐姐的男朋友在阿瞻家好幾天了?」阿瞻是我從小的好朋友,我給了他阿瞻的電話,讓他們互相認識,好讓他在越南時,即使沒有我的陪伴也不那麼鬱悶,怎知最後我卻「相信朋友而失去丈夫」。
男友和好朋友的背叛讓我心痛無比,只能為命運的愚弄而哭泣。那段時間,下班後我幾乎只能找一個角落躲起來,為自己所受的傷害哭個痛快。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兩年合約剛滿,公司的工作量減少,因此也不讓我展延第三年。那簡直是晴天霹靂。
年邁的母親一直病痛,弟弟失業,積欠的債務未還清,男友與好友背叛,對我而言一切都要結束了。我就像迷路的飛蛾,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該如何是好。我決心不能一無所有地回國,不能讓母親和弟弟繼續受苦,不能被那兩個骯髒的人嘲笑奚落。
某天,那位「好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她已經懷了那負心漢的孩子,我決定為自己的人生翻過新的一頁,就是「嫁台灣郎」。嫁給台灣人,讓我將能夠在台灣留得更久,更能夠幫助母親和弟弟。
到台灣男友家拜訪兩次之後,在我家人的同意下,我決定和他結婚。我即將回越南,而我現在的先生當時仍未辦妥離婚手續,所以我們只能先拍婚紗照。
當我準備離開時,也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不知道該開心還是該難過,因為我將要回國等辦理結婚手續,如同將自己的一生孤注一擲,「事成則風光體面,失敗則顏面盡失」。
相隔兩年,我終於回到了親愛的家鄉,回到小而溫馨的家庭,母親和弟弟終日盼望遠方的孩子與姊姊消息的地方。
我帶著因懷孕而日漸明顯的肚子,不知道這次用一生來搏的賭注,是對還是錯?外人的閒言閒語都被母親擋住,但即使母親不斷地安慰我,要我別在懷孕時胡思亂想,但我明白母親的擔憂,只是她一直壓抑著、隱藏著。
生產的日子很快也來到,我生了一個白皙、可愛的兒子。我先生知道時很開心,產後第25天,我先生和公婆一同來到越南看我和孩子,直到那時候,村民的閒話才停下來。兒子2歲時,我的結婚手續也辦妥。我們母子倆在越南時,我先生也很盡責地寄錢到越南養孩子,因此我不需要太擔心。
辦理擔保我們母子倆去台灣的手續則遇到許多困難,花費也不少,我先生得在台越兩地跑很多次才辦好。最終,我們等待的日子來臨,拿著護照和簽證在手中,陪在親人身邊的日子即將結束,握著母親和弟弟的手,看著母親的淚水不斷在消瘦臉頰滑落。
即使母親已經努力遮掩她的擔心,擔心我隻身在他鄉當人媳婦,被欺負卻沒人鼓勵分擔。在我走進登機室之前,母親說了最後的一席話:「孩子,你要記住媽媽的話,公公婆婆和夫家就像妳的家庭一樣,妳要疼愛、照顧妳的夫家,媽媽知道妳會遇到很多困難,有時候也會感到委屈、寂寞,但媽媽相信女兒能夠撐過,媽媽也會一直支持妳。」
母親將我和兒子擁入懷裡,親吻我們的臉頰,哽咽地跟從小就由她照顧的外孫說:「你過去那邊,跟爺爺奶奶和爸爸團聚了,你不要忘記外婆喔……」,媽媽說著,不停啜泣。
最新發展:
-
別再稱他們「泰勞、印傭、越配、賓妹」,他們是「移工」和「新移民」 7年前
-
別再稱他們「泰勞、印傭、越配、賓妹」,他們是「移工」和「新移民」 7年前
-
一年前,遠在敘利亞的印尼移工:爆炸時我緊抱雇主的女兒,想著我的家人… 7年前
-
如果我允許自己被悲傷淹沒,現在又哪有機會擁有臺灣的「大哥」與「媽咪」? 7年前
-
「越南版」遊子吟:15年來,她每天玩著孩子歸來的倒數遊戲 7年前
-
「越南版」遊子吟:15年來,她每天玩著孩子歸來的倒數遊戲 7年前
-
我看著她就這樣給孩子一巴掌...「姐姐妳不知道,這個家庭是怎麼欺負我的!」 7年前
-
媽媽用倒數,默算孩子的返家之日:越南博士生寫異鄉的思念獲移工文學獎 7年前
-
移民工文學獎「新台灣之子」當評審 新住民母語節目6月首播 8年前
-
移民工文學獎「新台灣之子」當評審 新住民母語節目6月首播 8年前
-
爸爸啊!老闆娘竟然懷疑我偷走了她的手錶...... 8年前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