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20】濁水溪社大鹿谷分校:以藝文營造社區,我們是「藝家人」

【社大20】濁水溪社大鹿谷分校:以藝文營造社區,我們是「藝家人」
Photo Credit: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南投社大鹿谷分班成立之初,在課程規劃上除了回應在地產業上的需求,開設導覽培訓、行銷管理、茶飲調製等課程之外,也有感於地方上商業氣息偏重,因此書法等藝文類的課程也成了社大課程的主要軸線之一。

文:周家慧

在認識濁水溪社大的鹿谷分校以前,對鹿谷的印象,是溪頭森林遊樂區、內湖國小(最美的森林小學)、螢火蟲復育,以及高山茶。也正是因為這些自然資源,鹿谷的產業便以觀光及農業為主。而在南投社大鹿谷分班成立之初,在課程規劃上除了回應在地產業上的需求,開設導覽培訓、行銷管理、茶飲調製等課程之外,也有感於地方上商業氣息偏重,因此書法等藝文類的課程也成了社大課程的主要軸線之一。

爭取設置社大,讓學習範圍從「村」擴大到「鄉」

鹿谷鄉這個小山城,人口約1.7萬,在還沒有社大以前,地方上因著震災後的重建工作、社造、農業等課題,社區組織與農會都有陸續規劃課程,已經營造了不錯的學習氛圍。但投身社造工作多年的張伯志大哥,卻發現在社區開課的參與人數愈來愈少,且受限於計畫規定,課程又僅能是該社區的人才能參與,無法跨區招生,因此覺得地方上需要有一個單位來統籌學習資源。

當時南投縣已有多個鄉鎮設有社區大學分校,因此伯志大哥與地方人士決定倡議社大,希望能在鹿谷設立分班或分校,讓學習的場域突破單一村莊或社區的限制,讓社區的範圍從「村」擴大到「鄉」。2006年8月南投縣社區大學鹿谷分班設立,一開辦便開成了7個班,在地方上有很不錯的迴響,2007年3月正式掛牌成立鹿谷分校,辦學十多年來,每學期規劃的課程中,藝文類課程均佔有一定比例,且有好幾個班也已持續開課近十年。

從在地資源出發,思考師資與課程設計

2017年暑假鹿谷分校策劃了一個班級聯展「鹿谷六藝——聲樂攝拼書畫展」,展場中設置的拼布茶席,結合了拼布、竹藝與茶產業,書法、國畫、攝影、聲樂等作品則用不同的媒介來呈現鹿谷風情,這個展覽即是社大推動藝文課程十年來的成果展現。

對社大而言,除了有感於地方商業氣息偏重,也因為體會到在我們受教育的歷程中,都偏重於知識與理性的教育,缺乏感性教育,所以對於藝文的推動特別著重。最開始的課程設計是從思考鹿谷的在地資源出發,鹿谷鄉有漢文大師、有書法功力深厚的退休教師、有竹編的工藝匠師等等,一方面掌握地方有的人才,一方面也透過問卷、街訪等方式掌握地方的學習需求。課程開起來之後,隨著學員的學習需求與歷程,持續有不同的課程設計或新課程的開發。

目前社大共有4個書法班,此外還有攝影、聲樂、國畫、拼布等藝文班級,都已經營了一段時間,並且延伸成立書法及國畫2個社團。也因為經營的時間長,社大便開始慢慢邀請班級把在地元素納入,例如拼布與竹編結合,合唱團練唱奉茶等符合在地意象的歌曲,漢文班以鹿谷為題材進行創作,師生共同創作了「鹿谷十三村風情頌」,書法班也此為書寫題材,攝影班拍攝鹿谷的自然人文,而師生也在這個過程中,對家鄉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情感。

濁水溪
Photo Credit: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提供

經過多年的醞釀之後,社大也開始鼓勵班級走出學校,到社區裡辦展,與鹿谷圖書館長期合作,再逐步把展覽的觸角延伸到鹿谷鄉外,今年首度於南投縣文化中心辦展覽。一開始是班級個展,之後便組織班級聯展,每一次展覽都是一次策展的培力與師生的凝聚,從展覽構想、策展到佈展,都不假他人之手,由社大與師生共同完成,也希望能藉此凝聚藝文的同好。

而學校的成果展、班級的展覽,也開始把藝文的意象納進來,「我們是藝家人:鹿谷藝起來 」、鹿谷六藝、寫意鹿谷、觀照鹿谷、竹鹿風光等活動或展覽主題,再再突顯了社大班級想要呈現的展覽主軸,也回應了鹿谷分校最初的辦學理念:社區大學一定要有鹿谷鄉的特色 !

以社大為推展基地,以藝文營造社區

而這些深具在地意象的展覽主軸,都是社大的專職秘書——伯志大哥與班級師生共同討論出來的。辦公室內的沙發區,讓人有如同走入居家客廳的親切感,講師學員常於課前課後在此停留,喝杯茶或咖啡,聊聊課程的情形,聊聊生活,也聊聊地方上的事,而很多的課程與活動構想,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產出的。

辦公室內也掛著好幾幅學員的作品,也因為對學員的熟悉,社大也很能掌握學員的學習發展階段。伯志大哥指著牆上一幅國畫作品,他說這位國畫班學員早期曾經贈畫給他,他看了之後便跟學員說,畫得很好,可惜落款的字寫得不好看,鼓勵學員可以來學習書法,但當時學員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之後隨著學員的國畫作品愈來愈成熟,便自己長出了學習書法的慾望,隔幾年後便加入書法班的行列。

看著學員的作品與展出照片,頓時覺得琴棋書畫在這樣的生活空間裡毫無違和,似乎是在這樣群山環繞的自然環境中,人更容易與環境親近,而這種從生活中長出的人文美學素養,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在社大提供的平台中,自然地滋長。這也正是社大所想要扮演的角色,以課程為媒介,讓社區民眾願意走進來,培養興趣或學習一技之長,學員在此成長,也讓生活品質提升,「人的營造」是社大工作推展的核心,而人聚集了,討論的機會及話題多了,便可以逐步改變地方的生活氛圍。


本系列專欄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簡稱全促會)採訪編輯而成,每周三固定上刊。全促會耗時一年時間拜訪全國社區大學,精選特色社大故事,社區大學發展至2018年已屆20周年,2018年9月-10月全促會將在台北艋舺、高雄鹽埕分別舉辦「社大20,做伙學習,翻轉地方」特展。詳情請見社大20周年特展網站臉書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