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書店惦惦【社區篇】:人生地不熟的青年團隊,如何經營暖暖在地客群?

專訪書店惦惦【社區篇】:人生地不熟的青年團隊,如何經營暖暖在地客群?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位在基隆暖暖、由廢棄警察宿舍改建而成的「書店惦惦」,是全台唯一主打長照議題的獨立書店。這個成員來自各地的年輕團隊,並非一開始就打算成立書店,他們在正式開張前其實已歷經了一連串的衝擊與挑戰,像是進入社區工作和吸引居民進門的困難。

而暖蛋們對於參與者人數的憂心還沒解除。「在每次活動前,我們和天下為公的人都會很焦慮,會想確定有多少人來,每次開始前的心理準備都是今天可能是零個人。但天下為公的社工玉蓮就會幫我們加油打氣:『沒關係,我們今天有很多好吃的,我們自己吃!』玉蓮還會在活動開始前跑到馬路上說:『我們今天有喘息咖啡喔,歡迎大家來參加!』」爾喬笑著說道。

書店惦惦成員開的美妝課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由書店惦惦成員Rebecca所開設的彩妝課。

從家庭照顧者的當前處境,看建立「照顧者社群」之難

然而,要讓家庭照顧者能夠親自來參加活動,是件很奢侈的事。在書店與天下為公合辦的一場長照資源講座中,有位照顧者就抱怨,「一年只有21天的喘息服務,根本不夠。」除了喘息服務太少外,家庭照顧者們還面臨哪些困境?團隊對此議題的看法又是什麼?書店惦惦的核心成員李爾喬說:

首先,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照顧者?因為他們家沒有請外籍看護,所以就預設了他們經濟狀況應該是在某一個區間裡。第二,一個家庭裡可能有好幾個人,但為什麼那個人是照顧者?其實多半因為他是薪水最低或沒有結婚,所以他的現實條件是比較差的。再來,一天要煮三餐,有的人還要24小時照顧家人。所以只有住很近或是有申請到喘息服務,他們才能出來參加活動。

照顧這件事,如果還要一直往家庭裡面推的話,一定是痛苦、失敗而且壓迫的。所以我想像中的照顧模式,是比較社區、集體式的。然後,照顧者們有辦法形成自己的支持群體。

書店惦惦與天下為公合開的長照課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天下為公基金會」成員在書店惦惦辦的長照資源講座。

為何會開書店,又該如何讓社區居民願意走進來?

目前是醫師卻很討厭醫院環境的爾喬,一直在尋找更適合於她的著力處,「『喘息咖啡』好像是我們可以做,也值得做的事情,但很消耗能量,常常大老遠來辦了一整天的活動,可是參與者偏少,而且我想像中的那種照顧者有辦法互相支持的社群,一直都沒有出來。但是在辦了讀書會後覺得,好像讀書會每次都可以聚集到能夠產生火花的同好,每次回去都覺得很開心。為了把這些人找出來,我們開了書店,辦讀書會、講座和看電影,是有拉到這個社群的。」

另一位資深的團隊成員郭孟瑜補充,「我們當初會開書店,是因為很難對外說明我們在做什麼事,開書店後就比較好說明。」書店的專職店長陳星翰也表示,書店開幕前後的幾個月,社區居民是採取比較觀望的態度,不太會走進來。

那要如何讓居民願意走進書店?畢竟獨立書店對於這個高齡小社區的人而言,可能相對陌生。店長陳星翰解釋,「沒有去主動建立關係的話,他們是不可能主動進來的。我覺得要用『人』去跟他們互動,像是跟他們烙台語『搏暖』(交際),或是在倒垃圾時去攀談。一定要是人主動出去,談過幾次。」

星翰舉例,「像有一位超有趣的家庭照顧者,每週都會經過書店,我一開始去問他有沒有興趣來活動,可不可以留一下電話,結果對方說他沒有電話。」他們下週碰面時再聊了一次,對方給了家用電話,但星翰打家電卻都沒人接,想請他給手機電話,對方又說沒有手機。「需要實際接觸三、四次以上,一關一關的突破,慢慢認識。」

互補的團隊組合:不愛賣東西的店長和不喜歡跟人互動的社區工作者

自認比較沒耐心的爾喬說,「有次辦活動時,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推著坐輪椅的媽媽來,去攀談後發現很難突破心防,但他後來超常來書店。他是那種需要陳星翰這種願意去『磨』的人,我們其他人就缺乏這種能力。」星翰便說,「像這位大哥,當他推輪椅過去,我就會特別站在他的前面跟他攀談。」

店長星瀚和常客吳大哥(包含被照顧者)-2_(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習於面對社區而非銷售的店長陳星翰(畢業於東華大學,曾在花蓮一間由村莊孩子當小老闆的公益二手店「五味屋」工作),以及時常推著中風媽媽來書店的社區大哥。

回到經營層面,書店目前的收支狀況是如何呢?星翰坦白地說,「一開始我們是想自給自足,發現滿困難的,很難打平。」因此,之前團隊有討論是否要做書籍以外的銷售,後來決定多賣飲料,但這對於只想賣書的星翰而言,一時之間有點難以接受。「我一直是有點抗拒的,還沒有過心裡的那一關。」關於這種個人與組織的矛盾,孟瑜藉此解釋了團隊的討論和運作方式:

就像星翰剛剛講他擅長和不擅長的工作,可是他不擅長的工作(指銷售),其實是我們一開始會預設書店要做的事情。但在他覺得不能達成的時候,我們就還是會回到「他也是書店的成員之一,而不只有他是店長」。

所以我們之前花很多時間去討論,他想要做什麼、我們是不是能接受書店調整方向等等。而不是像一般商店那樣,就找個符合某個條件的人力。更多的是關於我們團隊裡的個人,他們的需求和目標是不是有被考量到。但這也會讓討論變得很長很長,因為會加入每個人的狀況。

「兼職團隊」的運作方式:線上討論、共識決與勞動合作社般的分配

由於書店惦惦的七位成員都各有不同的正職工作,所以大夥平時是用辦公軟體Slack討論,然後每週開一次線上會議;而每個月的活動企劃,則會排兩個人負責執行。

爾喬補充說明書店的決策和分配模式,「我之前讀到一些跟勞動合作社有關的資料,所以就把裡面的一些東西帶進來,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部分是:我們的決策不是用多數決,而是用共識決,也不會因為出資的多寡,而有不同的權力;分配方面則是以勞務付出的多寡在分配,然後大家再一起決定要怎麼分。」

書店成員照-7_(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基隆獨立書店「書店惦惦」的成員,拍合照前仍不斷去拿美味的小吃。

跟在地的關係與書店的願景

爾喬說,「在跟社區協會很衝突的時候,我跟郭孟瑜就常會自問:『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在這裡啊?』我們其實不是地域性很強的組織,如果要換去基隆其他地方,我們是不排斥的。但這幾個月以來,我自己有一些新的體會,像是這個空間,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在上面,包括一起工作的人,還有暖暖一間很好吃的麵包店。都是這種很小的事情慢慢累積起來的。」

店長星翰也說出他的觀察和願景:

我覺得也是那些小事耶,比如說附近的阿桑會來書店聊她的菜園。因為她的先生是待在日間照顧機構,兩個孫子也都去外地了,所以她平常就是一個人。一開始她也是會觀望書店,要主動去跟她聊,後來我還跟去她在河堤的菜園。

照顧者其實都滿需要分享的,如果他們發現進來書店沒有困難,那這裡是一個滿好、可以分享的地方。就很像以前的農村,會有個角落或樹下,大家聚在那裡,我的想像是這樣,他們可以很輕易地走進來。

相關文章

書店惦惦

  • 店址:基隆市暖暖區寧靜街9號
  • 成立時間:2017年10月
  • 特色:以長照議題為主,每月固定舉辦喘息咖啡活動
  • 臉書粉絲專頁

核稿編輯:翁世航